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2711708013U/202212-0004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通知
名称: 宁国经开区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2-12-21 发布日期: 2022-12-21
索引号: 11341702711708013U/202212-0004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通知
名称: 宁国经开区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2-12-21
发布日期: 2022-12-21
宁国经开区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12-21 08:42 来源: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2022年获得全国、全省荣誉及表彰情况

  2022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位列第83位次(省商务厅);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位列第18位次(省政府);全省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成效评估位列第4位次(省商务厅);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考评获得A档(省发改委);荣获全省开发区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商务厅);首批安徽省产品质量提升创建示范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安徽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试点(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得分靠前(省发改委)。

 (二)工作成绩及举措

  一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宁国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1%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税收收入同比增长8.35%;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6%。在2021年度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评中位居第17位(共131家);在2022年国家级经开区综评中位居全国第45位(共230家)、全省第3位(共12家)。

  二是项目建设释放新动能。经开区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环节,对内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对外推进产业配套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2022年完成新开工项目58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11.5%;新竣工项目54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08%;新投产项目43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22.9%;新签约项目95个,协议总投资251亿元,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17个。投资72亿元的吉利12GWh动力电池项目、投资52亿元的鼎瑜智能汽车底盘制造项目、投资15.6亿元的石药集团中药制剂和投资15亿元的海螺生物质燃料等项目相继签约落户,初步形成了项目“开、竣、投”梯次接续、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载体建设展现新面貌。2022年,经开区负责的城市建设项目共31个,总投资约30亿元,截至目前实际完成投资11.76亿元。全年新建道路约130620平方米,新增绿化约56000平方米,新增场平面积约826亩,完成供电工程54个,完成供水工程30个,完成企业雨污水纳管工程20个。殷白园区污水主管网建设已完成;港口化工园区认定工作已完成;港口园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已完成;港口园区化工集中区危化品停车场完成70%,信息大楼完成60%,数字化平台及软件网络系统平台第二阶段优化开发完成75%,消防站建设完成95%;港口园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场平工程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基础、场内道路及管网建设,三大主机、八大设备采购工作已开展。

  四是创新发展迸发新活力。坚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协作企业集聚”的联动发展战略,以中鼎、司尔特、保隆等自主研发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拉动作用大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支持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园区80%的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8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6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6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7家,省专精特新企业48家,其中11家成功登陆省股交托管中心“专精特新”板。

  五是要素破解取得新突破。根据重点项目建设需求积极争取用地指标,2022年组卷报批11个批次城镇建设用地共1998.6亩,完成土地划拨11宗共481.25亩,完成各类土地出让61宗共2291.03亩,其中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41宗,总面积1983.88亩,保障了保隆科技、中鼎智能底盘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通过督促企业加大投资建设、引进新企业分割转让,政府收储后重新供地等方式,盘活百立德、永利印务、盛隆铸业等闲置低效用地,让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增效,2022年累计盘活闲置低效用地面积801.65亩。

  六是营商环境取得新优化。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完善“网格化”联企服务体系,继续完善项目落地“全程帮办”机制,做到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无忧不扰,助力项目建设提速提效。2022年联企干部赴企业宣传政策8572次,解决问题1020个。为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开展“园区贷”融资工作,截至目前,已向银行推送“白名单”企业共计49家,其中19家企业已完成尽调,累计享受“园区贷”资金支持10200万元。积极开展招商项目银企对接会,分别与宁国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宁国农商银行签订“贷投批量联动”业务合作协议,目前已向银行推送“白名单”企业共计9家,发放贷款企业4家,贷款数额2450万元。积极推行“免申即享”财政扶持政策,已拨付了三批“免申即享”资金共计573万元,受惠企业51家。通过对接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累计为107家企业解决用工2000余人。

  七是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按照省“十四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部署,经开区调整职能职责,聚焦主责主业发展,与乡镇(街道)和市直相关单位完成相关社会事务移交,制定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拟将管委会部分职能调整到园区新运营公司,与建投集团适度错位,互补发展,形成“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在人事上,实行档案封存,双轨运行制度,实现人员从“身份管理”转为“岗位管理”。同步推行人事薪酬和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提效率、增动力、激活力,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八是征迁安置获得新胜利。经开区领导班子全力抓好和谐征迁、遗留问题处置等重点工作,取得征迁安置工作的新跨越,为园区经济建设发展和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2022年,经开区共完成房屋征收征迁任务257户,征迁面积共84003.47㎡,支付征迁资金35777万元,其中,南山园区47户,征迁面积13603.39㎡;港口园区210户,征迁面积70400.08㎡。完成11户协保任务,完成率100%。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宏观形势不容乐观。受全球经济下行、新冠疫情、原材料涨价、海运成本增长等叠加因素影响,园区很多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

