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乡人民政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万家乡人民政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41702003256474T/202303-00044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万家乡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万家乡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3-13 发布日期: 2023-03-13
索引号: 11341702003256474T/202303-00044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万家乡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万家乡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3-13
发布日期: 2023-03-13
关于万家乡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13 09:43 来源:万家乡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年。全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五个年”活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顺利完成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推动产业培育,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我们持之以恒做优营商环境,千方百计培育发展动能,奋力推进全乡产业发展。2022年全乡财政收入3167.60万元,较2021年增长了3.2%。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完成招商引资有效信息3条,在谈重点项目4个,浙江辉达电梯配件有限公司、上海托尼多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对接中,嘉善恒富海绵制品有限公司有望近期落地,宁国和宁科技有限公司已投入设备、基础设施2000万元,进入一期试生产阶段。仙人洞康养旅游综合体项目成功签约,项目一期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中。野樱谷森林提质改造一期项目已完成650米游步道铺设、森林抚育和苗木补种。南唐古韵旅游综合体开发项目进入前期规划阶段。引进总部经济企业2家,完成工商税收1213万元。企业服务精准有效。根据市政府访千企、解难题、优环境工作安排,市领导现场办公3次,接待企业5家,走访企业2次,收集解决问题10个。完成为企优环境清单50余条,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惠企政策宣传5次,并发放《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项目进度稳步推进。万家水库前期谋划、七扎口水库出险加固、山水田林路一体化项目稳步推进中。投入60余万元整治路域环境45公里,方阳路、潘阳路、横上路硬化工程、后坞桥危桥改造、0.7公里集镇道路白改黑工程全面竣工。完成西老路、潘龙路、茅王路等约12公里的道路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完成固投项目入库6个,投资金额达2.8亿元,较上年增幅49%,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二)推动乡村振兴,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农村电商不断加强。依托电商推广山核桃、笋干等特色农副产品,成功举办宁国市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山核桃开杆节启动仪式,提升知名度。完成四个村的电商服务网点建设。林果仁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宁国市网商协会会员单位。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推进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新培育山核桃托管经营主体4家,新增托管面积6000余亩,新建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3个。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遴选和培养高素质农民17名。扶持“大龙村有机农产品种植示范区项目”,引进农业发展公司一家,流转种植水稻100亩,成功申报宁国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宁国市道场坪休闲山庄获评宁国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宁国市银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荣获宁国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创新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全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5万元,总收入较去年增长2.5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公交站台和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各村主干线城乡公交均已全线贯通。全面完成农田水利冬修工程,通过“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完成沉门洞坝工程修复。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找回流失耕地225亩。统筹党建经费和本级财政资金,累计投入72万元对杨坞、窑沟组、西川等14处饮水工程实施新建、升级改造,有效解决36个村民组饮水问题。

(三)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全面深化

文旅融合更加深入。乐利峰附近3000亩野樱花被人民网、新华网、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千古吴越千古情》歌曲在学习强国平台宣传推广。万家云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获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涧山客栈获评首届宁国市职工活动驿站,吴越古道获批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新建旅游厕所1处,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邀请皖风徽韵摄影课堂精品小团走进万家开展摄影实战,拍摄窑沟茶园和黑洞瀑布群特色景观,提高小微景点美誉度。绿色转型更加有力。深化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完成退化林修复5000亩,封山育林5000亩,森林抚育2500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和万家村森林村庄。完成19515亩国家储备林摸底调查工作和115株枯死松树除治任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林业特色产业,万家乡获宣城市林长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加强秸秆禁烧、山核桃脱蒲加工管理,新建山核桃污水处理站1座。压实河长制责任,通过市乡村三级河长常态化巡河,将巡查记录及整治结果纳入“一河一档”。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电鱼、捕鱼,切实保护好东津河支流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美丽乡村更加宜居。抓实人居环境整治和“五清一改”工作。完成云山村、西泉村村庄整治点建设和3个省级中心村管护考核工作。积极推进垃圾中转站工程改造,有效提升垃圾收运处理效率。129户农村改厕、15户危房改造顺利完工。聚焦痛点难点堵点,投入30余万元实施集镇综合整治,新建“微改造 精提升”景观小品2处,整治乱堆放乱搭建50余处,更换公益广告牌和宣传展板130余块,更换新增分类垃圾桶400余组,增补划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线100余处,整治“空中飞线”1000余米,集镇秩序、文化广场、实践所站等整体环境大大提升。文明乡风更加浓郁。巩固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成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规范提升,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实现新风堂建设全覆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平台,结合10项“暖民心”行动,常态化开展广场舞晚会、我们的节日、送电影下乡、送戏曲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厚植优秀本土红色文化,新建万家乡红色文化广场和乡史馆并投入使用。完成非遗项目申报1个,开展长江流域文物资源和20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点保护利用情况调查梳理。文化惠民和民惠文化相得益彰,让百姓精神生活“富”起来。积极申报宣传先进典型,获评宣城市最美家庭1户,宣城好人3人,宁国市文明家庭1户,宁国市最美庭院4户,宁国市平安家庭示范户1户,宁国好人5人,百优新时代好少年2人。

