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时间:2025年2月20日下午3:20
发布会地点:就业和社会服务保障中心二楼市统计局会议室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通报我市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宁国市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紧盯目标,全力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持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2024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1.0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94.3%。建立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专班,深入排查并交办各类扬尘污染问题84个,立案查处32起,罚款18.95万元。利用源解析车、无人机开展PM2.5溯源分析。完成11家企业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和司尔特5台燃煤热风炉煤改气改造;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老旧营运柴油货车119台、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10台、涉燃煤设施畜禽养殖场54家;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编码登记533台、尾气检测621台,柴油货车路检路查59台。加速推进宁国水泥厂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目前熟料生产线一线窑已完成改造,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是稳步推进水污染防治。2024年,全市地表水国控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其中汪溪断面优于目标水质一个级别。完成乡镇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分,2个水源地保护项目成功入库。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138个需整治的排污口整改工作有序进行,69个排污口纳入信息化管理。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性工程项目完成公开招投标,正在按程序推进中。
三是扎实推动土壤污染防治。2024年,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始终保持100%。有序推进原宁国市农药化工总厂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与风险管控项目。完成化工园区地下水详调和风险评估和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的防渗排查以及13家重点企业的土壤隐患排查、自行监测及隐患“回头看”工作。按期完成电镀中心新污染物监测试点。将315家单位的危险废物和233家单位的一般固废纳入在线申报系统,对42家企业开展危废规范化评估。全市43座集中式农污设施实现第三方现状运维全覆盖,完成6个省级、6个市级任务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二、紧盯整改,全力筑牢安全屏障
一是着力推动问题整改。87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任务已全部完成验收销号。开展新一轮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发现问题52个,均已完成立行立改。耐磨铸造行业实行分类整治,一企一策,整治提升工作组定期调度,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二是持续优化执法方式。建立监测执法联动机制,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继续推进用电监管试点,完成2批88家企业1245个点位的系统安装。采取视频监控、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等非现场免打扰执法方式发现企业环境问题8个,立案处罚3件。2024年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下达处罚决定43件,处罚款427.8万余元,移送公安行政拘留案件7件,办理免罚案件5件,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8家。
三是全力化解信访矛盾。完善快速处置机制,将环境隐患排查纳入政法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涉稳隐患排查。落实领导接访、包案、带案下访等制度,定期调度。全年累计受理环境信访投诉130件,全年同比下降12.2%。持续推进“三整治一保障”专项行动,全年共计排查群众身边环境问题210个,均已完成整改。
四是不断强化联防联控。召开中溪、梅林、宁墩等重点工业乡镇联席会议5次,不定期会商重点项目和重点问题。与安吉、临安分别开展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和联合执法行动。参加宣城市举办的水阳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演练。
三、紧盯项目,全力推行全周期服务
一是深入推进项目帮扶。成立帮扶工作专班,建立问题清单、定期调度、闭环管理,实地走访重点企业35家次,发放企业服务咨询联系卡120余份。持续跟踪青龙湾EOD等重点固投项目,2024年全年完成生态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4.2706 亿元,同比增长14.47%。
二是持续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2024年全市共有340家排污单位取得排污许可证,2243家排污单位办理排污登记表,2024年10月1日后顺利完成排污许可简化管理企业发证的过渡。建立排污权政府储备库,搭建交易框架,完成2笔跨县市区排污权交易。
四、紧盯红线,全力护牢生物多样性
一是全力争创“两山”基地。编制了创建实施方案,明确重要目标,深入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二是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7月完成中期评估报告评审,11月完成现场调查,初步统计共记录各类物种3442种,现已完成调查报告的编制。
三是持续加大自然保护地监管力度。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实地核实和处理工作,完成12处点位线索实地核查。完成自然保护地省级遥感监测7个重点线索点位、73个一般点位和131个参考性点位的实地核查。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秉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宗旨,持续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