根据宣城市总工会《关于开展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绩效评价的通知》要求,宁国市总工会按照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绩效评价指标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进行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0年我市收到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41.2 万元,省财帮扶资金18万元。2020年我市使用中央和省财专项帮扶资金55.658万元,共帮扶建档在册困难职工44人,人均 1.26万元。其中用于生活救助 23.958万元,帮扶24人,人均标准为 0.998万元;医疗救助18人,救助金额 24.02万元,人均标准为1.334万元;助学救助12人,救助金额 7.68万元,人均标准0. 64万元。全面执行了全总和省委省政府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工作部署,我市困难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绩效评价结论
该项目自评满分为81分,自评得分81分。
2020年我市计划困难生活救助10人,实际救助24人,完成率为240%;计划子女助学12人,实际救助 12人,完成率为100%;计划大病救助15人,实际救助18人,完成率为150%。全年困难职工解困23人,脱困29人,截止2020年12月4日,深度困难职工档案为 13户, 相对困难职工档案为 10户,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绩效明显。
三、指标分析
(一)投入(总16分,自评16分)
1、项目立项(总分10分,自评10分)
(1)绩效目标合理(总分4分,自评4分)。认真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精神和上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城市困难职解困脱困工作,确保到2020年底我市困难职工同步迈入小康社会,根据《宁国市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对我市符合困难职工建档标准的实现帮扶全覆盖。
(2)绩效指标明确(总分6分,自评6分)。制订并印发《宁国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暂行办法》,实施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健全常态化、动态化帮扶机制,为建档在册困难职工针对致困原因分别实施生活救助、助学救助、医疗救助,增强困难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资金落实(总分6分,自评6分)
(1)资金使用科学(总分4分,自评4分)。严格“先建档、后帮扶、实名制” 原则,按照个人申请、两级公示、会议集体研究的工作程序,对照相关文件给予帮扶救助,指标明确、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依据困难职工户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资金使用绩效等因素规范编制各项目年度预决算,年度预算确定的目标与具体绩效指标相匹配。
(2)工会经费投入(总分2分,自评2分)。落实本级配套资金,根据资金使用实际情况,我会投入5万元工会经费到帮扶专项账户,投入的资金用于帮扶困难职工救助,设立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二)项目过程情况(总分33分,自评33分)
1、项目管理(总分22分,自评22分)
(1)制度贯彻(总分6分,自评6分)。根据市民生办的实施方案,结合我市职工实际情况,制定《宁国市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宁国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救助暂行办法》《宁国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宁国市困难职工帮扶联系人制度 》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实施。根据省市有关政策精神,对困难职工建档全面进行家庭信息比对工作,对困难职工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查,全面真实了解职工家庭经济状况,促进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的顺利实施。
(2)能力建设(总分4分,自评4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领导组,每月调度、研究困难职工帮扶及解困脱困工作;为职工服务中心配备配强4名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力量;组织开展困难职工帮扶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工会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定期地在内部开展帮扶救助工作自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市民生办定期召开调度会,进行业务交流学习,有效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宣城市总工会对我会进行经常性业务指导,对发现的问题按要求及时整改落实到位。
(3)信息化建设(总分4分,自评4分)。实行困难职工档案数据库专人管理,对符合建档条件的及时分别录入全国档(深度困难职工档案)或省档(相对困难及意外致困档案),对已受到中央专项救助或省财专项救助帮扶资金的使用情况在一周内及时录入全国工会帮扶管理系统。
(4)档案动态管理(总分5分,自评5分)。根据《宁国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坚持一户一档,先实名制建档后依档帮扶。动态管理困难职工档案,定期开展困难职工家庭走访活动,不定期对档案进行复核,建立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机制。对符合脱档的职工及时脱档。实行动态管理。档案按保管期限和要求分类管理。安排专人负责规范整理、保管、提交已建档资料,做好档案的安全和保密工作。及时更新和新建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保持同步。
(5)资料报送(总分3分,自评3分)。为切实做好困难职工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各项基础信息报表分为电子和纸质两类管理。加强信息、进度表、月度小结的及时报送工作。进度表、月度小结均在月底前报送市民生办、宣城市职工服务中心。定期更新基础资料数据库并认真核对,确保资料的完整、真实和准确。档案信息集中统一管理,专人负责。
2、财务管理(总分11分,自评11分)
(1)财务制度(总分3分,自评3分)。制定《宁国市总工会中央专项帮扶救助资金和送温暖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2020年度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实施办法》,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2)资金使用合规性(总分5分,自评5分)。资金使用必须“先建档、后帮扶、实名制、打卡发” 的原则,按照先走访并比对,再进行公示,程序按规定确定标准发放帮扶资金,当年使用完毕。