  二是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工业经济活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主导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体量大、牵动性强的项目来支撑和辐射。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缓慢、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然任重道远。

  三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新增规模以上企业不足,截至目前,园区新建新投产规模企业仅为11家,距年度目标任务差距较大;在库规模企业增长乏力,部分在库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退出风险加大,经济运行处于波动状态。

  四是人才吸引力度不大。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匮乏,企业主导的人才集聚激励机制不健全,三重问题叠加,致使人才引进难,留下更难,特别是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和研发技术人才。

  五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发区主导产业层次参差不齐,缺乏终端产品和知名品牌的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够,产业利润率和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二、列入宣城市、宁国市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重点工作以及承担省、宣城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1.2022年未承担宣城市政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重点工作任务事项。

  2.承担宁国市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重点工作任务3项,完成情况分别如下:

 (1)支持司尔特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完成港口化工园区认定。推进“标准地”改革,持续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引导司尔特以绿色制造为抓手,绿色发展为目标,以聚焦循环经济升级为发展方向,全面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产品升级,超低排放改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并于去年8月签订全省林业碳汇交易第一单,开创了废气余热发电、废水循环利用土壤调理剂的循环发展模式。港口化工园区认定工作已完成。持续推进“标准地”改革,2022年新增工业用地采用“标准地”出让比例不低于70%,今年1-10月,共完成35宗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总面积1765.68亩;目前正在挂牌3宗,总面积95.4亩。对符合“免申即享”的企业及时高效兑现土地使用税奖励、工业企业租赁标准化厂房租金奖励惠企政策,截至目前,已核拨了三批“免申即享”资金,共计573万元,受惠企业51家。

 (2)高水平建设“宁国智谷2.0”、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的招引和建设,强化现有三大公共创新平台服务功能,推进主导产业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宁国智谷2.0版”,切实推动“智谷”成长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科技引擎”。目前,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市域外研发机构14家,各类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60个,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加快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宁虹公路、中德大道、鼎湖北路、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平兴变扩建等配套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中鼎旗下德资企业威固公司已投产;中鼎减震迁扩建项目于4月份完成全部搬迁;二期智能底盘系统制造基地项目于5月20日顺利签约。

 (3)新扩建中溪南路延伸段、南极东路、山门南路,改造宁阳西路、双龙路、新港大道。加快建设开发区和中德智造产业园专项债项目。建成化工园区综合配套及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改造提升港口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建成运营永电智创园,启动建设汪溪工业广场、中鼎减震二期和专家楼等项目,迁建白云路110千伏线路。中溪南路延伸段已完成进度60%(剩余因征迁原因无法施工);南极东路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万福路-怀安大道)已具备通车条件,二期工程(白云南路-怀安大道)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整体进度完成约10%;山门南路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完成整体进度约30%;宁阳西路已完成改造进度20%;双龙路已完成改造进度40%;新港大道积水点改造已完成。开发区基础设施类专项债项目中东城大道、长虹路、钓鱼台路、凤行路、杨山路 南极东路(万福路-白云南路)明心路 太平路、太平路段渠道、宝恒段渠道、港口园区电子警察、港口园区挡墙工程均已完成,剩余项目均已开工,按计划正常推进。中德智造产业园专项债项目排水干渠延伸段、鼎新路及诚信路上半年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中德小镇污水处理厂已正式投入运营,小镇客厅板块及田园板块污水管网工程施工已完成。港口化工集中区综合配套项目均在正常推进,其中,信息中心大楼主体结构已封顶,消防站主体已建设完成,消防装备已完成采购工作,危化停车场及公共管廊项目已完成80%。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已进场,前期勘察工作已完成,场平工作已完成,项目部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土建施工,资金保障方面已获得国开行5.2亿元银行授信。港口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项目目前已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二期新建和自来水厂改造提升全部工程量。永电智创园正在竣工验收。汪溪工业广场(现已更名为汪溪智能制造产业园)3月初完成招标,现已完成全部施工图纸设计、施工许可办理工作,目前工程形象进度已完成40%,其中保税仓库主体结构于8月底封顶,目前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及室外附属施工已完成。中鼎减震二期和专家楼由中鼎公司自行建设,10月份建投集团已完成该地块场平工程。白云路110千伏线路主体工程已完工,计划10月底停电送电。

