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场监管局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深化改革为统领,以强化市场监管为抓手,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主线,不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着力抓好服务升级、市场安全、管理创新和队伍建设,全面履行各项职能,认真落实各项任务,推动市场监管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现将2018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8年工作总结
(一)获得荣誉
1、荣获“2016-2017年度全国消协组织先进集体”
2、2月荣获“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
3、3月荣获“基地建设先进单位”;
4、3月荣获“全域旅游提速年先进单位”;
5、3月份荣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贡献奖”;
6、4月份荣获“民生工程组织实施三等奖”;
7、5月份荣获“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8、5月份荣获“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9、5月份荣获“食品安全先进单位”;
10、6月份荣获“依法行政先进单位”;
11、6月份荣获“文明示范单位”;
12、8月份荣获“招商引资工作三等奖”;
13、8月份荣获“双拥模范单位”;
14、9月份荣获“目标管理考核综合考核一等奖、职能工作考核一等奖、承担宣城市目标任务专项考核先进单位”。
(二)重点工作
1、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2、全面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3、持续狠抓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4、优化市场环境,稳定市场秩序;
5、多措助企强企,服务企业发展;
6、围绕中心工作合力攻坚促提升。
(三)经验做法
1、紧扣发展主线,服务发展质效提升
一是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1)继续推进“多证合一”、简易住所登记等改革措施,积极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全市现有市场主体36779户,全年我市新增企业1451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084户,每万人拥有企业法人数(静态)31户,市场主体呈现增长态势。在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登记工作中大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截止到目前,涉及“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企业已达59户,进一步破解了“准入不准营”问题,激发市场活力,营造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2)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工作。我局“双随机”抽查工作全程由招标的审计机构参与、配合,检查更加专业、详细,并对各类数据进行真实性核查审计,实现抽查审计全覆盖。全年在人社、统计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省局随机分派的抽查任务(抽查企业414户,定向抽查任务:企业14户,涉及煤炭、水泥等多个行业),并将检查结果在安徽省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进行公示。
(3)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应用和惩戒。充分依托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企业信用监管为核心,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公示、信息归集工作。采取完善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等制度,建立企业信用约束机制,完善市场监管领域内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2018年将668户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将48户企业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将291户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经税务局两次梳理、各辖区市场监管所多次核对,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宁国市人民政府两个平台先后发布了催吊和听证公告,拟定对91家企业实施吊销处罚,下一步将对这批企业进行吊销公告、公示、送达等相关工作。
(4)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和实体办事大厅,用数据信息“多跑路”换取办事群众“少跑腿”。我局对权力事项进行了系统梳理编制,在使用过程中对办件事项进行反复多次的材料精简和时限压缩。截至目前,已编制进入安徽政务服务网权力事项52大项,共计118小项,基本实现了群众在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5)扎实开展企业信息公示工作。强化企业年报服务,认真做好宣传普及、咨询解答、操作指导等工作,2018年内资年报率90.75%,外资年报率92.5%,个体年报率98.67%,农合年报率91.51%,得到宣城市商事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的通报表彰。
二是“商标、品牌、质量、标准化、计量”工作成绩显著。
