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政府(办公室)> 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后评估
索引号: 11341702000111222F/201901-00940 组配分类: 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后评估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名称: 市经信委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18-08-24 发布日期: 2018-08-24
索引号: 11341702000111222F/201901-00940
组配分类: 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后评估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名称: 市经信委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18-08-24
发布日期: 2018-08-24
市经信委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18-08-24 00:00 来源:经信委 浏览次数: 字体:[ ]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委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始终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质效动力变革年”活动为主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产业、企业、园区、项目等协调发展,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已基本完成我委承担的“十三五”规划中期任务,为全市“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 》(宁政办秘〔2018〕126号)要求,现就我委《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自2017年10月以来,为保证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部门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进行了再修订,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9%左右。从我市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未来两年全市工业经济将依旧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9%-10%之间。
    (二)加快实施“机器换人”,加快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应用,每年选择20家企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60台以上。力争到2020年,有100家以上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建成10个智能车间(数字化改造车间):截止2017年,全市共计60家以上企业实施了“机器换人”示范工程,8家企业通过了省级数字化车间工厂认定。
    (三)力争到2020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示范企业20家以上:截至目前,我市已有泰达汽车、九鼎橡塑、万宁汽车、裕华电器、詹氏山核桃、华达耐磨等29家企业被认定为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涵盖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耐磨材料及铸件及新材料等多个行业。
    (四)力争到2020年,国家级和省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分别达到3家和10家:截至目前,我市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达到3家。预计到2020年,我市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能够达到5家。
    二、主要工作举措
    十三五以来,我委围绕“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总体目标,坚持“五大战略”、“四换四驱”不动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具体举措是:
    (一)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
    (1)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强和引导行业内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企业的配套合作,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拓展汽车零部件生产新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快对关键环节、前沿技术的引进,大力发展系统配件产品,做强做精中鼎高性能橡胶密封件和模具、保隆排气尾管、飞鹰刹车片。重点实施亚新科工业园项目、中鼎橡胶制品装备自动化及产能提升项目、永泰汽车零部件产业化项目、晨光精工生产线设备自动化建设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杭州四和机械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
    (2)耐磨铸件产业。强化政府监管与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中国耐磨铸件之都”品牌效应。以凤形公司、东方碾磨、新马耐磨、诚信耐磨、配件总厂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对各类新型合金和非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调整单一生产耐磨球和衬板的产品结构,积极向高压辊磨机和立磨磨辊、冷却器、篦子板、圆锥破碎机破碎壁、大型破碎机锤头、铲齿、履带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以凤形公司上市为契机,积极推进行业间优质企业的联合重组。以现有耐磨企业为基础,以耐磨材料及铸件产业专业化园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推动耐磨铸件产业的对外嫁接重组,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推进盛隆铸业年产3万吨精密铸件项目、无锡金杰冷轧设备制造项目及志诚公司年产1000台套智能铸造成套设备产业化项目。
    (3)电子元器件产业。鼓励骨干企业与全国重点电子企业合作配套,延长产业链,拓展电子原材料、绿色照明、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快产品向集成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高端电子产品转变。重点发展CBB系列电容器、灯用电容器、塑料及金属化薄膜电容器、电力电容器、机车电容器、连接器、电线电缆和电加热元件。依托源光电器,重点实施源光特种电容器研发产业化及电容器新品扩建项目。加快睿普磁电年产1.3亿只磁性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电源制造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推进安泽电工高效节能蓄热式变频电采暖器升级改造项目、裕华柔性直流输电支撑电容器项目和天成电气金属管电加热器项目。
    (二)扶持壮大三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现有“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主导产业为基础,加速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强力推进产品更新升级,做精做强配套基础件。同时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逐步向新型基础零部件方向发展,向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方向突破,着力将我市打造成全省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基地。强化示范引领,依托江南化工、中鼎、莱恩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智能制造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以聚隆上市为契机,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逐步由零件向部件、关键件、集成件延伸。重点推进利富通电工高效电机及配套件生产项目。依托莱恩公司、安泰科技、顺昌机械等创新型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加快向军民结合领域迈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建设投资35亿元的亿威电动车产业园项目。
    (2)节能环保产业。根据现有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等产业,力争使该产业成为宣城及我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司尔特循环工业园建设,重点推进中建材泰山石膏股份纸面石膏板项目。支持泰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新上水处理膜组器项目,力争早日投产达效。
    (3)新材料产业。积极引导我市现有新材料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同时进一步加速产业的集聚、提升和拓展,尽快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新材料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稀土、石墨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耐火材料和高性能橡胶材料等功能性新材料。依托金瑞电子玻纤公司,重点推进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项目,力争“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依托瑞泰公司,实施瑞泰科技水泥板块业务运营中心项目。进一步加大与复旦大学的产学研合作,着力打造以龙晟科技公司为核心的石墨烯柔性能源器件产业园。以双津公司为发展重点,重点推进多层共挤输液用膜项目扩建及电子膜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着力打造国内最大的输液用膜制造基地。
    (三)引导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先导产业
