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西津小学全体教职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心中有理想、眼中有目标、脚下有方向、手中有举措,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践行“五育并举”,关注全面发展、坚持质量育人,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获安徽省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五星学校”、宁国市2022—2023学年义务教育学校综合考评优秀学校、2022—2023学年度宁国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首届“宣城市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示范校”、中国手球协会手球传统学校(2023—2026年)等诸多荣誉。
一、高尚师德为追求
学校严格履行上级各类文件政策要求,积极谋划、创设平台、真抓实干,开展过程性督查,落实谈心、谈话、诫勉等制度。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加强全员学习。定期开展工作作风、工作纪律专项督察工作,积极推进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深化运用监督机制,签订责任书,设立举报电话,开展网络问卷,加强线索的调查,问责力度。落实师德工作与综合测评、绩效考核、目标考核挂钩,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聚焦“双减”、“五项管理”、“五育并举”等工作,形成西津小学特色师德师风品牌——“红烛先锋”。深入研究解决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教育满意度。
二、质量攀升为方向
我们始终落实教体局的各项规定,严格按课程计划要求开好课、上好课。定期检查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坚持集中业务学习制度,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教改方向。组织教师学习业务知识,让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时来到教师身边,不断给教师充电、加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给教师提供自学条件,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我们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完善相关制度,把短期计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结合地域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并开设校本课程。
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稳步上升。本年度,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比赛中获奖合计410人次,学校连续12年获评“宁国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
三、教研科研为网络
学校坚持以高层次培训为路径,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在完成各项专题培训的基础上,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安排教师参加外出参与多元化的培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学素养。
着力以年轻教师培训为重点,打造新生教师力量。举行新进教师调研课活动,教导处、教研处及骨干教师经常深入新调入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给他们以有效的指导和点拨。举行“相约希望”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组建了8对师徒小组。举行师傅示范课、徒弟调研课;师傅还对徒弟教材分析及新课标的学习、教学设计的撰写、班级管理等方面给予常态化的细致的指导,全力推进青年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我校胡海红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章盛清少先队名师工作室、陈光源教育信息化、邵立娟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发挥了名师引领作用,西津小学片团体教研的力量,为片级小学教师及新任教师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碰撞思维的火花,积极探索一条“名师带教,教学相长”的教师培训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鼓励教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把平时的教学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真正使教研指导教学,服务教学,从而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本年度,学校一项宣城市级课题、4项宁国市级课题顺利结题。多项课题正在结题中或在研。
本年度西津小学片级教研中心被评为"2022—2023学年度宁国市优秀片级教研中心”;8个教研组获评“2022—2023学年度宁国市义务教育学校优秀教研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优质课评选共计获奖180人(篇)次。邵立娟老师被评为宣城市第七届骨干教师,吕丽老师被评为首届“宣城市智慧课堂教学能手”,邵立娟、张俊老师被评为宁国市第七届学科带头人,黄钰、王燕、王鹏、吕丽、匡美宁老师被评为宁国市第七届骨干教师,吕丽老师被评为宁国市首届智慧课堂教学能手,黄钰等6位老师被评为2023年宁国市优秀教师,潘力争等4人被评为2023年宁国市优秀班主任,吴玲艳老师被评为宣城市最美教师、杨贤琴获宣城市通报表扬等。
三、平安校园为保障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卫生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强化学校各项安全防范工作,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人人重视,齐抓共管。积极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培训、教育活动,落实各项防卫措施,使全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安全卫生意识、自救自护能力等显著提高。
学校领导在安全工作上齐抓共管,严格执行学校安全工作规定,讲安全、抓安全,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每周定期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会议,布置一周安全工作的重点任务,并指定专人检查落实。
安全组织机构、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健全,责任明确,与全体教职工签订了《学校安全责任状》,实行领导承包,分片包干,做到不定期检查和随时检查相结合,并建立了安全考核奖惩细则及安全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做到了网络化,保证了我校安全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
