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迎接党的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之十一
“精准培训”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怎样让农民收入有保障、经营有效益,让科技成为农民的致富“拐杖”,让老百姓种出高产、高效、优质的田地,我市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样一项工作给了广大农民一个答案。
“2004年,我最初开始种植葡萄的时候,什么技术都不懂,产量也少,只是供自己贩售。没想到能够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种植技术,还前往先进地区实地参观学习,请专家面对面地传授技术。”对于家庭农场主程慧明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份,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慧明家庭农场葡萄、草莓等水果品种日益丰富,许多人慕名而来,最高一天曾达上千人次,也多次获得示范家庭农场荣誉。谈及成功的秘诀,程慧明将其归功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历。他曾是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学员。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要求为导向,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目标,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建设,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和效益,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精准培育 对接农民需求
自2014年以来,我市种植、养殖、休闲农业等多个产业的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接受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办事处初审、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择优确定培育对象。根据专业将培育对象分成养殖班、休闲农业班、种植班、电商人才班等,分班级进行教学。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实用专业技术培训解决了怎么种、怎么养的问题,但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也是投资者、经营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那么创业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对他们来讲,同样迫切需要了解、学习、更新。”
“在培训过程中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做到一次性设计,分阶段实施,采取集中培训、实践学习、考察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还聘请了省职业农民师资库里的知名农业专家、安农大教授及本市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业首席专家、长期坚持在基层一线的骨干科技人员为广大学员授课。”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学习培训,广大学员了解了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政策与法规及新型农民的礼仪、网上开店、网店美工、微营销、营销推广、商品物流配送、网店客服、品牌塑造等培训内容等方面的知识……齐全的学科门类、丰富的培训经验、成熟的实用技术、灵活的培训体系,让职业农民培训“活”了起来。
为提高培训效果,让农民学习知识更加直观化、具体化,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我市改变“填压式”、“灌输式”等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将实训实习、现场互动、模拟操作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市已有20家发展较好的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训基地,78家被评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严格认定 提高认证含金量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但这并不等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完结。
培训机构将考核结果报市农委审定,在此基础上,按照《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转发农业部关于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市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委员会对取得培训证书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开展认定工作,对申请认定的职业农民由评审专家进行评审,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对职业农民进行认定,颁发市政府盖章的职业农民认定证书,并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进行统计造册。到2016年底,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累计培训学员459人,认定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41人。
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含金量,对经培训认定的职业农民,除了整合农业产业化奖励政策,在政策奖励、农业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外,我市不断落实农技人员联系职业农民制度,根据已建立的培训台账,对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安排农业技术人员实行跟踪服务,确保每个职业农民能享受分类指导、跟踪服务和“一对一”帮扶,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关注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调整产业 提升创业能力
步入位于河沥溪街道荆虹村的浩林家庭农场,田田的荷塘中莲子已经成熟,等待着采摘,这是一家集苗木花卉种植、家禽天然放养、淡水生态养殖、休闲垂钓、民族风情农家乐、观光体验农业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性生态农场。湖边可垂钓,岸上可采摘,还可品农家美食,形成了颇受欢迎的休闲旅游模式。
早在2014年,农场主杨浩文就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原本经营苗木种植的他,通过学习,眼界开阔了,思路变活了,胆子也变大了。在初步解决种养技术缺乏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后,也开始转变产业方向,创办休闲旅游家庭农场。“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广大学员明确了创业成功的前提就是要转变观念、依托优势、明确方向、选对产业。”据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部分学员参加培训后,都能根据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近年来,方塘乡大面积发展香菇种植,为此,我市开设了食用菌种植班,参加培训的学员大部分依靠传统种植方法,缺乏现代科学种植技术。2016年,市农委组织食用菌种植班,赴浙江、河南参加现代农业观摩学习。“浙江、河南香菇种植利用科技的力量,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延长产业链,进行香菇等菌类产品的深加工,这些做法很值得借鉴。”一位学员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改善农业生产技术、转变农民思维方式为主要内容,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有胆识、有胸怀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刘茹 戴建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