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政府(办公室)> 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11341702000111222F/201903-00238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07-01-30 发布日期: 2007-01-30
索引号: 11341702000111222F/201903-00238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07-01-30
发布日期: 2007-01-30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7-01-30 00:00 来源:市政府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2007年1月29日在宁国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宁国市人民政府市长  牛传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和2006年工作情况
  2003年至2006年是宁国极不平凡、富有成效的四年。四年来,市政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速“三化”进程,推进“四个集聚”,实施“五大创新”,培育“六大基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完成了人民赋予的阶段性历史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四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8亿元,比2002年增加32亿元,年均增长14 %;财政收入达到8.9 亿元,是2002年的2.7 倍,年均增长27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1.3 亿元和48.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9.9亿元和2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7 亿元,比2002年增加36.1亿元,年均增长47.7 %。工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六大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更趋明显,一批骨干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涌现出一批省级以上名优产品,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为龙头、乡镇集中区相配套的工业布局。农业结构调整纵深推进,连续三轮居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首位,先后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市和经济林产业示范市。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经济起步升温,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0:42:38调整为14 :51:35,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市前列。
  这四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加速推进的时期。全面完成了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民营经济成为加速发展的主动力。进一步完善了市乡财政体制,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三优”工程,着力打造“诚信宁国”,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跻身2006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行列。成功举办了两届山核桃节和元竹文化节,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累计引进市外资金5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575万美元,年均增长60.4 %和38.9 %;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8 亿美元,年均增长26.1%。在全省县市级率先实现了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合作,开展了出口型中小企业贷款试点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四年是我市城乡建设大步迈进的时期。完成了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立了新的城市定位,完善了投融资体制,通过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参与,建成了宁国大道、凤凰大桥等一批基础性、民本性、带动性工程,实现了城市中心北移,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5平方公里。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实施了背街小巷硬化、主干道亮化、美化和三条内河整治工程。在全省县市中率先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跻身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行列。完成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调整了乡镇行政区划,创新了农村管理体制,乡镇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了生态村创建工作,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全面完成了过境省道改造,改建市乡道路175公里,建成村村通水泥路512公里,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这四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左右,比2002年增加2000多元,年均增长15.4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万元左右,年均增长18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5.8 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1.2亿元。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取消了农业税及附加,实现了农民“零税负”,累计发放涉农补助资金8318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4万个,实施技能培训2.6万人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9.8万人。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累计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2173万元。推行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妥善解决了3640多名原国有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医保问题。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5.5 %,累计兑现补偿金2800多万元。认真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移民扶持项目816个,发放贴息贷款1600万元。
  这四年是我市各项事业全面繁荣的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被评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科教兴市战略成效显著,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在全省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被授予“全省农村卫生示范市”称号。深入推进计生综合改革,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文化广播电视、民政、土地、物价、人事、档案、劳动保障和妇女儿童等工作步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审计、统计、方志、气象、残联、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平安宁国”建设稳步推进。依法治市水平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决战十一五,重返百强县,打造新宁国”这一主题,从全局性、长远性和基础性工作着手,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7.6 %,财政收入增长17.8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9 %。