  3.承担省考核任务2项,完成情况分别如下:

 (1)2022年度战新基地评估预计将于2023年2月开始,该评估为年度考核,参照2021年度基地评估体系,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5大类22项指标。目前基地三大经济指标产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均已按序时进度推进,力争圆满完成任务,但部分共性、个性考核指标完成压力较大。

 (2)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为年度考核,据了解考核指标体系将会调整,目前暂未发布。经开区按照上年度考核细则,一方面加强数据监控分析和跟踪预警,针对弱项短板指标加强调度,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压实责任主体,细化工作举措,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力争2022年度综合考评排名靠前。

  4.承担宣城市考核任务1项,完成情况分别如下:园区转型升级指标,该指标主要采用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结果。

  三、年度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2022年我委牵头改革任务5项,完成情况分别如下:

  1.“腾退大地块、建设大平台、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推进工业全域治理。2022年7月初印发《经开区工业全域治理工作方案》,7月底全面推进“退二优二”企业转让工作。截至目前,腾退土地358.7亩,新、改建道路8条,厂房改建17.6万平方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家,引进鼎瑜、望锦、老娘舅等重大项目并顺利开工建设。

 2.推进“小管委会+大公司”改革。按照省“十四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部署,根据市委、市政府对经开区改革发展的总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厘清管理职责权限,精简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明确主体地位,2022年9月修订了经开区“三定方案”。我委将根据“三定方案”及开发区实际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目前正在草拟经开区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方案,拟于2022年底正式确定“管委会+公司”模式,于2023年开始试行。

  3.全面推进开发区“标准地”供地。2022年新增工业用地采用“标准地”出让比例不低于70%,今年1-10月,共完成35宗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总面积1765.68亩;目前正在挂牌3宗,总面积95.4亩。

  4.推广“免申即享”惠企模式。制定出台《推行“免申即享”政策的实施办法》,明确企业享受“免申即享”政策的条件、范围、责任分工和兑现时限等,对符合“免申即享”条件的企业及时高效兑现土地使用税奖励、工业企业租赁标准化厂房租金奖励惠企政策。截至目前,已核拨了三批“免申即享”资金,共计573万元,受惠企业51家。

  5.推行企业网格化管理,优化提升园区营商环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企业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通知》,构建“领导联片、局室联格、干部联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工作优势,做细做实企业服务工作。通过现场走访调研、线上办公、QQ和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省、市扶持企业发展各项政策,重点解读宁国市本级惠企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点对点个性化服务。今年以来,走访企业6564批次,宣讲政策5864批次,收集并办理问题781个,通过推行企业网格化管理,为企服务更加高效,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四、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省、宣城市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转型发展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保稳定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力争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左右,实现财政收入31.9亿元,增长10%。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持续提升产业质量。围绕“1+4”主导产业,聚焦内培外引、龙头引领和创新驱动,全力招引一批标杆企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集聚跨入新阶段。一是延伸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持中鼎、保隆等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进军新能源汽车、特种行业密封件等领域,由零配件向集成、总成方向升级。二是提升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产业。加快东方碾磨等传统铸造产能绿色、高端、智能化置换升级,向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转型,向精密加工、成套装备等下游延伸。三是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突破智能家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关键元器件,做大做强以金安国纪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产业。四是培育绿色食品产业。依托云燕、詹氏等企业,加大上下游企业招引培育,加快形成畜禽熟食、山核桃绿色食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条。五是做强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加快化工园区建设,加大“大好高”项目引进,着力打造绿色高效的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扩大经济总量。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以产业链招商为主线,以专业招商为主抓手,围绕杭州都市圈、环太湖经济圈、上海产业圈等重点区域开展招商工作。瞄准国内外高端装备零部件、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应用、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优质企业,完善招商机制,优化招商打法,推进招大引强。充分利用已落户的老娘舅食品、佛山铁骑、吉利科技等大型企业所拥有的上下游资源,开展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全力推进吉利科技集团12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苏州仕净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等重大项目进程,全力保障项目如期开工建设。持续做大做强金安国纪等“头部企业”,建成运营金安国纪高等级覆铜板、仕净环保数字化智能化不锈钢特氟龙风管生产项目,确保赛思柏欧、顺豪新材料、威格镁等项目竣工投产。2023年,力争完成新开工项目52个,新竣工项目50个,新投产项目35个。

