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司法局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06 15:18
来源:宁国市司法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2022年以来,宁国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一改两为五做到”工作要求,扎实做好法治宁国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公法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工作,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一)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法治政府建设正确方向。
一是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印发《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关于印发<2022年度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共宁国市司法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2年度学习计划》等文件,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培训班、自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二是切实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宣城市及我市法治建设工作要求,加强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推动落实法治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及时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有效解决法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督察反馈问题情况。全年组织开展法治建设督察3次,累计对各地各单位开展123次实地督察。
(二)做好源头把控,提升决策能力。
一是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牵头组建第十七届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团队,规范考核等相关机制,切实提升政府法律顾问服务水平。拟定了《宁国市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办法》等8项制度,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相关程序。督促指导对《宁国市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房屋征迁补偿安置暂行办法》等2份延期的规范性文件开展了实施后评估工作。出台《宁国市推进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合法性审查乡镇(街道)全覆盖工作。2022年共审查政府重大合同19件、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议题188件、审查规范性文件草案18件。二是积极履行复议应诉职能。组织推进宁国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调整充实行政复议委员会,印发《宁国市行政复议委员会工作规则》。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办理,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35件,受理34件,办结33件。完成行政复议平台基础信息录入,网上复议平台受理渠道畅通,对已生效行政复议决定书均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主动公开。加强行政应诉工作,2022年,我市各行政机关作为当事人开庭审理的行政案件51件,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
(三)开展各种监督,助力全市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持续发挥依法治市统筹协调职能。以全面实施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为抓手,拟定有关责任分解、任务分工方案,持续深化全面依法治市实践。积极参加2022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十大法治事件”评选活动。协调组织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和各协调小组会议,做好年度工作任务谋篇布局,确保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上下贯通、整体推进。组织开展法治专项督察2次,督促指导各地各有关单位认真做好2021年中央依法治国办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反馈意见和宣城市法治建设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二是推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乡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确保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在乡镇有专门机构、有专业队伍,实现联动管理,合力执法。落实市场监管、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推行柔性执法,对轻微违法行为从轻或者免于处罚,通过宣传引导、行政约谈、行政告诫等柔性监管方式,给予中小企业和人民群众充分容错纠错空间,引导和促成行政相对人行为合法。开展行政执法督察检查,印发督察通报,明确整改措施,发挥警示作用。2022年,全市各行政执法单位自查案卷512卷,递交自查报告29份。对部分重点执法单位随机抽取40份案卷进行集中评查,共查摆各类问题42个。
(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着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验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广运用“公共法律服务掌上服务大厅”并与皖事通有效对接,全年访问人数达12527人,实现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掌上办”“指尖办”。以学习、宣传、贯彻《法律援助法》为契机,不断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质效。2022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69件,结案532件。二是着力规范和提升公证行业水平。持续开展“公证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行公证公益活动,为8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12件。积极为政府中心工作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共办理31场次现场监督公证,涉及近百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2022共办理各类公证业务1097件,其中国内公证838件(含香港1件,澳门2件),涉外公证259件。代办领事认证108件,办理“跨省通办”业务5件。三是着力加强法律服务行业管理。开展法律服务市场专项治理工作,对辖区内26家涉及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的注册机构进行执法检查。联合市检察院制定《关于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十项措施》。在开发区设立“法治驿站”,成立志愿律师团,为企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五)坚持提质提效,社会治理实现新提升。