(四)推动共建共享,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年整改安全隐患137处,确保安全事故零发生。稳步推动“八五”普法工作,组织法治宣传活动84次,提供法律援助67人次,新建法治阵地2处,完善法治广场2处。全乡安装视频探头监控点258个,全面完成视频监控布网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成功化解宣城市交办重点信访事项1起,自排重点信访事项1起。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8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畅通信访渠道,全年党政领导开门接访48次,接待来访群众18批25人次,办理网上信访件31起,群众满意度、安全感稳步提升。社会保障全面落实。优化调整乡村组三级网格化动态监测管理机制,新增4户动态监测户,均按程序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全乡城乡居保缴费目标任务完成率100%,续保率为82.7%。养老金发放3361人,发放率100 %。发放各类财政惠农补贴资金925.88万元,惠及农户2.46万人次。发放计划生育各类利益导向资金108万元,惠及1367人次。发放应急救灾资金21.52万元,发放重点优抚对象定期抚恤和定量生活补助113万,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完成5个“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投入23万元改造提升养老院设施建设,升级打造老年助餐点,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社会事业显著提升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持续开展防疫政策和知识宣传,全面摸排重点人群及境外人员,总计摸排市外人员1546人。组织区域核酸检测27轮,检测10.68万人次。有序推进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全乡6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2516剂次,接种率达96.8%。

2022年,全乡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共同富裕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乡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仍然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发展的质量不优。目录企业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过于依靠订单,竞争力较弱;招引企业投资量不够大、层次不够高、产业不够优。二是发展的动能不足。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短板明显,易受外在影响导致波动较大。三是发展的保障不够。要素资源制约我乡发展日趋突出,发展空间不足,项目用地难;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企业发展信心不足,用工难问题亟待解决。

二、2023年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目标

(一)2023年经济形势分析

2023年宏观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挑战看,虽然国内疫情目前形势可控,但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较大风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或将继续对出口贸易带来压力。从机遇看,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随着下一步万家水库的开工建设,我乡旅游禀赋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域旅游提质提升指日可待。

(二)2023年工作目标

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经济发展、全域旅游、民生福祉、风险防范、和谐稳定、党建水平”六大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奋力打造皖南唐古拉最美乡镇。

三、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事关全局,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深远,至关重要。围绕目标,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建设富裕万家。

围绕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和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招商有效信息任务,并配合做好项目落地工作。启动万家水库征收征迁,按项目建设节点完成征收征迁任务。推深做实“一改两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重大项目分类管理,构建从谋划到开工、从开工到投产、从投产到达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项目入驻提供“管家式”服务,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顺利推进。

二、坚持以产业支撑为龙头,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建设活力万家。

推进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桐子坞国家级山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作用,探索运用智慧农业技术,加强山核桃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3个,扶持农业经营主体,结合闲置土地和天然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种植产品,建设产业加工基地,把高品质有机农产品推向市场。推进大龙村有机农产品种植示范区项目,打造有机农作物精加工和电商服务平台,构建电商领头融合农业、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加大“电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创业就业融合发展力度,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三变”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支持村集体发展“五类经济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坚持以文明创建牵引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绿色万家

常态化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典型示范托举向善力量。继续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晚会”“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完善全乡文化体育设施配套,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乡史馆和红色文化广场阵地作用,推动文旅多路径融合。发挥河长制作用,继续做好“十年禁捕”工作,加强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积极申报安徽省级幸福河湖。全面落实“田长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做好2023年度流失耕地找回。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推进国家储备林和“林业碳票”项目尽快落地。继续做好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作,巩固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森林村庄、省级森林城镇创建成果。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作用,加强巡察力度,加强山核桃加工排污监管。持续推动禁用除草剂工作走深走实,2023年山核桃林禁用除草剂面积计划达到5.2万亩。

四、坚持项目引领为重点,推进全域旅游工作,建设魅力万家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力争打造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质旅游项目。谋划招引滑雪场配套娱乐项目、吴越古道综合体开发项目、旅游集散中心综合体项目。争取唐古湾旅游综合体项目二期开工建设,增强旅游发展后劲。持续推进仙人洞康养旅游综合体项目、野樱谷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一期项目建设。完成“皖南唐古拉”旅游度假区万家段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开展唐古湾2A级景区、丙级旅游民宿、优秀旅游厕所申报工作。

五、坚持以增进福祉为目标,推进共建共享工作,建设幸福万家

做好七扎口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后续验收和集镇水厂提升改造项目。稳步实施大龙山洪沟治理。谋划水美乡村等水利项目,积极争取2023年度市级重点水利工程及水毁修复项目。启动万家-南极道路和云山脚庵组路修建,推进万杨路升级改造。完成市山水林田湖一体化建设工程万家境内建设任务。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技能培训、创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农业农村、医保、残联、卫健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化解返贫风险。有序推进在册危房治理攻坚和危房改造工作。优化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提质。全力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加大对留守老人儿童关爱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