(3)资金发放情况(总分3分,自评3分)。帮扶困难职工开展生活救助24人,救助金额 23.958万元;医疗救助18人,救助金额 24.02万元;助学救助12人,救助金额7.68万元;各项帮扶金额累计发放 55.658万元。
(三)项目产出(总分26分,自评26分)
1、保障情况(总分9分,自评9分)。根据调查走访情况及时完善帮扶系统中的职工信息,实时增减,动态管理。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实时安排救助,月月有进度,全覆盖不遗漏,提前完成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任务数。
2、工作常态化(总分8分,自评8分)。为确保2020年度目标任务帮扶救助工作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基层帮扶站点的功能,并与市医保局对接,使符合建档条件困难职工应建必建、做到全覆盖不遗漏。建立帮扶联系人制度,落实工会干部与困难职工“一对一”精准对接,切实提高职工满意度。利用民生工作宣传日、送培训进企业等多方式、多渠道集中开展政策宣传,同时加强信息报送,先后被安徽民生网、中工网、安徽省总工会网、宣城民生网、宣城工会网等多家媒体采纳刊登。
3、帮扶标准(总分9分,自评9分)。生活救助根据困难职工家庭致困原因和收支情况,按照生活水平达到低保标准以上确定帮扶标准,每户每年不得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年度总和。子女助学救助中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子女,每生每年不超过10个月当地低保标准。医疗救助项目根据救助对象进入统筹报销范围内个人承担的药费的50%、40%、15%等不同建档级别进行救助。
(四)效果(总分6分,自评6分)
1、帮扶效益。通过电话回访和实地走访等方式,每月随机对已帮扶的服务对象随机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100%。
2、可持续影响(总分6分,自评6分)。深入开展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对需要长期帮扶的深度贫困城市困难职工,按季发放困难生活补贴。继续对脱困职工做实做细送温暖工作,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与送温暖有效衔接,形成层次清晰、各有侧重的梯度帮扶格局。密切同民政部门的联系,对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困难职工,推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争取住房建设部门支持,推动解决困难职工家庭公共租赁住房保障需求。加强同残疾人组织的协作,共同帮扶残疾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两节”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开展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及政策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困难职工的思想引领,鼓励其通过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3、社会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和现场走访等方式,随机对党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产业工人、工会工作者以及受益对象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达到100%。根据各服务对象反馈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转变工作方式,简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特色工作。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有力有效。宁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运事业,将工会工作纳入“大党建”目标考核,市总工会将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纳入各基层工会工作目标考核,营造党政重视、部门协同、工会系统上下联动的工作氛围。2019年市政府同意公开招聘1名事业编制人员和1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为困难职工服务增添了新的力量。
2、创新工会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在开发区开展非公企业工会主席薪酬奖励试点并逐步推广,充分调动和激发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履行职责、干好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在开发区进行“小三级”工会体系建设,南山、河沥、汪溪三个园区工会联合会依法组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工会主席,配备1名专职副主席,并配备专职工会干事,市总工会和开发区每年给予每个联合工会资金支持,保证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为困难职工帮扶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3、加强工作联系指导,倾力服务基层。 制定并认真落实《联系基层工作制度》,机关人员组成若干工作小组深入联系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职工生产生活情况,向企业负责人、工会干部和职工面对面宣传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开展业务知识指导,动员企业和工会全面排查困难职工,并及时开展救助申报,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4、探索新型服务模式,丰富帮扶载体。今年我市工会正在探索开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依此作为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的有益补充。前期已到浙江临安、安吉、德清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完成了实施方案,计划12月份完成全部准备工作,明年1月正式实施。此举将有效解决企业职工看不起病问题,预防“因病致困、因病返困”现象。
推进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是一项长期、长效、动态的系统工程,下一步,我会将以此次评估为新的起点,虚心听取和采纳各位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服务,为困难职工提供更优质服务,不断增强困难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贡献工会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