 (三)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持续凸显发展成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聚集,支持引导企业攻坚核心关键技术。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邀请省内外高等院校派驻科技特派员,定期开展产业诊断和技术攻关。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鼓励企业建立各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研究、开发和投产有较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与沪苏浙合作设立离岸科创中心或新兴产业孵化器、加速器,推进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2023年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新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家以上。

 (四)加快推进要素破解,持续提升承载能力。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认真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布局,适时完成兴宁路两侧地块相关控规编制工作,完成港口园区、河沥园区土地成片开发方案修编完善工作。最大限度对上争取省级统筹、批次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力争2023年新增报批土地1500亩以上。优化出让流程,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推动已签约项目早日落地,2023年计划出让工业用地2000亩以上。充分利用工业用地分类评价成果,扎实开展“退二优二”收储和批而未供处置工作,加快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力争2023年通过收储后重新供地等方式处置闲置低效用地面积达1000亩以上。进一步简化规划审批流程,科学制定工业地块规划指标体系,逐步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开展工业用地供后监管,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五)加快推进产城融合,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区域内道路交通、市政绿化、生活配套等各项设施建设,打造承接项目落地的最佳平台。加快推进汪溪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发区企业科创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港口园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化工集中区综合配套建设项目计划2023年年底完成基建及设备安装;南极东路二期、柏枧路、仙源路、惠民路及新岭路提升改造工程根据征收征迁进度确保2023年底交付使用。利用“亩均英雄贷”项目启动建设园区新建道路朝阳路、宜黄线立交工程、港口园区部分“断头路”延伸等工程,开工建设青山路、泰顺路、畈村路、外环西路、宜黄线(怀安大道至二里冲段)等提升改造工程。利用专项债项目提升改造港口园区绿化工程,稳步推进港口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根据吉利科技集团12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建设需求,建设110千伏用电线路,全力做好重大项目用电保障。

 (六)加快推进服务优化,持续创优营商环境。继续完善项目落地“全程帮办”机制,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工作,深化经开区“标准地”改革,切实提高项目落地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协调解决企业运营、项目建设、政策落实、要素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经开区“网格化”联企服务体系,定期会商解决企业问题诉求,全力做好助企纾困,提振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利用“智慧园区2.0版”优化园区行政服务改革,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优化经开区行政服务网络平台搭建,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制定出台相关扶持资助细化政策,加强政策落实力度,激活科技创新内生动力。进一步简化奖扶政策申请程序,大力推行“免申即享”“园区贷”“投贷联动”项目,不断加快资金兑付效率。

  (七)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持续激发内在活力。坚持“顶格谋划、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按照“管委会统一战略规划、完善政策配套,公司配合战略执行、发挥市场优势”的思路,全面启动“管委会+公司”改革。合理划分开发区、属地街道(乡镇)、市直单位、国有企业权责,精简机构设置,形成更加精干、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整合公司优势资源,稳步提升造血功能,从政策扶持、要素支撑、优化服务等方面力促管委会与公司发展的高度融合,最大程度发挥叠加优势,最终形成“小管委会、大公司”的管理运行机制。

  五、对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林地指标有限,短期难以解决,制约项目用地正常报批。目前急需解决732.6亩林地报批,其中仕净环保一期400亩,中鼎智能底盘66亩,伟固精密8亩,新奥燃气8亩,港口园区4、6号地块涉及150亩,朝阳路29亩,建议市林业主管部门提前谋划,包装省级以上重点项目积极对上争取。

 (二)随着港口化工园区即将获批和一般工业项目用地调出,目前化工园区范围内已批存量建设用地有1280亩,长期不用将会纳入批而未供监管调度,建议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加大化工项目招引力度,力争早日落户。

 (三)2018年省级开发区优化整合后,港口园区整体并入经开区管理,加上委托代管的河沥、汪溪、中德智造产业园,宁国经开区实际管辖面积达54平方公里,但四至范围一直没有重新核定。后期在开发区考核、申报、用地评价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建议市政府安排市直相关部门积极协调省级部门,重新核定开发区合并后的四至范围。

 (四)今年我市通过省厅交易平台购买了1700亩补充耕地指标,保障了化工园区配套设施、保隆空气弹簧、中鼎智能底盘等重点项目用地报批,目前剩余可用指标已经不多,明年拟落户的重大项目用地可能还需占用大量水田,应该提前谋划做好补充耕地指标储备工作。建议市政府安排符合条件的乡镇充分挖掘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大力推进旱改水项目,市自然资源局牵头以抽水蓄能电站和万家水库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名义,适度竞买补充耕地指标做为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