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政府(办公室)> 回应关切> 主动回应
索引号: 11341702394647658C/202504-00158 组配分类: 主动回应
发布机构: 宁国市卫健委(市中医药局)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名称: 【防病提示】五一假期出行及五月卫生防病提示 文号:
成文日期: 2025-04-30 发布日期: 2025-04-30
索引号: 11341702394647658C/202504-00158
组配分类: 主动回应
发布机构: 宁国市卫健委(市中医药局)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名称: 【防病提示】五一假期出行及五月卫生防病提示
文号:
成文日期: 2025-04-30
发布日期: 2025-04-30
【防病提示】五一假期出行及五月卫生防病提示
发布时间:2025-04-30 15:30 来源:宁国市卫健委(市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五月春夏交替,天气渐热,带来了万物生长的蓬勃活力,也带来了一些健康“小隐患”。
  五一、端午假期将至,人员流动频繁,聚集活动增多,加上各类病原体和病媒生物活跃,疾病传播的风险随之升高。
  安徽疾控温馨提醒广大市民,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务必做好安全出行准备。
  注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及甲肝、野生蘑菇中毒等食源性疾病。

  假期出行健康提示

  1.合理规划行程。
  尽量避开人流高峰,提前查询目的地天气及疫情信息,避免前往疾病流行地区。
  2.加强个人防护。
  乘坐公共交通或进入景区、车站等人群密集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可随身携带便携式消毒液。
  3.注重饮食和饮水安全。
  外出就餐选择正规餐厅,不暴饮暴食,避免生食海鲜或食用未煮熟食物,不饮用生水。
  4.携带应急药品。
  出行时备好晕车(船)药、肠胃药、驱虫剂以及创可贴等常用药品,老人、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携带必要的特殊药品。
  5.做好健康监测。
  旅途中如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避免带病出行。

  呼吸道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咽干、咽痛、咳嗽,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等。近期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呈小幅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玩具、手及食物等传播,也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痛、皮疹和杨梅舌等为主,多见于3~9岁儿童,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易出现聚集性疫情。
  预防措施
  1.加强通风和消毒。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对儿童使用的公共玩具等物体表面进行日常清洁和消毒。
  2.注重个人卫生。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等物品。
  3.做好个人防护。
  进入人多密集或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时,应科学佩戴口罩。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手部、足部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该病传播途径多样,传播速度快,尤其好发于5岁及以下的儿童,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易出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预防措施
  1.保持手部卫生。
勤洗手,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要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至少洗手20秒。
  2.做好清洁消毒。
  儿童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被、玩具等要定期清洁消毒;注意对患者用过的餐具、水杯等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防疾病传播。
  3.预防感染发生。
  避免接触患者,特别是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以及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
  4.积极接种疫苗。
  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接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重症可致多器官衰竭。5~10月高发,丘陵山区、野外劳作等人群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
  1.清理居住环境。
  定期清理庭院杂草并修剪灌木,每月为家养宠物使用驱蜱药物,以免宠物携带蜱虫入室。
  2.做好个人防护。
  野外作业或露营时,穿浅色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脚,衣物上喷洒含避蚊胺的驱虫剂,返家后立即洗澡并仔细检查全身皮肤(尤其腋下、耳后等部位)。
  3.正确处理蜱虫叮咬。
  若被蜱虫叮咬,不能强行拔除,建议尽快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处理,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食源性疾病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病毒能够潜伏在被污染的水源、食物(如生海鲜)或感染者接触过的物品表面,一旦入口便会引发感染。主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和疲乏,有时会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黄疸。
  预防措施
  1.做好手卫生。
饭前便后及处理食材前,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搓洗双手至少20秒;在户外活动时,可随身携带酒精湿巾。
  2.确保饮食安全。
不吃生蔬菜和未洗净的瓜果;毛蚶、生蚝等海鲜需经100℃加热5分钟以上才可食用;处理和加工生食、熟食要用分开的案板、刀具和盛放容器,避免交叉污染;外出就餐尽量使用高温消毒后的餐具。
  3.注意水卫生。
  不用不干净的水漱口、刷牙、洗餐具等;不喝生水,喝煮沸的水或瓶装水。
  4.保持环境卫生。
  感染者应使用专用餐具和毛巾,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处理;公共场所应定期对门把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区域进行消毒。

  野生蘑菇中毒
  野生蘑菇中毒通常是因为误食了含有剧毒成分的蘑菇,这些有毒蘑菇多生长于山区、林地和潮湿草地,和食用蘑菇外形相似。中毒事件多发生在5~9月份,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视物模糊和幻觉等,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1.不采摘野生蘑菇。
  不要轻信民间或网络上流传的野生蘑菇识别技巧,非专业人员很难区分有毒和无毒的野生蘑菇;即使采摘者曾正确识别过无毒蘑菇,但因野生环境中相近物种混杂、菌丝传播等因素,再次采摘时仍可能误采有毒品种或沾染毒素,存在中毒风险。
  2.不购买野生蘑菇。
  从正规的超市或集贸市场购买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不要在路边、流动摊贩或网上购买野生蘑菇。
  3.不食用野生蘑菇。
  不食用自行采摘的野生蘑菇;外出旅游或到农家院就餐时,对于不熟悉的、来源不明的菌类应保持警惕,谨慎食用。
  4.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一旦发生野生蘑菇中毒,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5.尽快就医。
  野生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就医时可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蘑菇或野生蘑菇的照片,以便医生尽快确定野生蘑菇的种类并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