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276475761XE/202303-00100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3-16 发布日期: 2023-03-16
索引号: 1134170276475761XE/202303-00100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3-16
发布日期: 2023-03-16
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9 来源: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宁国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强一增”战略,围绕农业“一产增质 二产增量 三产增效”全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年”20项任务。获得“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1—2022年度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综合评估优秀市场监测县”“2020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安徽省2021年度全省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2021年年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政策落实延伸工作突出县(市、区)”荣誉称号;获评2022年省级“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1个、产品品牌2个;山核桃、家禽两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闭环发展典型经验全省推广。

一、抓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1.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播种面积16.87万亩,总产6.63万吨;建设优质专用水稻示范区0.5万亩和方塘乡优质专用水稻示范乡镇,发展优质专用粮食10.38万亩。

2.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年蔬菜播种面积4.7万亩,总产7.3万吨,较上年增加4%和4.5%,新增设施蔬菜播种面积300亩,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茶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建成“标准化、生态化、宜机化”茶园3个,建成中溪茶叶(鲜叶)交易市场,建成茶叶SC标准化加工生产线2条。推进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全市生猪存栏12.7027万头,出栏21.0524万头,家禽存栏623.0245万羽,出栏4017.9216万羽;羊存栏1.5593万只,出栏2.3139万只;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为8593头;直联直报系统监测在养规模猪场5个,博农牧业国家级、东山畜业市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生产正常。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防控机制,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3.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落实10项惠农补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666.99万元。全市粮食作物保险4.4万亩,理赔160万元,设施农业保险645亩,理赔37.5万元。推进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建成霞西镇虹龙村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项目,培育粮食作物飞防社会化服务组织6个,实施飞防社会化服务1万亩。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项目资金213万元,服务主体101家。

二、启动实施“两强一增”行动

4.推动科技强农。引导7家企业与9所高校院所建立12项合作项目,与农科院土肥所签订《新型肥料产业科技特派团合作协议》。选派59名乡镇科技特派员、40名企业特派员、13名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皖斛堂、明珍堂、天行健、司尔特4家农业企业入选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顺安公司山门场肉鸡立体笼养改造全部投产,批养殖量达到45万羽,全市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建成乾豚牧业生猪养殖数字农业工厂,共报送数字农业场景12个、数字农业工厂2个。

5.推进机械强农。在全省率先推广无人机飞防、轨道运输技术,拥有农机企业12家、单轨运输机15套、植保无人机50台,新增农用北斗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10组、粮食烘干设备5组。山核桃产业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山核桃采打机、竹笋剥皮机参加安徽专精特新产品市长推介会。霞西镇虹龙村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完成加工、烘干车间、晾晒场建设,已拥有大中拖、植保无人机、谷物烘干机等服务农业生产全程的农业机械10台套。以粮油、花卉、中药材和茶叶4种产业类型为重点,开展3种类型、9个农业“标准地”改革试验点,试点面积达6800亩。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8个,新增库容1253m³。

6.促进农民增收。开展“121”行动摸排工作,共摸排105个村、劳动力148269个,对接实现剩余劳动力就业3363人。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57.1%,300亩以上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35%。大力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全市实现“三变”改革村级全覆盖,共实施“三变"项目392个,培育引进改革主体72个,集体经济强村达5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267.09万元,45个村、14.1万人实现分红,金额达1053.03万元。

三、切实抓好种子耕地两个要害

7.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对销售散装种子专项治理,共计出动执法人员339人次,立案查处2起种子违法案件;加强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在皖南中蜂保护区及缓冲区建设5个保种场,总饲养规模1.5万箱,年产值1500多万元;挖掘皖南黑猪等地方品种资源优势,推进开发利用,扩大市场占有率。

8.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全市共完成撂荒地整治4443.5亩,完成整治土地流转率达75%以上,当年种植率达80%以上。推广应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发展冬闲田扩种油菜0.64万亩。

9.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总投资2938万元。探索试点“大户管护模式”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管护模式”,寻找一套符合我市实际,切实可行的管护模式。全面落实“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确定宁墩、南极、港口、霞西和西津为改革试点乡镇,共完成“小田变大田”改造5322亩,减少4359块田块。

四、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和绿色农业

10.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2022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家,产值206.3亿元,增幅18.4%。续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固链、绿色食品加工提档升级强链、绿色食品产业融合补链“三大行动”,印发《关于推动宁国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2个。

