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宁国 > 社会

“医共体”让资源“活”起来 群众家门口就能找专家看病

发布时间:2017-08-22 10:54 信息来源: 浏览:
字体大小:

  4月10日上午,在甲路中心卫生院,一场右侧腹股沟斜疝手术正在进行,“4月8日,23岁的患者来到医院就诊,在接诊医生和市中医院下派医生的检查后,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考虑到手术的难度,我们计划就在本医院进行手术。征得患者同意后,手术如期举行。”甲路中心卫生院院长喻庆军告诉记者,在中医院的帮扶下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手术由甲路中心卫生院医生以及中医院下派医生共同合作完成,成功对患者实施“右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这场手术解决了我3年多来的病痛,让我的生活回归到了正轨。这次手术是本地医生联合中医院医生一起完成的,让人放心,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医。”患者表示,在甲路本地就诊给他带来了便利,术前术后家里人的照顾更为方便。

  自3月份以来,甲路中心卫生院共接诊了7例手术,其中包括疝气、阑尾炎手术,实现了近几年来该院手术零的突破,较之去年同期有大幅度上升。2017年上半年,甲路中心卫生院的门诊人次达到15417,而2016年上半年为13829人次,同比增加了11%。而这些改变源于我市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

  卫计委:优质资源下沉让基层医院“接得住”病人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分级诊疗是70项重点任务之一。“我国的优质卫生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则相对匮乏。这就造成我市城区医院人满为患,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不断萎缩。”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老百姓就医长期两极分化,医疗秩序紊乱,医疗费用不断走高,而患者的负担也随之增加。如此一来,建立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便成为不二之选,而紧密型医共体则是结合山区特色开出的良方。市卫计委主任赵从群介绍道:“根据宁国地广人稀的山区特点,我们要求市级的医院分别与全域的乡镇卫生院组建成医疗服务共同体,与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由上向下辐射带动整体医疗水平提高,让老百姓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目前,我市医共体牵头单位为市医院和中医院,除了与19个乡镇卫生院(中心)建立医共体关系外,还选择了辖区人口相对较多的港口、中溪、甲路中心卫生院和西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紧密型医共体机构。“我们选派了院内优秀的中层干部到两家卫生院担任院长,选派相关科室专家到两家医院进行门诊、查房、会诊、手术,同时开展培训,提高基层医院的能力。”市人民医院院长程朝晖介绍,实现基层首诊,第一步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得住”病人,这也是建立医共体的首要目的。

  患者:家门口就医可以少付费,少跑路

  在我市卫计委的带领下,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颇具规模。市级优势医疗资源的下沉让基层医院“改头换面”,而医保的杠杆作用则让牵头医院愿意帮扶乡镇、村级医疗机构。目前城乡开展基层医疗保险基金按人头总额预付,市人民医院院长程朝晖表示,医保基金实施总额预付制度实际在倒逼医疗机构改革,一方面规范了医疗行为,另一方面促进双向转诊。

  在甲路医院,陈永水80岁的母亲因为胆道结石吊着水。在中医院住院两天后,他就将母亲转到了甲路中心卫生院。陈永水对记者说道:“在家门口就医不仅方便,而且能够节省开销,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发挥医保基金的杠杆作用不仅体现在医疗资源分配上,也能够引导病人在基层就医。举例来说:一位在城区医院进行阑尾手术的病人总费用为4000多元,那么他报销之后所承担的费用为1600元左右。如果在基层进行手术,治疗总费用为2000多元,报销后他只需承担600多元的费用,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的就医负担。

  市医院:组建“1+N+N”师徒模式,提高基层医生专业技能和水平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医共体的作用,市医院和中医院都根据本院特色,采取了多种举措。来到港口中心卫生院时,儿科专家郑双正在进行门诊。作为市医院的下派医生,每周三他都要前往港口医院坐诊。与郑双一样,往来于港口医院和市医院之间已经成为不少医生的常态。从周二到周五,市医院每天都会安排专家前往港口进行门诊,消化内科、儿科、泌尿外科、肾内科等均包含其中。

  在此基础上,市人民医院还组建了“1+N+N”的师徒团队模式,一名市医院的医生联系带教多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再带教更多卫生室的村医。在相互交流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作为受益的村医,山门村卫生室的左华东经常打开手机微信,将就诊时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发布到医共体群中,等待市医院的医生答疑解惑。“‘1+N+N’的师徒模式增长了我们的见识,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能及时得到解答,老师们还会定期下来进行指导,不得不说医共体建设让我们受益匪浅。”左华东开心的说道。

  中医院:精准帮扶,紧密建设“医共体”

  葛平作为市中医院的下派医生,如今担任着宁国市中医院甲路分院的副院长。除了在甲路医院进行日常门诊、查房等工作外,每星期按计划去各村巡查、指导老慢病患者用药、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实施体检也成为这些下派医生的工作任务。

  与葛平固定驻扎在甲路中心卫生院不同,外科医生刘晨则是中医院下派的两名轮训医生之一,他将在甲路开始为期半年的基层工作。刘晨说道:“对患者进行基本的检查后,我们将病人的情况传送到中医院的医共体办公室中。如果判断患者可以在当地手术后,由中医院安排团队,带来器械、麻醉师进行手术。”在中医院的帮助下,甲路中心卫生院现在已经基本可以完成大多数的一类、二类手术了。院长喻庆军表示:“正是因为医共体的建设,我们院里的医疗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完成了消毒供应、检验、CT及X光等资源共享,提高了院内医生的素质。”

  除了甲路中心卫生院外,市中医院的另一家帮扶对象是西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院副院长凌峰介绍:“根据两家医疗机构的特色,我们提出的是精准帮扶、目的帮扶以及切实帮扶。比如西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色科室是眼科,我们就通过中医院平台,建立中心药房制度,有效解决了西津服务中心用药难等问题,通过这种精准帮扶,切实把基层医院的能力提升起来,更紧密的建设‘医共体’。”(吴梦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