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狠抓重点文旅项目。高标准编制“皖南唐古拉”度假区总体规划,启动青龙湾起步区以及储家滩、板桥、高峰山景区建设;全力推进仙霞龙门四季运动旅游项目、真也天境、恩龙康养小镇、图博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谋准谋实谋好”要求,谋划文旅招商项目8个以上。
完成情况:加快推进“皖南川藏线”旅游度假区建设,东入口集散中心项目已完成大楼一层主体结构施工,室外停车场正在进行土石方施工;高峰山入口提升改造工程已完工;储家滩景区业态提升已完成雨污水管网施工,沿线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已逐步启动建设;杨村湾观景平台已完工,方塘乡红杉林观景台、青龙石壁山观景台已完成基础施工建设;板桥村庄景观规划提升概念性方案基本完成;完成“双微”提升节点10个;完成“皖南青藏线”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工作。完成博物馆展陈方案优化提升工作;完成博物馆物防整改,编制了博物馆安防设计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安徽省“双招双引”平台项目录入及更新工作,共计录入项目48个,纳统率达100%;完成万朗磁塑项目有效信息认定;完成并更新制作宁国市文旅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册;完成安徽省大黄山招商项目册及皖南招商项目册报送工作;万家康养旅游综合体项目总规通过规委会评审;仙霞龙门滑雪场项目开工建设。
2.计划争创4A级景区1个以上;加大政策引导,助力青龙湾、恩龙、夏霖等实施设备更新和业态提升。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新增省级特色旅游名镇、村各1个,培育壮大一批高端民宿、乡村民宿村落。
完成情况:推荐华贝书苑申报宣城市“十佳”夜读空间,西村村烟花、灯光秀申报宣城市“十佳”夜娱活动;港口镇西村村获评安徽省“精品主题村”、云梯畲族乡千秋村获评安徽省“特色美食村”;联合交通运输局推荐“皖南川藏线”申报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3.落实省乡村旅游“421”行动计划,依托村庄景区化,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完成4个A级村落景区及主题村、2个特色美食村、2家“后备箱”基地、60个“双微”点建设。
完成情况: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港口镇西村村成功创成宣城市“双微”行动重点村;青龙乡西林村成功创成安徽省“后备箱工程基地”;港口镇西村村成功创成安徽省精品主题村;完成2023年度乡村旅游“双微”提升点谋划工作,共计遴选50个“双微”提升点重点打造,已完成27处“双微”提升点建设。
4.计划全年新改建驿站8个、观景台5个、打卡点5个、停车位200个以上,更新沿线旅游标识,加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公厕等日常管理维护,建立旅游厕所管护长效机制,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品质。
完成情况:全市新改建旅游标识标牌78块,新改建方塘驿站、杨村湾驿站等旅游驿站5个;完成杨村湾、石壁晓雾、观景平台建设,正在进行大黄山、红杉林观景平台建设;新增西村广场、乐利峰野樱谷等打卡点3个,新增停车位140余个。开展智慧建设项目,配合“数字宁国”建设,梳理宁国智慧文旅建设的详细需求和拟建信息化项目基本情况,拟定初步建设方案。
5.大力发展自驾体验、户外露营、亲水互动等新业态,着力推进皖南川藏线2个沉寝夜游、3个亲水嬉水、4条极限越野、5个户外露营等乡村“小而美”微度假目的地建设;围绕研学、康养、自驾、户外等主题,推出6条主题精品线路,全力打造“长三角休闲自驾旅游目的地”。
完成情况:创新线路品牌,深入挖掘整合宁国特色文旅资源,规划森林穿越自驾线、竹林茶园越野线、环湖亲水自驾线、山地河道越野线四条个性化自驾越野体验线路,串联各乡镇文旅资源。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等平台,围绕宁国各乡镇街道春季花海、景区景点、露营越野、美食小店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展以“城市微旅行 邀‘宁’来打卡”、“宁美乡村”、“探秘宁国宝藏小店系列”、A级景区系列、“皖美好味道 美食体验店、“潮玩五一,FUN肆宁国”、“‘宁’好露营”、“激情之夏 清凉宁国”、宁国夏季精品旅游线路为主题的系列宣传。
6.持续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成情况:指导“两馆一站”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图书馆新办读者证361个,购置新图书6337册,订阅报纸、期刊共460(种);书刊文献外借册次达3.7万(册次);书刊文献外借人次约1.6万(人次);总流通人次约5.6万(人次)。2023年截止目前,乡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上传“安徽文化云”信息340条。
7.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宁阳读书会”、“江淮读书月”等品牌宣传推广活动100余场次;扎实推进省定民生工程“十五分钟阅读圈”建设,高品质完成4个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任务。
完成情况:开展线上线下品牌推广活动80余次,累计服务读者1万余人。全面启动2023年度宁国市“十五分钟阅读圈”工程建设,目前城中书苑已完成建设并对外开放。
8.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102场;组织开展好元宵民俗系列活动、畲乡三月三、端午龙舟赛等传统节庆活动;常态化开展“艺术化宣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身边好人典型及宁国地域特色,创作3-5个有特色的文艺作品;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做好非遗项目储备,拟公布第六批县级非遗项目名录;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加强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建设及非遗对外交流合作,注重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拟举办1-2期非遗项目传承培训活动。鼓励非遗项目产业化,助推非遗产品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完成情况:全年“送戏进万村”演出任务102场,已完成102场,完成率100%,观众人数约为1万余人。举办各类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文艺活动50余次,包括元宵节灯谜竞猜活动、宁国市第七届端午龙舟赛文艺演出、第九届宁国市“曹灿杯”青少年朗诵活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我市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举办的“大地欢歌·美好安徽”全国夏季“村晚”皖美畲乡示范展示活动成效显著,现场参与各项活动人次超69万,电商平台成交量3万单,成交金额达103万元,线上直播累计观看量超100万人次。以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宁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为主线,创作了皖南花鼓戏《寂静的山林》、《红手印》、《刷不得》;歌曲《红马甲》;音乐快板《奋进新征程》等一批原创艺术作品。积极开展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储备工作;组织开展宣城市首届民俗文化季“皖南川藏 多彩宁国”民俗巡演及宁国市“民俗闹元宵 杨帆新征程”民俗非遗展演活动;组织举办“非遗传承 守艺匠心”宁国市第二届传统工艺大赛活动,活动被央视新闻频道、安徽卫视、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组织黄花云尖加工制作、笋干制作技艺非遗项目赴泾县参加宣城市“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了“弘扬非遗文化 传承民间技艺 ”活动。
9.完成全市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编制,绘制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地图。实施东山渡桥本体修缮工程和千秋关维修工程,完成毛竹山、官山遗址保护性设施改造及防排水工程,以及望仙桥本体修缮工程。结合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开展文物保护宣教活动。