11.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推进省级一县一业(山核桃)全产业链创建,成立山核桃产业发展专班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开展山核桃品牌宣传系列活动,2022年全产业链产值约为21.54亿元,较2021年19.3亿元增长11.6%。以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目标,按照“引进一个项目、聚集一个园区、做强一个产业”的思路,形成首农种—海大料—顺安养—紫燕加工销售—司尔特粪污处理的畜禽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12.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县建设,建立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茶叶等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15个,“三大主粮”统防统治覆盖率51.6%,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54.87%。全市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2.5%。化肥使用量较上年减少0.45%,农药使用量较基期减少3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2%以上,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6.06%,产业化利用率66%,农膜回收率为88.2%。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完成“三品一标”新申报认证产品8个,绿色续展认证产品7个,有机再认证产品15个,无公害复查换证产品9个。主要农产品风险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推深抓实长江“十年禁渔”,开展重点水域执法检查次数2204次,出动执法人数7264人次,查处案件117起。

13.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新增冷藏保鲜设施8个、库容1253立方米,直接创造就业岗位50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223个,带动农户数量82户。推进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组织周围群众2000余人学习收看。

五、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14.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提升。2022年全市实现“三变”改革村级全覆盖,共实施“三变”项目392个,村集体投入资金2.03亿元,资源1.99万亩,资产19.28万平方米,改革项目实现村集体收益约2666.5万元。全市105个村(3个农村社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6267.09余万元,较上年增长53.27%;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强村达55个,经营性收入达100万的村15个。

15.推进家庭农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2022年,共培育宁国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0家、示范社3家,宣城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6家、示范社1家。完成180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工作。

16.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共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55户,流转率达57.1%。制定《宁国市农业“标准地”改革试验方案》,以粮油、花卉、中药材和茶叶4种产业类型为重点,开展提升型、新建型、储备型3种类型的农业“标准地”试点,共确定9个农业“标准地”改革试验点。

六、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17.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四大行动”,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系统打造“仙云之居·康养乡村”“山水田园·魅力津港”“生态竹峰·秀美青龙”“山核桃优势产业区”“传统文化积淀区”“红色养心体验区”六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高标准建成2021年4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2022年6个省级中心村,完成64个重点自然村庄整治,创评24个“最美自然村”。完成2309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进一步完善“2251”厕所长效管护机制并保持常态运行。

18.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的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我市确定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宁国市中溪镇2个镇(乡)村为宣城市首批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安徽乾豚牧业有限公司被确定为省级数字牧场。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巩固完善益农信息社运行。

19.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印发《宁国市2022年度乡村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年度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推动我市乡村治理工作进一步展开。完成1个乡镇(港口镇)和13个行政村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加快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

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0.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制定印发《宁国市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宁国市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第二轮排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信息采集工作方案》,排查9.26万农户30.45万人,按程序认定纳入监测对象91户224人,完善监测对象信息,确定帮扶联系人,制定帮扶措施,全面完成所有农户的乡村建设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完成2520个基层网格划分和基层网格员调整,印发《宁国市乡村振兴网格员考评奖补办法》,推动基层网格员履职履责。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完善防返贫部门预警机制,2022年共反馈多部门联合防返贫预警数据共享比对预警信息线索800余条。


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2023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按照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围绕“追赶江浙 争先江淮”目标,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提升治理改革发展质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1.抓好粮食生产。牢牢树立“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思想,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6.9万亩,产量6.7万吨。深入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发展优质专用水稻10万亩。严格落实《安徽省粮食作物生长期保护规定》,坚决杜绝毁粮割青、开工毁苗等违法行为。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点4个,打造精耕细作百亩示范方2个,高产攻关田2个。(责任单位:种植业中心)

2.稳定畜禽生产。抓好生猪产能调控,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达0.55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4个,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责任单位:动监所)

3.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完善大村、虹龙农事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提升全面社会化服务能力;启动港口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开展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实现蔬菜总产量7.45万吨,新建或升级改造新型宽体棚或二代蔬菜设施大棚75亩,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0.66万亩,食用菌产量0.4万吨。实施茶产业提升行动。创成3个“三化茶园”,新改扩建清洁化茶叶加工厂2个。发展设施渔业,推广陆基圈养桶流水养殖模式,新增陆基圈养桶15个。探索订单蔬菜试点示范,搭建公司+基地平台。(责任单位:农机中心、种植业中心、渔业管理服务中心、农业产业化中心,科教信息科)

4.稳步提升油料生产。扩种油菜0.64万亩,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油料生产任务。发挥产油大县等相关政策作用。(责任单位:种植业中心、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致贫底线。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抓好动态监测帮扶和动态调整。合理确定2023年监测范围,采取集中排查与常态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依规定应纳尽纳、应消尽消。深入推进网格化监测,健全部门筛查预警机制,拓展监测渠道,优化监测方式,加强基层走访排查和部门数据比对。持续抓好“三保障一安全”水平提升,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动态清零。(责任单位: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2.落实帮扶政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动态帮扶机制。压实帮扶责任,全面实施分类帮扶和精准帮扶,改进帮扶方式,提高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推进衔接帮扶项目实施。扎实抓好社会帮扶。广泛引导多方主体参与,协同相关部门开展“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帮扶等,发挥各类帮扶平台作用,着重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参与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与帮扶,形成社会帮扶工作合力。(责任单位: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三、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