一是做细做实人民调解工作。坚持矛盾纠纷月度研判机制,重大矛盾纠纷月排查上报机制。将调解工作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正式挂牌成立山哈(畲族)义警调解工作室。不断提升调解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完成人民调解员评级工作,共评定四级调解员8名、三级调解员12名。持续打造“百姓评理说事点”示范点,今年来共梳理矛盾线索2382条,化解752件。全年全市各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6742件,成功调处6730件,成功率为99.82%。二是从严从紧抓好社区矫正。严格落实“清单+闭环”管理、月调度月排查等各项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抓管理 防风险 保安全 全力护航二十大”专项行动,精准摸排重点人群风险隐患,全面掌握人员动态。顺利完成“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积极探索队建制改革。截止12月31日在册社区矫正对象273名,其中缓刑264人、假释4人、暂予监外执行5人。在册矫正对象无脱漏管、无重新犯罪。三是有力有效落实安置帮教。开展安置帮教工作专项督查,规范档案管理,完善“一人一档”和人员核查衔接机制,严格落实“必接必送”,确保重点刑满释放人员接回率100%。对排查出来的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可能重新犯罪、失联等情况的,主动与公安等职能部门做好实时对接,严格落实相应管控措施。2022年我市安置帮教对象总数895人,重点对象53人,其中涉黑涉恶人数19人,涉邪3人,今年新增安置帮教人数295人,解除人数155人,上门走访3018人次,重点对象逐人见面核查572人次,推荐就业9人,社会救助13人。四是常态长效开展扫黑除恶。组织落实常态化扫黑除恶“十件实事”,积极开展《反有组织犯罪法》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并纳入年度重点普法目录。扎实开展安置帮教对象中涉黑涉恶群体的服务管理和帮扶帮教,广泛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五是推深做实普法依法治理。加强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法治教育,“机关集中学法月”参考率、合格率均达100%。持续深化“法律阳光护幼苗”青少年普法品牌,全方位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2022年共开展各类法治讲座582场、法治实践活动200余次、征集法治教案159篇、发放法治教育资料3.5万余份。广泛培育“法律明白人”,配强配齐村居法律顾问、法治副书记,充分发挥专业队伍作用。新增胡乐镇霞乡村等5个村(社区)为2022年度第九批“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通过层层推荐、审核、把关,全市456人当选为2022年度“法律明白人”。
(六)积极探索创新,打造特色亮点。
一是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拟定公开“一轻一免”轻微违法行为清单,共梳理16家执法单位的421项轻微违法行为轻罚免罚事项。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牵头组织开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法治监督、法治保障、法律服务等职能作用。制定完善统一的乡镇综合执法委托行政处罚目录,指导各乡镇与各市直委托部门做好综合执法委托衔接。二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出全省首幅“法治旅游地图”,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将法治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景展现。提升特色法治文化阵地,挖掘各区域、各层面、各行业中的法治文化资源,融合宁国特色,整体打造皖南川藏线法治旅游精品线路,提升法治宣传阵地的知名度。发挥法治文化创作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创作《法治护航新畲乡》《有“典”不一样》《金牌调解员》《法亦有情》等法治文化作品,其中《法治护航新畲乡》荣获宣城市“我们的新时代”原创歌曲作品一等奖,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原创文艺作品大赛歌曲类一等奖。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队伍力量配备、队伍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局工作人员力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比较突出,与现有工作要求存在差距。二是行政执法监督形式还需更加多样化,目前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多为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或者有关要求开展,应进一步结合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求,开展多形式、更全面的行政执法监督。三是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素养不高,对法治政府建设认识不足,合法性审查能力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扛起责任、强化担当,着力建立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一是争创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列出任务,细化举措,严格督察,保持常态化运行态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突破。对标对表法治政府示范县创建目标任务,加强法治建设专项督察指导。二是主动服务企业营商环境。立足“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完善“万所联万会”工作机制,开展“法律服务进百企”专项法律服务。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推行“柔性执法”,全力为企业依法经营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实效。以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宁国为目标,守好风险防范和信访维稳底线,持续深化“队建制”改革,做细做实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等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资源整合,进一步深化调解品牌建设,不断优化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切实发挥好司法行政部门在重点矛盾纠纷隐患中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四是主动服务群众急难愁盼。围绕“暖民心”行动,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方式和载体,持续优化法律援助、公证便民等为民办实事服务项目。选择3至4个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打造标准化公共法律服务站,建成汇聚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的综合性、一站式、窗口化服务平台。做好“访调对接”“访援对接”“访宣对接”,常态化落实“律师参与信访接待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帮助提供问题解决思路,有效化解群众信访突出问题。
2023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