   (一)推进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完善了南山园区路网,拓宽改造了宁阳西路,动工建设再就业工业园,启动了标准化厂房建设。编制了河沥溪园区总体规划和宜黄线两侧的控制性详规,动工建设东城大道、振宁路。完成了乡镇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平整集中区土地383 公顷。开展了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新开工项目113个,完成工业投资24.3亿元,增长78 %。省水泥厂余热发电、甲路民丰车辆、飞鹰摩擦材料等 5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双津工业园、保隆工业园等项目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中鼎股份公司、司尔特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中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凤形”牌磨球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3家、亿元企业4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36 家、亿元企业达到1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1.8亿元,增长32.7 %。
  (二)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9 亿元,增长8.4%。完成人工造林1000 公顷,新增经济林580 公顷,山核桃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新建了2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家禽饲养量达到3038万羽。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5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个,14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构建了林权融资的新平台。实施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选择2个镇、14个村开展了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工作。一年来,试点村镇成效明显。大力实施富民工程,组建了职业技能综合实训基地,新建了1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通过世行专家预评估。
  (三)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不断改善人居创业环境。编制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16项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路网,推进城北新区建设和河西新区开发。加速建设凤形安置区,动工建设体育中心、政府招标采购中心,建成了会计函授核算中心。强力推进城市规划区内农民建房和拆迁安置方式改革,启动了农民公寓建设,实施了廉租房制度,经济适用房一期交付使用,推进了二期工程建设。实施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启动了垃圾处理厂建设,集中整治了25条背街小巷,整顿规范了户外广告。完成了千秋关隧道设计方案评审,启动了唐舍岭接线工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通过积极争取,被确定为全国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市。继续推进效能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评议,强化行政监察,评选了第二批宁国发展功勋,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四)不断提升要素集聚水平,构筑加速发展的新优势。全年新增外资企业7家,实际利用外资3003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8.9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 亿美元,其中出口8022万美元,增长26 %。继续发挥金融主渠道作用,新增各项贷款6.4亿元。市信用担保中心为18家企业担保贷款3604万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建成了青龙湾平湖长堤等基础设施,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亿元,增长40.4 %。亚夏集团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有序推进,家居建材专业市场投入运营。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增长13.8%。邮政电信服务网络日臻完善,产权交易和房地产市场更趋规范,律师公证、会计事务等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14%。
  (五)协调发展各项事业,推进依法治市进程。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市级用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经费支出1.86亿元,社会保障支出4170万元,分别增长43.5%和186%。完成了养老保险上划工作,建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启动了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市医院门诊大楼投入使用,计生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133件、政协委员提案86件。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开展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扎实开展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深入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有效开展了环保专项行动。规范了烟花爆竹经营管理,组建了安全生产执法大队。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和果敢决策的结果,是人大和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市人民和热忱支持宁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四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第一,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时调整完善工作思路,争创跨越式发展的新优势。第二,必须保持旺盛的斗志,勇于面对挑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抢抓率先发展的新机遇。第三,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造最佳人居地、最佳投资地,构建持续发展的新平台。第四,必须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尊重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迈出和谐发展的新步伐。第五,必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开创同心同德的新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市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大招商项目还未取得较大突破。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乡村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建设新农村和致富群众的任务较为艰巨。城市综合功能亟待完善,城市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较为繁重。少数部门和干部部门利益至上、全局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抓工作落实不够,思想观念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展望和2007年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新一届政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肩负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今后五年市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东向发展”和宣城市委“经济工作三条指导方针”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市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紧紧围绕建设“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重返百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推进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三大战役”,加速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生活文明化进程,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兴市战略,打造最佳人居地、最佳投资地,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将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全面小康型、生态园林式的中等工业城市。