商标、品牌、质量工作稳步推进。截止2018年8月,我市已拥有注册商标2297件,2018年1-8月申请注册商标615件。2018年3月6日,全国橡塑密封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批创建。2018年4月17日,安徽省宁国市东波紧固件有限公司“东波”紧固件商标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新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1件,已注册成功1件(麦特电子);培育在线销售省级以上商标品牌涉农企业5家,宁国市电子元器件品牌基地被认定为安徽省电子元器件(宁国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018年2月6日,安徽省委办公厅在《安徽信息》(每日快报)第26期刊发《宁国市注重品牌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宁国市裕华电器有限公司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组织11家企业申报安徽名牌产品,6家企业申报安徽省商标示范企业,组织2家企业申报宣城市市长质量奖,完成第7届宁国市市长质量奖和第2届卓越绩效导入奖推荐评定工作;协助指导宁国市种植业局申报“宁前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正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品牌建设工作位居宣城市首位。
(2)标准化工作成绩良好。召集企业开展新《标准化法》宣贯工作;针对我市行业特点,在铸造、电子、汽车零部件行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争取企业在行业类的话语权。2018年我市企业共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1项,截止目前正式发布7项国家标准;另有3项已上报报批稿,预计年底正式发布;另有三项已通过立项答辩。发布地方标准1项。标准化工作得到宣城市工商质监局充分肯定。
(3)计量工作有序开展。开展定量包装商品监督抽查,共抽查样品28组,7组不合格样品已责令整改;开展诚信计量示范单位申报创建工作,经考核评定AA级7家、A级1家;加强我市计量基础建设,检验所筹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项。大力开展我市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安徽凤形股份有限公司A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已获批,将迎接省局现场考核。
三是助企强企措施有力。
(1)积极开展中小企业帮扶工作。通过股权质押、动产抵押等方式,帮扶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办理股权质押14笔,出质股权数额261671.1399万元;办理动产抵押登记61件,金额1.43亿元。
(2)全面开展“四送一服”活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坚持班子带头,以着力解决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抓手,全面走访企业120余家,问题涉及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动产抵押融资、企业职工计量技能培训考核、免费检定在用计量器具、诚信计量单位创建、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企业安全生产等方面,全年摸排问题60件,现场解决11件,交办解决49件,完成率达100%,上报企业诉求解决办理案例2个。
2、守牢安全底线,持续提升监管效能
(1)加强食品安全全程监管。一是推进小作坊、小摊贩登记备案工作。召开小作坊经营户现场培训会1期,指导50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开展了改造升级工作,发放38家食品小作坊登记证;召开小摊贩经营户现场培训会4期,登记备案小摊贩242家。二是强化对农贸市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加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经营者底数信息统计和快速检测工作力度。全市12个食品安全快检室截止目前共上传检验数据40466个,覆盖农药残留、非法添加、兽药残留等35个检测项目。三是开展食品抽检工作。全年开展节令食品、食用植物油、茶叶等食品监督抽查,共监督抽查食品421批次,合格399组,合格率94.77%,不合格食品已移交辖区监管所依法处理。四是结合重点时间、重点区域、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元旦、春节市场、春季学校食堂、五一、端午期间、中高考时段、中秋国庆旅游景区、民办幼儿园开展专项检查,重点对酒类市场、校园及周边“五毛食品”进行深入检查。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000人次,检查餐饮服务单位2819家(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325起,立案查处13起,没收过期食品及食品原料35.5公斤。五是全面开展餐饮服务单位风险分级工作。以日常监管与风险分级相结合,有效排除食品安全隐患。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餐饮服务单位风险分级2514家。六是进一步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建设,目前全市实现“明厨亮灶”餐饮单位已近300家。七是示范创建成果显著,餐饮业供给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创建6条(个)以上餐饮服务示范街(区)、300家餐饮服务示范单位(店),创建省级餐饮质量安全街区1条,省级餐饮质量安全店17家。
(2)狠抓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坚持日常监察、重点检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一是节假日和重要活动期间,开展对酒店、宾馆、商场、超市以及旅游景点的电梯、游乐设施、观光车等安全检查,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14家,设备402台。二是多次联合住建委、安监局等部门对我市6家燃气充装单位和3家天然气经营单位,以及10家危化品生产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共检查压力容器106台,压力管道72千米。三是加强工矿企业的安全监管,重点检查了工矿企业使用的起重机械、锅炉、厂内机动车辆,共检查28家单位的63台设备。四是进一步强化游乐设施安全监察工作。结合旅游旺季及“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对全市大型游乐设施单位恩龙世界木屋村有限公司、津河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夏霖乡村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河沥溪跑马场游乐园等6家企业开展检查,共检查各类设备24台。五是积极开展聚集场所电梯安全检查。重点开展人员聚集场所电梯安全检查。主要检查商场、宾馆、医院和小区电梯的安全使用情况,共检查26家单位的85台电梯,发现隐患4处,下达指令书4份。六是做好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日常工作,截止9月底,我局共办理使用登记637份,其中锅炉9份、压力容器218份、起重机械18份、电梯134份、场内机动车辆256份、大型游乐设施2份。七是落实“蓝天保卫战”工作,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淘汰和整治,对全市6家共9台生活源承压锅炉进行普查,严格锅炉使用登记管理。
