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港口镇把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施党建“115工程”的重点来抓,通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着力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发展愿景。现将有关情况调研如下:
▲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立足发展实际,完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港口镇辖7个村、2个社区,除园区开发村外,集体经济普遍存在无钱办事、运转困难等突出问题。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农村“三变”为动力,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有效形式”的发展思路。2016年,在集中化解村级债务的基础上,联合港口园区设立了“360发展基金”,制定了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着力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增强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近年来,累计申请使用基金1035.22万元,解决反映集中民生问题26个。2017年,完成了以“清产核资、股权量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据统计,全镇股民数达27489人,村集体资产总额达6835万元。2018年,结合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发展,在山门村和西村村开展了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2019年,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鼓励集体经济薄弱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目前,村(社区)已申请集体经济发展项目3个,总投资达180万元。
▲安徽省委副书记信长星调研西村“三变”
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一是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将村集体具有旅游价值的固定资产、各级涉农资金投入项目、流转的旅游资源、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评估价值一并作为村集体投资,入股所在景区,参与景区运行、管理和分红。成立景区运维公司,负责景区范围内设施维护、清扫保洁、绿化管护等。对景区内经营性项目布点,交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或公开拍租,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山门、西村、凉亭、太平、五磁五个村均入股所在景区。二是与唤醒农村“三闲”资源(闲置土地、闲置房屋、闲置资金)结合起来。按照“三权分置”的原则,对农村闲置耕地进行流转,发展规模农业或转包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目前,全镇村级集体累计流转耕地8000余亩,集体经济年增加收益达42.0134万元。对农村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有计划收储,采取入股、租赁、招商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对农村闲置各类房屋,进行统一摸底登记和租赁,采取招商和合作方式,发展民宿业。西村村流转闲置房屋25户,已成功招商12户,并吸引30余户农民返乡发展农家乐、民宿和旅游项目,盘活农村闲置资金。山门村利用山门第33村民组户间闲置房屋,采取港盛旅游公司、村经济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入股、统一运营方式,打造日接待能力200人左右的旅游集散地。三是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西村村经济合作社采取有机模式种植水稻60亩,开展了有机认证工作,并采取“视频监控+认养认购”的模式,使有机稻米单价从3元/斤提升到15元/斤。山门村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余亩,种植食用向日葵120亩,各类花海200多亩。太平村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200多亩,发展油菜、花生、红暑等杂粮经济作物。凉亭村流转土地60多亩,发展藕带水生蔬菜。
▲廉政文化主题景区
创新思路模式,广辟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一是开发带动。城市与开发区规划区内的村,主动服务服从于发展需要,为项目落地营造良好的环境,村级集体同时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严格村级财务管理,多渠道促进村级资金保值增值。二是乡村旅游带动。立足农村“三变”改革,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乡村旅游项目。灰山村挖掘境内石灰石文化和灰山片石优势,结合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拟打造以石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主题景区。凉亭村充分利用400多亩荷花,将“莲”与“廉”有机结合,打造以廉政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主题景区。三是土地资源开发。对全镇所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充分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集中建房等政策,使村集体收益最大化。经过普查,全镇城乡用地增减挂资源达 1550亩、新增耕地资源1616亩、“旱改水”资源3080亩,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5728亿元。灰山村投资635万元,建设占地43亩的农民建房集中区,可增加集体收入50万元。四是城市服务增值。将集镇网格化管理、设施日常维护、绿化管养、清扫包洁等服务打包交社区运行,在强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同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港口社区投资入股集镇农贸市场,每年可分红10万元。新村社区结合水泥厂“三供一业”移交,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运营,并拟参与生活区农贸市场运营。
集体经济发展方向明确。随着我镇三次产业的协同推进,尤其是“1+1+5+X”发展战略雏形的形成,各村(社区)在全镇发展格局中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各村(社区)不断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办法,也进一步坚实了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方向。
集体经济发展启动升温。近年来,我镇通过减负债、设基金、推改革、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逐渐走出了困境,村级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能力逐渐提升。2018年,全镇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不含各级补助)村(社区)4个,50万元以上的(不含各级补助)村(社区)5个。
为民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每年年初,各村(社区)集中梳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并将之作为自行投资的年度个性化任务。2016年以来,全镇各村(社区)累计投入资金375.4655万元(不含镇及以上项目投资),实施了西村人饮工程提升、山门集中供水工程、太平公墓等79个民生工程,群众发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尽管我镇在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全镇集体经济发展仍仅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探索还处于萌芽状态。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有这样一些体会:
立足定位、加快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没有发展,集体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业主战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确定了“1+1+5+X”发展战略,并始终不渝地加以推进,实现了全镇所有村(社区)项目区的全覆盖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使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成为可能。
因地制宜、放大优势。各村(社区)自然禀赋、地理区位、人文历史、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各不相同。为此,我们坚持“一村一策”,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乡村旅游主导的村,以参股景区、景区运维、经营性项目、经营性资产为突破口;城市社区,以集镇管理、公众服务设施运营、社区物业等为突破口;开发村,以强化村级提留管理、资金保值增值为突破口。
深化改革、破解要素。只有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目前,“三闲”资源在农村较为普遍。如何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唤醒农村“沉睡”的闲置房屋、闲置土地、闲置资金,从而使“三闲”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这是发展集体经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