  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平均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位次,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中部百强排名中争先进位,力争再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在全省县市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市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7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一年。市政府将按照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奋力重返百强”这一主题,着力打造最佳人居地、最佳投资地,全面完成“三大战役”年度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全民创业促进年、旅游经济推进年、撤县设市十周年庆典和效能建设强化年“四项活动”,不断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为:生产总值突破80 亿元,增长18 %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 亿元,增长20 %;财政收入10.37亿元,增长16.5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5 亿元,增长20 %;进出口总额1.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00 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20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城乡低保覆盖率达到100%;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围绕扩张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竞争力,在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上力求新突破
  第一,狠抓开发区建设,注重提升承载能力。立足长远发展,举全市之力,完善提升南山园区,全面建设河沥溪园区,着力构筑“一区两园”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南山园区配套设施,动工建设大塘路、白云路,完成宁阳西路沿街改造,推进亮化、绿化工程,健全排水、排污系统,建成科技孵化中心、再就业工业园和物流中心。稳步推进河沥溪园区的征地拆迁工作,完成土地平整100公顷以上,建成东城大道、振宁路,启动起步区的支路网工程,同步完善配套设施,尽快拉开新区框架。加大项目入区和服务力度,争取引进企业80 家以上,新开工项目60个以上,投产企业40家以上。
  第二,全力支持集中区发展,打造区域性的特色产业基地。按照“经济基地化、基地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明确港口、汪溪、梅林、“东三角”集中区产业定位,根据产业关联度培植企业群,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相互协作的专业园区。启动港口化工园,拓展汪溪殷白新区、梅林万家岗新区,统筹协调“东三角”发展。健全考核体系,完善配套功能,全年集中区新开工项目达到 30个以上,投产企业20家以上。
  第三,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编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推进“3311”工程,大力培育三大产业集群,逐步构建专业化的产地市场。全年新增规模企业30 家以上、亿元企业4-5家。拓展中鼎工业园,支持保隆工业园建设,引进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打造中国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发挥凤形集团、宁沪公司带动作用,成立耐磨材料行业协会,组建省级耐磨材料检测中心,争创“中国耐磨铸件之都”;推进飞达工业园建设,支持源光公司做大做强,打造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加快司尔特复合肥扩建、锦洋氟化铝等项目建设,力促双津工业园、甲路民丰车辆等项目达产增效,支持聚隆机械、江南化工、生力农化等企业扩张规模。进一步开展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精选一批项目挤进全省“861”行动计划。
  第四,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的孵化平台、企业主体的研发平台、中介配套的服务平台,力争科技贡献率提高1-2个百分点。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继续开展市级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实行“三优先”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重点技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继续实行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奖励制度,新建省级研发中心2家以上,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项以上。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成立品牌经济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制定品牌创建规划,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名优产品。
  (二)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力求新突破
  第一,进一步加大农业调优增效力度。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纵深推进结构调整,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区域。鼓励龙头企业反哺兴建特色基地,推进恩龙万亩景观树种园建设,实施毛竹、元竹和山核桃低产改造工程,新增经济林350公顷。新建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力争家禽饲养量突破 3500万羽。继续推进“315”强龙工程,力促五星集团建三江大米深加工和屠宰分割、太阳禽业畜禽加工、百惠牧业等项目建成投产,鼓励詹氏公司、健宁竹业、千方药业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支持南美白对虾、海迩斐发芽糙米、乡味源脱水蔬菜、绿健茶籽油等项目建设。加强动物防疫和病虫害防控工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第二,进一步加大农民增收力度。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市场需求信息库,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综合实训基地作用,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全年技能培训5000人以上、创业培训200人以上,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新建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进一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农机富民工程。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第三,进一步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市政府将安排450万元,高起点搞好示范村镇规划,继续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实现由试点村向条件成熟的村延伸,由集中整治向长效管理延伸。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有序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和改水改厕工作,新建户用沼气池2500口,解决5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争取试点村改厕率达到50%以上。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世界银行“中国乡村连通信息系统”贷款项目,着力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心系故里共建家园”活动,采取“村企共建”、“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各界投身家乡建设。
  第四,进一步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着手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乡镇发展定位, 加快集镇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港口、中溪为两翼,梅林、宁墩、甲路等中心镇为基础,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市政府安排的支农资金,在去年基础上再增加2641万元,达到3883万元。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鼓励发展经济强镇,提高统筹协调水平;保证薄弱乡镇正常运转,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自2007年起,乡镇的公用经费与市直单位统一标准,乡镇干部和教师的住房补贴全部纳入市财政供给。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强化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积极化解乡村债务。今年市政府安排595万元资金,加大村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和五保户供养标准。