全年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392家次,设备1670台次,检查隐患242处,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86份,立案查处30起,罚没入库53.9万元。
(3)保障“三品一械”安全。一是严格审查药械行政许可,全年共审查药械行政许可62件,其中药品许可42件,医疗器械许可4件,备案18件,约谈相关企业质量负责人45人次;二是开展风险分级评定工作,提高分类管理水平。已完成对162家药品经营企业、103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及34家医疗机构(仅乡镇级及以上)开展了风险分级评定工作;三是多举措加强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截止目前,共计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763例,其中新的及严重的报告374例,医疗器械98例,化妆品68例;四是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专项整治,重点开展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定制式义齿、验配类医疗器械等8项专项检查,规范我市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行为,对不符合规定的相关企业下达责令改正书54份;五是加强医疗机构药房管理。联合卫计委开展规范药房跟踪检查及“两票制”工作,目前已完成80%的医疗机构跟踪检查及两票制工作(共228家,其中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21家,民营医疗机构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级卫生室152家,个体诊所牙科诊所42家)。
3、优化市场环境,规范稳定市场秩序
一是大力推进执法办案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市场违法经营活动,截止目前,全局共立案163件,办结案件101件,案卷归档59件。全局万元以上案件70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共6件,其中公安机关受理5件,不予立案1件,有力维护了全市市场经济秩序。全年罚没小计2816325.36元。
二是积极开展打击传销工作。主动作为,为公安机关侦破聚集式组织领导传销犯罪案件发挥重要作用。与公安和卫计委联动,捣毁涉嫌网络传销的宁国天航商贸行,并将案件有关线索移送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处。
三是大力开展“扫黑除恶”工作。草拟我局“扫黑除恶”工作方案和宣传方案。印制宣传折页2000份,利用日常监管、普法宣传等时机向公众普及“扫黑除恶”法律法规。全面到汽车站、火车站、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地走访调查是否存在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等现象。截至目前,暂未发现相关行为。
四是全面预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对部分重点企业和经营单位进行执法检查,未发现生产和经营地条钢行为。在日常监管中通过主动加强与供电公司及城区供电所对接,加强对铸造企业的日常用电监测,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
五是集中开展无照经营查处活动。以涉及人体健康、安全生产等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无照经营活动为重点整治对象,以校园周边、车站、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区域,以餐饮、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各类用气用油等为重点行业,对全市市场主体开展地毯式安全检查。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43 人次,共检查经营户914户,补办营业执照 119 户,立案查处12户。
六是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活动。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教体、人社等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整治领导小组。集中组织人员开展“地毯式”摸排,重点排查面向中小学生非学历文化教育的培训机构(含托管、“小饭桌”、文化艺术类等),共摸排各类培训机构283家。其中“有证有照”32家、“有照无证”181家、“无照无证”70家。现配合教体局开展“回头看”联合检查。
4、关注民生热点,扎实有力维权惠民
一是切实做好消费维权工作。在市政府广场及当地主要城镇、街道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现场受理消费投诉案件1起,解决1起。“3•15”期间集中开展侵害消费者权益执法专项行动,2018年3月10日至4月10日期间,立案侵害消费者权益4起,案值13776元。加强“12315”、“12331”、“12365”申诉举报工作,至2018年10月份我局共受理消费投诉举报239件,均在期限内办理。
全年我局开展流通领域内的商品抽检工作,组织流通领域抽检商品70组,(抽检商品有板材、管材、电线电缆、钢筋、卫生用品、电瓶车充电器、眼镜),28组不合格,目前共立案 15起,已结案12起,罚没款93180.5元。
开展重点领域商品质量专项整治。对汽车销售和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流通领域电器商品整治等关注民生热点的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是持续强化集贸市场长效管理。开展城区集贸市场快检室食品快检工作,并将结果公示。下发了《2018年大华市场文明创建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持续加强集贸市场日常监管,加大对集贸市场的日常巡查力度,巡查监管和执法情况及时总结。
