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局)> 建议提案办理>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索引号: 113417025970934056/202105-00043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发布机构: 宁国市文旅局(市广电新闻出版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对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134号提案答复 文号: 宁文旅〔2021〕32号
成文日期: 2021-05-18 发布日期: 2021-05-18
索引号: 113417025970934056/202105-00043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发布机构: 宁国市文旅局(市广电新闻出版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对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134号提案答复
文号: 宁文旅〔2021〕32号
成文日期: 2021-05-18
发布日期: 2021-05-18
对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134号提案答复
发布时间:2021-05-18 14:38 来源:宁国市文旅局(市广电新闻出版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程燮平老师:

    您提出的《关于深入挖掘、不断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政协提案134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宁国地处皖东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不仅有独具特色的畲乡文化、徽文化等文化,还有宁国特有的移民文化。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一是普查登记。截至2020年底,普查登记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及杂技、民俗、传统医药共八大类120项;对全市2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核和系统录入,对全市16处县级文保单位保护标志碑进行了设立和更换,组织实施了周氏祠堂二期修缮工程、鱼塘桥本体修缮工程等文物修缮加固工程;二是归档保护。我市认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挖掘、抢救、传承和保护工作,对所属区域内的非遗和文物项目进行走访调查,收集整理影像和文字资料,建立档案和资料库;先后开展了评审认定工作,建立名录体系;分批分类组织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人、文物的申报、评审和认定工作;三是开展教学。市文旅局文物非遗科开展“千年龙窑”传承教学,依托阵地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鼓励传承人现场零距离手把手教学,在龙窑所在地港口镇建立了龙窑历史博物馆,结合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建立了云尚陶瓷研究所、千秋畲族文化交流中心、安徽材料工程学校等宣城市首批非遗传习基地,充分发挥其在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培养后继传人等方面的作用;市教体局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融入德育、美育工作,持续开展了“新华杯”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比赛,戏曲、书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让学生在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市文物所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童心闪闪·文博相伴”——流动展览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了解文物知识。四是加大宣传。依托文化遗产日、中国旅游日、畲乡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日活动,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制作宣传图版宣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成果,引导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关心和支持,其中,市博物馆作为协办单位,甄选馆藏文物精品参加了“又绿江南——南京都市圈八城文物联展”。五是注重创新。在继承和保护我市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如我市的皖南花鼓戏结合校园文化、文明创建、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党100周年等主要内容,创作了《妈妈的布鞋》《责任》《返乡》《逆行者》《心中的爸爸》等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精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并在上级组织的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和意见,结合和宁国实际,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提升:

    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加强非遗、文物的挖掘工作,对非遗、文物资料进行整理、编目、存档,加强非遗、文物资料的研究和利用,完善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落实科学保护措施。

    二是完善文化政策保障。落实文化发展奖扶政策,设立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政策保障、考核机制,为传统文化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三是扩大传统文化宣传。结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通过“非遗进乡村”“文物进校园”“送戏进万村”“三下乡”等进基层活动,普及群众对我市传统文化的知晓率;利用学校广播、板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宣传,通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宣传我市传统文化,提高我市知名度。
    四是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后备人才储备,设立非遗传习基地,邀请专家担任授课老师,积极培养后备人才,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以乡村少年宫为平台,通过政府投入、学校引导、专业人才言传身教等方式,全力推动“非遗”文化项目融入乡村少年宫建设,如竹峰学校的花鼓戏,甲路小学的竹马灯,胡乐小学的地方方言,云梯小学的畲歌畲舞,霞西学校的手工竹子雕刻,鼎湖小学的衍纸,仙霞小学的蚌壳舞等,让非遗有机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实现非遗保护与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加强对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培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帮助教师开阔眼界、丰富积累,积极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工作中,编制我市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规范性乡土教材,在全市各中小学普及推广,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

    五是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结合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利用我市畲族乡土文化、港口龙窑陶土文化、红色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宁国档案馆等,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本土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宁国党史故事、了解宁国党史人物。

 

                       负责人:佘小毛       

二〇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