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教体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教体局> 通知公告
索引号: 113417020032562392/201711-00022 组配分类: 通知公告
发布机构: 宁国市教体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体系统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文号: 教法安[2017]103号
成文日期: 2017-11-15 发布日期: 2017-11-15
索引号: 113417020032562392/201711-00022
组配分类: 通知公告
发布机构: 宁国市教体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体系统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文号: 教法安[2017]103号
成文日期: 2017-11-15
发布日期: 2017-11-15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体系统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11-15 00:00 来源:教体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中小学、幼儿园,各二级机构,机关各科室:

为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提高信息报送的实效性、准确性和主动性,杜绝信息迟报、漏报、瞒报和谎报现象,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教体系统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是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信息报送渠道畅通与否和报送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直接影响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市教体局和当地政府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是一条严肃的政治纪律,各校必须高度重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杜绝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现象,切实把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抓实、抓细、抓好。

二、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报送程序

(一)报告内容

各学校、各科室依照文件要求以及各自工作职责,报送包括突发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及其他需要上报的紧急重大情况的预测预警信息、应对处置信息和分析评估信息等。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伤亡人数、影响范围、简要经过、发展趋势、领导到场情况、已采取的措施和其他需要上报的有关事项等。

(二)报告方式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方式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初次报告,即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要求,可先用电话直接报告,事件初始信息,文字材料后补(电话报告不代表文字报告);进程报告,即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要求,通过电话(书面形式),持续报告事件处置情况;结案报告,即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要求,以书面形式报告事件处置结果及对整个事件的调查评估。

(三)报送主体

根据“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各学校、各科室均为信息报送的责任主体。上班期间向教体局办公室或法安科报告,电话:4013280,4012327;下班后及非工作期间向教体局分管领导报告或向法安科报告,联系人:谢忠于,电话18005639803。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和严重程度,以及处置的不同阶段,由教体局负责向市委、市政府和宣城市教体局报告。

(四)报告程序和时限要求

1、初次报告:学校发生一般和较大级别的突发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发后半小时内),向教体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教体局接到学校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市委、市政府和宣城市教体局。

特别重大(I级)或者重大(II级)突发事件后,教体局应在接到学校报告后立即电话报告市委、市政府和宣城市教体局。

学校发生的各级各类突发事件,情况特别紧急时,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并及时补报文字材料。涉密信息的报送执行相关规定。

2、进程报告: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必须每天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市教体局,教体局负责每日向宣城市教体局上报情况。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学校应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体主管部门。

三、建立突发事件信息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教体局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将进一步加大督查检查,对迟报、谎报、瞒报、漏报重要信息的单位将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此件主动公开)

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一览表

类别 序号 范围和标准
突发事故 1 单位内发生较为严重的失火事故、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2 学生在校内发生较为严重的伤害事故、校外死亡事故
3 接送师生校车发生交通事故
4 有毒化学物质泄漏事故、外部环境污染事故
5 造成本单位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信息网络等设施中断的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 1 集体性(3人以上)食物中毒事件
2 群体性传染病疫情(3人以上)
3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3人以上)
社会安全事件 1 师生员工在学校及周边遭到敲诈勒索、伤害等人身侵犯
2 学生擅自离校失踪1天以上,学生离家出走失踪2天以上
3 单位内部发生较严重的失窃、破坏事件
4 师生员工涉嫌违法犯罪事件
5 冲击、围攻、影响本单位正常工作的群体性事件
6 学校周边发生较严重的社会治安、道路交通、市容环境等问题
7 各类非法组党、结社、集会动向,敌对分子、分裂分子、非法宗教势力制造的暴力、恐怖、骚乱事件
8 参与人数较多,或人数虽少但有一定影响的集会、请愿、示威、游行事件
9 集体上访
其他 10 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较为敏感的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