完成情况: 完成望仙桥本体修缮工程、宋杨合墓维修工程2个文物保护工程,仙人塔安防等3个文保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完成宣城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及革命文物新改扩建排查工作;完成了博物馆展陈方案优化提升工作;开展了“探秘旧石器考古——宁国有哪些发现?”、“红色展览进基层进景区”“党的声音进万家”等多项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检查,共检查文保单位及文物点58处,出动检查人员135人次;联合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开展文物防盗抢、防破坏检查及宁国市文物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完成南极东路虞俦墓范围内的考古勘探及虞俦墓异地迁移重建选址工作。
10.持续开展“皖美味道”系列活动。加大“宁国招牌菜”宣传推广力度,启动特色美食体验店评选;举办“宁国市首届乡村厨娘厨艺大赛”;编制宁国美食画册、美食地图,加大美食专题片宣传推广;加强区域合作,举办沪宁杭旅游资源推介及项目招商会2场以上,加大宁国“美食、美景、美物、美宿”等对外宣传推介。
完成情况:持续开展“皖美好味道·宁国招牌菜”系列宣传、推广、培训工作。成功举办2023“中国旅游日”主题日活动暨方塘星空露营基地开营仪式等活动。先后赴上海、合肥、南京开展推介活动,宣传推介“中国云尖公路”文旅品牌及各类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实现定向推介与精准组织的无缝对接。积极配合参加安徽省、市文旅部门组织开展的“邂逅烟雨江南 相逢诗意宣城”2023宣城(上海)文旅新春推介会暨“免费游宣城”活动、2023“迎亚运游宣城”文旅活动季授旗仪式、2023文旅市集“宋韵杭州奇妙夜”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宁国文旅品牌。
11.推进案件查办领域全覆盖、数量质量双提升。常态化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创新交互检查和暗访督办工作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查全覆盖,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环境。
完成情况:制定出台《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及《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印发《宁国市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及《宁国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接纳未成年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组织开展全市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及文化类专项行动,截止目前,累计检查各经营单位553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659人次,收缴非法出版物46本,办理案件9起。召开2023环太湖文化旅游生态圈暨浙苏皖文化旅游“沿边执法”联合行动交流会,开展赴郎溪县及黄山市开展跨区域执法联防协作学习交流活动。
12.按要求开展景区、星级饭店复核及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工作,计划新创成文明旅游示范单位3个;坚持以赛代训,举办行业技能大比武,行业“十佳”系列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持续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放管服改革工作。
完成情况:印发《宁国市2023年度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方案》(宁全域办【2023】1号),扎实开展旅游环境规范提升整治工作。重点针对“皖南川藏线”“皖南青藏线”开展沿线环境整治,重点排查旅游厕所、沿线河流、草坪等卫生情况,督促属地政府做好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的维护。持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市场主体、旅游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及文明旅游宣传。完成2023年A级景区复核工作。
13.深化旅游市场秩序集中整治;常态化开展文旅行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加强与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动,扎实开展安全专项检查。持续组织各文旅企业开展消防演练、安全培训,建立健全紧急救援救护体系,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完成情况:印发出台《宁国市文旅行业2023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关于做好全市劳动节旅游市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落实文旅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组织开展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文旅市场“小火亡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涉山涉水企业森林防灭火工作、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以及防汛抗旱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各类应急救援演练、暑期漂流企业专项检查及将军关漂流周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联合检查。
14.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完成全年1224场放映任务,主动对接教体局完成2023年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校园工作。全面完成103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工作。
完成情况:坚持规范农家书屋管理,按计划推进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全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1224场,已完成550场,完成率44.93%,新片率71.25%,观影人数8万余人。
15.常态化开展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及打击整治“黑广播”行动。大力开展版权保护工作,积极申报2023年度全省版权示范单位和软件正版化示范单位。加强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影院、书店、印刷企业的监管工作。
完成情况:积极配合全省网络安全专项检查,联合公安部门对广播电视及应急广播系统网络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在五一、端午等重要节假日期间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单位进行安全播出大检查,实现安全播出零失误。开展打击治理“黑广播”、侵权盗版出版物整治等各类专项检查71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出动执法人员216人次,对全市50余处相关场所进行了检查,共查处拆除71套非法接收设备,联合市场监管局查出非法销售点2处。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提醒、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宣传播出有关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道路交通安全等信息共1.3万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