    (1)新能源产业。重点培育光伏、生物质能源、抽水蓄能发电等。积极引进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合肥阳光源集团及合工大光伏研究中心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新能源产业联盟,实现关键领域新突破。依托中建材新能源(宁国)有限公司,成立安徽省新能源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施新能源房屋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青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力争早日核准建设。
    (2)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原料、技术等比较优势,推动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化步伐,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依托邦宁药业,重点推进中药提取生产线项目。加快宁前胡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千方药业宁前胡产业化项目。
    (3)电子信息产业。立足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两化”融合与“数字宁国”建设,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发挥现有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吸引外资创办、引进人才孵化、传统产业投资转产、产业链拓展延伸、产业升级换代等方式,探索找准切入点。同时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为电子信息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姻或合作,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发展前景广阔、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经济增长有效推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1)农林深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林资源,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基地—南山食品加工园区为载体,重点加快山核桃产品、林茶产品、果蔬产品、畜禽产品等食品精深加工行业发展。依托詹氏、山里仁等企业,重点实施詹氏集团、山里仁公司山核桃精深加工扩建项目,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山核桃产业化基地。依托五星公司、华瑞农业,进一步增强精深加工能力,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实施粮食基地加工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冷链及物流配送一体化项目。积极推动五星食品公司“十三五”期间上市。
    (2)民爆化工产业。以江南化工上市募集资金为契机,重点推进数字化民爆产业链项目。支持司尔特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建设,司尔特工业园,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加快锦洋氟化工氟化铝和无水氢氟酸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在壮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我市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3)建材产业。支持海螺集团立足现有生产设备,提高操作水平,加强能源管理,淘汰落后技术和能耗高的设备,扩大产能,提高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平。依托中扬建成,重点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项目。以中汇建材为发展重点,着力加快高强度建筑陶瓷生产项目建设进度。
    (五)加快推进两化融合
    紧紧抓住国家推行“互联网+”的有力契机,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深化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以示范企业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两化融合服务体系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信息服务业的培育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1)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选择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着力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民爆智慧工厂项目”为载体,着力将江南化工打造成“制造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安全数字化”的现代化智慧工厂。
    (2)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在线监控诊断、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设计中心,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工业设计中心。继续推进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和民爆与化工等领域开展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优化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环境,支持企业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依托中鼎密封件有限公司,着力加快推进汽车后市场“020”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物联网建设,重点推进中财物流“中财智能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着力提升全市物联网应用水平。
    (3)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和发布,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认定试点工作,选择一批行业贯标示范企业开展应用推广。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推广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
    (4)强化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保障。推动出台支持两化融合的财税、金融以及产用结合等方面的特殊政策,重点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研发与生产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决策支持、精益管理一体化等综合集成应用,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由于部分小微企业缺乏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撑,以及职工安置费用存在缺口等问题,我市去产能工作任务依旧艰巨,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我市主导产业大多占据中低端市场,以零件、部件为主,缺高端、成套产品,要实现创新高端化、产品成套化、终端化,还需付出艰苦努力。三是要素资源保障趋紧。部分项目因缺乏用地指标,致使无地可用,直接影响项目开工建设。同时,用气、用工等成本较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导致投资步伐放缓。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对策
    (一)加强组织保障。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建立分析解决工业经济发展困难和问题的工作机制。通过行业协会、行业管理办公室,加强部门协调确保推进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二)完善政策保障。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健全、完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的投资、融资、税收等相关扶持配套政策。继续大力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面获得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工业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创业辅导和专业园区建设。
    (三)强化项目保障。依托市规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管理委员会和项目委员会,建立发改委、经信委、国土、规划、住建、环保、安监等部门为主的项目保障和服务机制。强化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严格控制绿地率、生活办公等配套设施用地。进一步加强项目调度,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尽快发挥效益。
    (四)实施人才保障。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确立“人才优先”的战略理念,完善配套政策,出台激励办法,健全激励措施,构建服务体系,做到尊重人才、吸引人才、善待人才、留住人才。
    (五)推进金融保障。建立政府、金融机构长效协调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有针对性地向银行金融机构推介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大力引进金融服务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和拓展抵押担保方式,用足做活各类信贷政策。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间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风险投资项目。
    (六)优化服务保障。进一步改善发展的政务环境,不断提升机关效能,着力整治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建立健全统一、高效、便捷的企业项目服务机制,加快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市场调研、信息处理、管理咨询等服务。努力改善工业发展硬环境,继续加强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