三是积极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经过对参创单位上门培育指导、检查和建立台账,确定对苏果超市(宁国)有限公司等25家单位拟定宁国市第一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为广大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5、围绕重点工作,合力攻坚促提升。
一是稳步推进争创质量强市示范市。秉承“邦宁国泰,品质承载”质量精神,认真履行质量工作牵头单位职责,积极推进品牌兴市、质量强市战略,整合完善全市品牌创建与质量提升奖励考核政策, 成立质量流动诊所精准服务企业。2018年4月6日,书面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最新情况,根据质量管理司《关于反馈“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验收申请材料专家评估情况的函》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6月11日上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验收申请材料专家评估情况反馈意见整改报告。
二是全局合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共抓招商引资工作。全年共外出招商26次,发现招商引资线索10条,目前正在对接项目6个,到位资669.02万。
三是助力协保征收征迁工作。今年我局协保征收征迁任务数3户,现已完成2户,年内有望完成任务。在征收征迁的工作中协助政府办做好我局干部家属配合征迁工作,顺利完成协保工作。
四是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抽调全局40余名干部奔赴全市11个卡点驻守参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同时非洲猪瘟防控期间,组织开展全市猪肉市场巡查工作,加强对冷鲜肉、冷冻肉产品的市场监管,开展对农贸市场持续消毒灭源工作,降低疫病发生风险,确保辖区群众食肉安全。
6、狠抓基础建设,切实提高履职保障能力
一是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组织多场次丰富多样的业务培训、专题讲座以及市场监管大讲堂活动,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岗位交流、提拔任用、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能。完成聘用人员解聘工作。全局27名聘用人员通过笔试招考方式参与10个岗位的竞争,顺利平稳完成17名聘用人员的解聘工作。
二是党风廉政与作风效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局党委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与市场监管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年初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分解细化任务,加强日常教育和检查考核,形成压力层层传导、责任人人明晰的工作机制。联合纪委监委驻政府办组组织开展3次效能作风季度督查工作,对全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以及窗口服务情况等方面进行巡查,并将检查情况在全局范围内通报;对财务收支、固定资产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是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强化法治监督。落实案件核审机制,稳步推进行政处罚公示,抓好行政处罚案件核审听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等工作。全年核审重大执法决定案件102件,召开案审会10次。强化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答复、应诉稳妥有效。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通过法律顾问全程参与重大要案办理。三是强化法治宣传。落实好“谁执法谁普法”责任,以“3.15”、“12.4”等专题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四是强化法制培训。健全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和强化执法人员培训。五是以法定职责和清单编制规范用权。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廉政风险防范责任意识。在市政府对外公布的1457项权力责任清单中,我局占有188项。积极推进“两法衔接”工作,审核上报“两法衔接”录入案件56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局虽然在强化市场监管、牢守市场安全底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巨大的市场监管任务压力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我局工作职能范围广泛,社会关注度高,政治敏感性强,而各基层市场监管所普遍存在人员少、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虽逐年招录,但与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要求相距甚远,与面临的巨大市场监管压力不平衡,解决起来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干部出口不畅,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是技术支撑手段有待加强。虽然目前我市集贸市场和基层所设置了食品快检室,但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经费短缺,作用发挥有限,技术手段的滞后影响了行政执法效能的有效提升。同时省耐磨材料检测中心已建成,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与高新的科技设备不匹配,无法发挥设备、场地作用。
三是经费保障有待加强。一方面限于地方财力,财政预算大幅降低,加上商事制度改革、经济整体下行等因素的影响,非税收入大幅降低,另一方面食品检测、行政执法、法律宣传等日常监管成本大幅提升,两者矛盾导致工作推进受到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