我们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位置,逢会必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利用班队课、校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利用学校广潘、黑板报、电子屏、公众号等宣传工具开展安全教育。本年度,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五育并举铸梦想
一是以德立人浸润。我们秉承“大德育”观,以培养尚德、智慧、书香、健美的新时代好少年为目标,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明确全员育人责任,持续开展“养正教育,习惯先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促进班风、学风、校风建设,打造学校“十道文明风景线”,号召学生争做“养正五有好少年”。以少先队“自主管理”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行为习惯、卫生保洁、环境保护、班级劳动、志愿服务等方面遵规守纪,服务他人。结合中华传统节日、校园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从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从“文明”“健康”“乐学”“感恩”“自信”“创新”切入,开展德育活动。创办德育社团,建立德育实践平台,引导少先队员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
二是以智启人厚植。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双减”大讨论,明白“双减”的最终目标以及实施路径。理念指导行动,全体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身心健康成长。
我们创新探索从“和合而优”的备课形式、“和谐共学”的课堂模式、“和而不同”的作业设计、“和颜悦色”的个性化辅导、“和乐成长”的评价方式五个维度。以及从“以和为本”的教学常规、“和光而行”的队伍建设、“和悦共处”的家校共育三个层次形成的“以‘和’为中心,助力师生成长”的“五维度三层次”教学研究与实践。
广泛开展个性化的课后辅导,让学生不带问题回家。有步骤、有措施地落实“培优辅困”。举行“小作业,大思考”优化作业设计系列学习和研讨活动,使学生的作业效率得到提高,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开设大量兴趣社团,每年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同时学校对学生学业评价作相应改革,探索语、数、英等学科“学习之星”的评选,关注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能力的培养。
三是以体健人强体。我们坚守“体育教育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理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以体健人”系列活动,深化校园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每年举行秋季的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和春季田径运动会。引导学生在大课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举办全校学生参与的广播操比赛,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韵律操、武术操活动。同时积极开展“亲子共锻炼”将体育运动由校内延申到校外,家庭。
学校大力推行手球运动,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一节手球课,定期举行校园手球联赛,在学校普及手球教育。学校目前按照年级组建校队,手球队参加安徽省级比赛,男女组双双获得亚军,学校再次被中国手球协会冠名“手球传统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通过西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平台,大力开展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篮球、足球、围棋、象棋、航模、跆拳道、体育舞蹈、轮滑等项目开展得丰富多彩,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是以美塑人陶冶。我们立足实际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一二年级开设陶笛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经常性地开展文艺教育活动,拓展教学内容,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为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学校从校外聘请了十余名具有专业特长的老师社团指导教师,专业辅导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利用课后服务,开设了20余个项目30多个班级的个性化社团活动,箜篌、木工坊、扎染、戏剧等非遗社团加盟其中。同时,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书画、绘画、诵读比赛、乐舞清晨、校园嘉年华等活动,为学生搭建美育发展的平台。重点打造“箜篌娃娃团”“金帆乐团”“小百灵合唱团”三大音乐特色艺术社团。普及“美术”活动、突出“书法”特色,擦亮了学校“养正教育”的美育品牌。
五是以劳育人锻造。学校创建“养正一米园”小菜地,让二到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体验种植、动手实践的微型基地。将“养正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衔接,锻造新时代的养正少年,坚持将课程与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结合等三个结合。基于“以劳育人”理念,提炼适合小学生的快乐劳动“48种技能”,把训练学生劳动技能从校内延伸到家庭,开展“亲子共劳动”活动。同时常态化举行劳动比武展示。发掘家长资源,邀请技工能手到校讲学,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带领学生到工厂和乡村实地参观访问。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工作中,构建劳动教育的立体框架。
六是家校社共育。学校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成立了心理健康志愿者、家校协商志愿者、家长讲坛志愿者、膳食委员会志愿者、护学岗志愿者、校外红领巾志愿者、课后服务社团志愿者队伍;体育俱乐部志愿者,学校行风监督员志愿者,通过定时服务与机动参与相结合,参与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亲子——共阅读、共锻炼、共旅游、共劳动、共创造等活动,使社区成为学校文化教育活动基地,有效的沟通了家校,密切了亲子关系,使家校社共育一体化,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专家讲学,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技能,邀请家委会主要成员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管理,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功能。
我们坚持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深化五育内涵建设,讲好养正故事,传递养正声音,让养正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为山城宁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倾力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