1.推进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5%。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我市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圃、库)建设,支持种业基地和优势企业合作共建,培育壮大种业优势企业。加强种业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加快“数字皖农”建设,新增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各1个。新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130名、培育高素质农民180人。(责任单位:科教信息科、经管科,农业执法大队、种植业中心)

2.推进机械强农向全过程覆盖。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杠杆导向作用,加快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围绕山核桃、中药材、竹笋等产业,引领我市农机企业积极参与特色农机补短板行动。持续推进山区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新建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烘干中心、育秧工厂各1个,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6名、农机手150名,力争2023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5个、库容800立方米。(责任单位:科教信息科,农机中心)

3.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围绕“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督促出台“四乡”行动方案。继续实施农民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推动“121”本地就业计划、“8+1”综合救助体系、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一揽子稳就业促增收举措落实。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市委农办秘书科、经管科,种植业中心)

四、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1.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做到应种尽种、能种尽种。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责任单位:农田水利建设科,种植业服务中心)

2.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1万亩,新建0.5万亩。新建和改造农田机井8眼,新建和改造塘坝28座。(责任单位:农田水利建设科)

五、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宁墩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完成一期基础设施和产业园标准化厂房主体建设等工程,加大双招双引,积极招引国内坚果类企业入驻园区。积极建设汪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成省级现代产业园,启动博农牧业搬迁入园,加强推进思玛特二期建设。形成大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设计方案,建成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农事服务中心;加强部门协作,优化示范园区的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开展文旅、农旅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单位: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动监所、农机中心、种植业中心,经管科、招商办)

2.深化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围绕“两大主导产业三大优势产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用好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一会两展”等平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强链、补链,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支持紫燕食品等龙头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打造“老娘舅”中央厨房和“德胜熟食”配套产业链,积极推动金津肉业年产10万吨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项目建设。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开展农业经营主体大走访,不断优化农业经营主体营商环境。继续实施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责任单位:招商办,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农村经管服务中心、动监所、山核桃专班)

3.开展品牌提升。启动宁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策划设计和推广,加强宁国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和利用,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围绕电商等新业态持续探索升级,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村农产品网络销售额7亿元。建立青龙农产品展示中心。全市新增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265亿元,增长8%以上。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企业品牌1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2023年总数58个以上。(责任单位: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农村经管服务中心、动监所、山核桃专班、农业执法大队,科教信息科)

4.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以上。建立10个以上“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3%和83%。深入实施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85%、80%。继续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完成15%以上规模养殖场实施减量化行动。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矢量数据完善和规划修编工作,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全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持续加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物种的综合防除。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严厉打击各类涉渔违法犯罪行为。坚持管行业必管安全,切实做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单位: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种植业中心、动监所、渔业中心、农业执法大队,法规科)

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1.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3年计划完成1800座以上厕所改造,实现年底全市93%以上农村常住农户使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目标。长效推进“2251”农村厕所清掏维修管护机制。高标准建设省级中心村 6 个,新增污水处理设施6个。推动村级鱼类资源养护示范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引导农户实现“四净两规范、四勤两参与”。(责任单位: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渔业管理服务中心)

2.突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引领作用。2023年重点在“山水田园·魅力津港”“生态竹峰·秀美青龙”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沿线及皖南川藏线沿线打造完成60个自然村整治。谋划一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生态生活改善提升的优质项目;扎实推进2023年度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探索建立赛马机制。(责任单位: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农办秘书科、项目管理科)

3.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试点打造景区化村庄5个,支持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巩固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到980亿元。推动山泉流水养鱼与乡村农家乐餐饮融合发展,探索“渔业+旅游”新模式。依托“国庆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春节”等,开展节庆宣传系列活动。(责任单位: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渔业中心、农业产业化中心)

七、深化乡村治理和农村重点领域改革。

1.深入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形成典型经验。(责任单位:经管科)常态化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扫黑除恶。(责任单位: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2.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全面启动“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推动改造新增“小田变大田”1.6万亩,逐步解决农田细碎化问题。探索多种形式“大托管”服务模式,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组织达200个,新增“大托管”服务面积1万亩。(责任单位:经管科、农田水利建设科、农机服务中心)

3.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家庭农场新增40个,总数保持1930家;农民合作社稳定在438个。(责任单位:经管科、经管服务中心)

4.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0%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流转占比达到40%。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路径。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超 6000 万元,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50%,开展集体经济收入分红的村占比达到33%。(责任单位:经管科)

八、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要以本轮巡察为契机,持续坚持党建引领。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从政治上看“三农”抓“三农”, 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充分发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不断健全领导体制、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要加强学习培训,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不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本领过硬的“三农”干部队伍。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工作作风,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农业依法行政水平。要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抓紧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化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要细化任务分解,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加强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扎实推动“三农”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