  (三)围绕打造最佳人居地、最佳投资地,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上力求新突破
  第一,围绕扩容增靓的目标完善城市规划。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要求,引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实现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重大专项规划的全覆盖。高起点编制河西新区、城北新区控制性详规,精心设计嵩山公园等城市景观。组建城市规划专家库,完善“三位一体”的审批机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规划执法,强力推进违章建筑拆除工作,确保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第二,以撤县设市十周年庆典为契机加快城市建设。按照“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加速城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河西新区开发,建成金桥、金桥路和青龙西路,改造三津大道,完成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动工建设城北教育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宁阳中路沿街改造,完成中溪北路、山门北路拆迁和人民路延伸等扫尾工作。加速河沥溪旧城改造,完成长途汽车站、慈张线收费站搬迁。建成翠竹公园、西津河水上乐园,延伸滨河绿化带。建成三水厂,切实让广大市民用上“放心水”。完成垃圾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垃圾中转站,新建3座城市公厕,筹建污水处理厂。新建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成100套农民公寓,继续实行廉租房制度,逐步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第三,按照严管精创的要求推进城市管理。继续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逐步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加大环卫事业投入,强化公共设施管护,狠抓沿街餐饮管理,健全门前“五包”机制,进一步改善市区环境卫生状况。加强噪声监控,切实解决好燃爆、娱乐和施工扰民问题。继续整治背街小巷,改造城郊结合部、主要公路沿线等薄弱地段。进一步加大社区投入,完善管理服务功能,推进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围绕“做文明宁国人,建文明宁国城”这一主题,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发挥广大市民管理城市的主体作用。
  第四,按照外联内延的要求推进交通等设施建设。按照“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思路,组建专门班子加强皖赣铁路复线等重大项目的衔接,争取宁宣杭、绩扬高速公路宁国段建设工程早日立项批准。启动千秋关隧道建设,完成唐舍岭接线工程。加快市乡道路建设,建成岛鸿线,改造桥梅路和长高路。加大村村通工程配套投入,市政府今年安排1455万元,以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并逐步向人口集聚的自然村、村民组延伸。建成500千伏宁国开关站,争取建设220千伏宁国第二变电所,新建河沥溪110千伏变电所,实施宁阳输变电扩建工程,进一步提高用电保障能力。
  (四)围绕培育新的增长极,开展旅游经济推进年活动,在提升服务业水平上力求新突破
  第一,突出特色优势,打造宁国旅游主品牌。围绕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突出生态旅游主题,把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定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启动“宁国府”项目,构建“宁国府地”人文景观,促进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开发机制。强化区域旅游联动,着力打造苏浙沪地区与“两山一湖”风景区之间的休憩地和中转站。
  第二, 全力构建精品,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开发。根据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高起点编制一批旅游精品项目,加强对外招商推介。启动建设环湖公路,建成青龙湾综合接待中心。支持恩龙世界木屋村建设,力促“沁芳园”项目早日投入运营。完成胡乐省级特色旅游乡镇的规划设计工作,改造惠云禅寺、中溪夏霖和霞西石柱山等景区道路,加快云梯畲族旅游项目开发,完成梅林漂流一期工程。开发“宁国一日游”线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增强宁国旅游的影响力,积极争创全省优秀旅游城市。
  第三,实施“两城联创”,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省文明城市为抓手,强化生态资源保护与管理。继续做好城市绿化工作,实施西津河、中津河和东津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突出抓好河道采砂的科学管理,有序推进小水电开发。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节约理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逐步降低工业能耗,力争一批企业跻身省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行列。
  第四,发挥带动功能,不断提升服务业水平。编制市区商业布点规划,强势推行划行归市管理,打造精品街、特色街。筹建主导行业生产资料市场,扶持家居建材等专业市场发展。完成司尔特酒店四星级改造,建设法姬娜四星级酒店,加强“农家乐”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力促安徽商之都落户宁国。大力发展律师公证、会计事务、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继续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规范寄卖行业管理,积极发展保险、证券等新兴服务业。
  (五)围绕增强发展后劲,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强势推进全民创业,在经济要素集聚上力求新突破
  第一,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牢牢把握苏浙沪地区“腾笼换鸟”的趋势,立足招大商、招群商、招好商,力争引进千万元项目3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5个以上。高度重视产业招商,整合现有招商队伍,组建产业招商小分队和招商项目服务办公室,逐步实现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转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编制一批重点项目,调整充实项目库。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突出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强势推进以商引商,把企业推向招商第一线。继续推进政府招商,积极探索与苏浙沪地区联合办园的新机制。搞好节会招商,举办撤县设市十周年庆典暨中国•宁国竹文化节,筹备宁国商会百年大庆。组织开展境外招商,构筑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格局。
  第二,全力抓好财税金融和土地工作。继续巩固基础财源,重点扶持骨干财源,积极培植后续财源,夯实税收增长的基础。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密切对上衔接,用足用活各类政策资源。牢固树立科学融资观念,密切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合作,争取有更多的项目挤进“笼子”。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争取异地金融机构来宁设立经营网点和分支机构,全年新增各类贷款9亿元。鼓励发行企业债券,全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针对土地调控的新形势,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完善供地配套设施,降低企业投资成本,营造区域竞争的新优势。兴建一批标准化厂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扎实开展土地清理整顿工作,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充分挖掘用地潜力,努力化解用地矛盾,切实保障一切有利于宁国发展的用地需求。
