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发展成就巡礼——城市建设篇
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城市总体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不断开拓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建设为核心,统筹有序发展,着眼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绘就了高规格、大手笔的美丽新蓝图。
高瞻远瞩绘蓝图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总体规划的引领下,一座座环境优美的小区、一幢幢休闲商业广场、一个个井然有序的厂房坐落在山城大地。
为进一步理清城市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2012年,我市启动了总体规划编制修编,由此拉开了在规划指引下的城市建设发展序幕。在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充分结合老城区政府机构、商场、邮政密集的特点,规划在主城区形成以行政办公、商业零售、邮政等为主要功能的老城区;根据城北第三产业发展强劲的势头,形成以总部经济、金融办公、商业商务、旅游服务、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功能的城北片区;围绕皖赣铁路线西迁,形成了以创意产业、文化科研、商务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城西片区;同时,重点发展建设港口副城区,拉开城市框架,发展工业承接地。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我市还启动了空间战略研究规划,先后编制了专项规划、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总体风貌规划以及道路风貌提升改造等规划。通过高屋建瓴的规划,形成了从“点状集聚”、“有机疏散、组团拓展”到“两城互动、三廊相通、三水绕城、多星辉映”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水平70%,中心城区27.7万人,建设用地28平方公里的近期规划规模。一个产业布局合理、生活功能完善、城市设施齐全的城市规划蓝图跃然纸上。
全力推进筑新城
步入山城,随处可见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大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个个幽雅宜人的住宅小区、一处处功能齐全的便民场所、一排排郁郁葱葱的风景树木……
为把宏伟蓝图变成现实,我市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先后开展“城市建设突破年”、“城市建设提升年”活动,有序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先后完成了仙霞路、仙霞大桥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增加了城市承载力;围绕园林城市建设,相继建成了滨河公园、金桥绿廊等一批公园游园,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先后完成了宁国大道白改黑和城区13条主干道以及凤凰桥等道路、桥梁绿化亮化工程,为山城重新披上了靓妆,重新焕发着生机与活力;按照“民生优先、发展优先”的总体原则,不断完善配套市政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公厕、垃圾转运站、公共停车场、便民超市等,提升了便民服务,提高了城市品位。
为保证城市建设任务顺利推进,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城市建设指挥部,下设河沥溪、城北、城南、凤形、汪溪等五个片区,实现“一个片区,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经过大会战后的五大片区,一条条平坦而宽阔的马路、一座座环境优美的公园、一幢幢高耸入云的高楼从一幅幅规划蓝图铸成一个个实物,崛起在山城大地山径水脉间。
五年来,我市先后共投入22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征收土地340亩,征迁房屋190137.5平方米,新建、提升道路13条,新建、新修桥梁5座,新建26个公园绿地, 20个公共停车场。
便民服务促升级
“宜居”是城市建设中的点睛之笔,为实现休闲健身有去处、交通路网更通畅、生活居住有保障的目标,在城市建设之初,我市把便民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先后委托高校实地调研规划、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充分征集市民代表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各片区便民功能。持续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一大批休闲广场、绿地公园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山城大地上,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修建道路、桥梁,大大便利了人们日常出行;在小区里新建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方便了市民就医、子女入学。此外,改造城市老旧小区,建设农贸市场、公交站台,改造水、电管网等措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升了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现如今,一幅基础设施健全、公园绿地遍地、交通四通八达、生活设施便利的美丽山城已悄然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了解,五年来,我市共投入9 亿元用于便民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小区8 个、学校3所、大型商场2个,建设保障性住房11410套,改造背街小巷、老旧小区71个,增设公交车站台12个。(邵竹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