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科技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科技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20032559141/202402-00026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市科技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2023年工作总结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02-27 发布日期: 2024-02-27
索引号: 113417020032559141/202402-00026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市科技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2023年工作总结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02-27
发布日期: 2024-02-27
2023年工作总结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4-02-27 10:05 来源:宁国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获得上级荣誉及表彰情况

1.安徽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2.2022年宣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奖先进集体;

3.2022年安徽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表彰单位。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工作。一是全年分三批次,共组织75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新认定28家,重新认定47家,高企总数164家。二是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截至目前,成功备案203家,较去年增幅156.96%

2.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一是2022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13.8亿元,增长14.13%R&DGDP比重3.04%,较上年增长0.24个百分点。二是开展双清零行动,20家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企业和2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企业全部实现清零。

3.紧抓关键技术项目攻关。截至目前,1个项目获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4个项目获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立项。

4.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一是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共90家(其中国家级3家)。二是新增省级众创空间1实现零的突破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持续推进合工大(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和安工程(宁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已有落地项目9个,在谈项目7个。新建合工大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2个,安工程与中鼎、裕华电器签订了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并开设企业冠名班,向企业输送研究生1名,本科生9名。从高校选聘3名教授赴企担任科技副总。

6.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全年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3次,发布高校科技成果3期。截止目前,累计建立有效产学研合作70项。二是开展企业吸纳技术合同登记工作,上报数129亿元。三是先后组织20家企业参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系列活动。五是组织4家企业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1家企业获得宣城赛成长组二等奖并入围省赛,1家企业获得初创组三等奖,2家企业获得优秀奖。

7.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一是牵头修订《宁国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举措》,截至目前,兑现113家企业科技创新奖励资金843.993万元。二是与省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科技贷,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截至目前,签约企业21家,累计放款资金7800万元。

8.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链建设。紧抓协会建设进一步凝聚行业发展共识,充分利用好中国赛宝实验室相关创新资源,统筹推进宁国电子信息产业协会活动开展,启动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协会会员企业赴苏州开展行业标杆企业参观学习1次,举办电子信息企业产需对接会1,专题技术培训5期。

9.提升科特派助农服务水平。组织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围绕山核桃、宁前胡等特色产业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截止目前,推广应用农业四新科技成果144个,服务企业311家,线下服务达22719人次。山核桃产业振兴科技特派团成功申报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项目。共设立市本级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项目10个,科技特派员科技项目10个。

10.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一是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在“5.12”全国科普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段,多措并举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二是积极推动科普示范创建,实验小学顺利通过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认定是夯实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基础,配合省、市地震局开展地震监测台站标准化改造和十四五安徽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站点勘选等工作。是增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对皖能港华宣宁黄干线3#阀室港口产业园支线项目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现场监管。

二、列入宣城市、宁国市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重点工作以及承担省、宣城市政府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一)宁国市政府 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积极争创国家火炬宁国基础电子元器件特色产业基地。4月份,科技部政策调整,经请示市政府同意,改道、延时为提前谋划以经开区为建设主体依托橡塑密封件特色产业申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并于5月份与巢湖学院签署技术服务合,开展了前期申报材料筹备工作。目前,因科技部机构改革,该项职能已划转至国家工信部,待申报通知发布后开展后续工作。

2.新增省级研发平台2家以上。截至目前,新增省级研发平台14家,其中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

3.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启动建设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汽车产业研究院,与合工大开展全面合作,将服务范围拓展至我市所有主导产业。截止目前,已有5个技术需求达成合作,另有3家企业正与高校进行深度对接。

4.启动建设G60科创走廊宁国科技创新产业园。因该项目专项债发行无法继续实施。经请示市政府分管领导并报主要领导同意,科技局不再负责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园项目建设,待市政府研定下一步建设方案后重新确定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及年度任务。

5.持续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新增科技融资1亿元以上。

截至目前,签约企业19家,累计放款资金7100万元。(专利质押贷款情况由市场监管局提供)

6.优化“1+4”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体系,建设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加强对一对一服务行政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指导检查按季度开展工作情况通报。督促顺安市级标杆点和万家云山、南极梅村、甲路石门县级样板点开展农业四新推广示范应用,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机特派团成功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团,宁国市月季花卉种植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成功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7.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R&D经费投入强度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省科技厅已公布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我市新认定高企28根据统计局反馈,2022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13.8亿元,增长14.13%R&DGDP比重3.04%,较上年增长0.24个百分点

8.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341”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开展2022年度国家创新型县(市)各项指标统计汇总,制定2023年目标任务分解,督促各指标承担单位完成2023年度指标任务。

(二)承担宣城市政府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该指标采用上年度数据为考核依据2022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13.8亿元,增长14.13%R&DGDP比重3.04%,较上年增长0.24个百分点

2.高新技术企业数。全年分三批次,共组织75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新认定28家,重新认定47家,高企总数164家。

3.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加大技术合同梳理力度,确保应登尽,登记合同上报数129亿元。

4.防震减灾。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落实。

三、年度改革任务牵头单位工作完成情况

(一)深化重大科研任务形成与实施机制改革,健全需求导向的科研管理改革

贯彻落实《宣城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重点支持企业工艺提升、整备改造、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组织推荐新能源储能机柜电池温控技术11项技术领域纳入宣城市2023年度专精特新科技研发专项项目指南成功争取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4个。

根据实施方案相关精神,制定出台了《宁国市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试行)》《宁国市农业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共立项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项目10个,科技特派员科技项目10个。

(二)探索实施定向委托等关键技术攻关新模式,提升产业共性技术攻关能力,加快技术攻关效率

经与合肥工业大学多轮商讨,在充分征求相关企业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定向委托产学研合作实施细则》,明确对通过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达成的产学研合作(合作经费不少于30万元),纳入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定向委托产学研合作管理,给予专项支持。截至目前,已有5个技术需求达成合作,其中130万以上合作项目纳入定向委托管理,另有3家企业正与高校进行深度对接。

四、2024年工作计划

(一)聚焦主体培育,增强创新创业活力。持续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国家科技型小企业备案、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力争2024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宣城市第1。持续推动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10亿元以上无研发成果申报的规上制造业企业三清零力争2024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家,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突破90家,确保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突破3%以上,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水平。

(二)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企业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组织申报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个,争取项目支持资金达逐年递增。充分发挥参与设立的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宣城子基金作用,撬动优质科研成果落户转化。谋划宁国智谷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进一步提升对招引落户科技成果的承载孵化能力。

(三)聚焦政校企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持续推进合工大(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安工程(宁国)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摸排校企合作意向,力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地配合化工园区,继续对接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宁国化工园区中试基地联合部分高校探索推动高校科研课题制度改革,将我市企业技术需求纳入高校科研课题库和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库,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与我市产业的适用性和匹配度摸实企业技术需求,依托合工大、安工程、赛宝实验室等专家资源,多渠道组织开展专项技术领域培训,助力企业研发人员能力提升。

(四)聚焦强农惠民,全力提升服务实效。围绕山核桃、宁前胡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升科技特派员和科特派组织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及科技特派员科技项目,支持科技特派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发挥科技强农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五)聚焦防震减灾,筑牢社会安全防线。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工作举措,认真做好监测预报预警、震害防御、应急响应、科普宣传等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