  第三,扎实开展全民创业促进年活动。出台《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设立专项引导基金,组建创业辅导中心,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和帮扶机制,激活各类创业资源,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全面整治创业环境,开展“创业标兵”、“人民满意公务员”评选活动,着力营造“机关比服务、企业比效益、乡村比发展、百姓比致富”的社会氛围,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局面。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民营企业家梯队。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发展股份制投资担保公司,引导设立民间发展基金,不断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企业用工专项培训,着力开展劳务输入工作,切实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倡导“凤还巢”,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建业。
  第四,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进一步完善外贸促进政策,培育壮大进出口经营主体,鼓励出口供货企业开展自营出口业务,重点扶持出口大户,积极调优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继续开展外贸业务培训,引导企业重视国际商标注册,注重培育出口产品品牌,加快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围绕构建和谐宁国,在繁荣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上力求新突破
  第一,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纵深推进行业、社区、村镇的文明创建工作,倡导文明新风,提高文明素质。继续抓好科技、文化(法律)、卫生“三下乡”、“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新建3所标准文化站,举办第一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完善市文化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今日宁国》办刊水平。
  第二,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功能。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继续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强化养老、失业保险扩面征缴,认真抓好工伤保险,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强力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保障水平。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在落实好国家扶持移民政策的基础上,市政府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移民生产发展的扶持力度。深入开展“解难题、办实事”活动,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认真做好生产救灾工作,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深入持久地开展扶贫济困和送温暖活动。
  第三,着力打造“平安宁国”。高度重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有效预防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深化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监督和供应网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巩固“双高普九”成果,提升高中教育,壮大职业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乡镇防保体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抓好计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推进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力争东部乡镇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强人民防空体系建设,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支持档案史志事业发展,进一步做好物价、统计、气象、民族、残联、老龄、外事、对台和侨务等工作。
  三、加强自身建设,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对政府自身建设赋予了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全面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水平。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政府。深入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认真研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注重运用开放的视角、统筹的观点、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内挖潜力,外聚要素,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真正做到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以开展扩大县级管理权限试点为契机,勇于打破常规,积极改革创新,使政府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二,坚持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创建一流公共服务、一流社会环境的示范区。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基层倾斜,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把更多的财力投向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推进“阳光行政”,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第三,坚持勤政高效,建设效能型政府。扎实开展效能建设强化年活动,转变作风,改进政风,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作落实,完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跟踪落实机制,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各行其是的现象。狠抓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坚决落实开发区“零规费”政策。以更大的力度解决好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严肃整治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严厉查处破坏发展环境、损害宁国形象的人和事。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全面推行首席代表制,加大并联审批力度,提高窗口现场办结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行网上办公,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第四,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型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向政协通报情况。虚心接受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合理意见,主动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的联系,广泛集中民智,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坚持依法治市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村务公开。深入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五,坚持从严执政,建设廉洁型政府。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谨记“两个务必”,坚持节俭办事,珍惜民资民力,力戒奢侈浪费。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理,扎实推进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招拍挂等制度。加强廉政教育,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重点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维护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发展蓝图,令人鼓舞;新的形势任务,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中共宁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以高昂的斗志锐意改革,以饱满的热情致力创新,以务实的作风推进发展,为奋力重返百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