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背景依据是什么?
答:根据全省总体规划指导思想结合宁国市实际情况,宁国市农村居民供水安全规划的指导思想为:以“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为最终目标,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从水源、水质、管护等几个方面共同提标,采取整合资源、联村并网、配套改造等方式,以规模化集中供水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工程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和运行管理水平,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落实安徽省水利厅《转发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水农〔2020〕45号)文件中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相关要求,立足本市农村供水实际,检视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切实做好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规划方案。
问: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问题导向,统筹规划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任务由政府负总责,水利、卫生等有关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立足问题导向,充分考虑村镇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农民实际需求,与城乡规划、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下乡移民等工作有机结合。全面解决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2、规模发展,科学布局
采取“以大带小、以城带乡,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方式,“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科学合理确定工程规划布局与供水规模。距离城镇水厂较近的农村,充分利用城镇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改造扩容城镇水厂供水规模,延伸供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进一步改善农村供水条件。距离城镇水厂较远的农村,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人口密度、经营效益等因素,调整布局,合理确定供水范围,兴建一批跨村、跨乡镇的设计供水规模在20t/d以上的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替代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
3、标本兼治,保证质量
对地处偏远、人口稀少、水源条件有限、无法实现规模化发展的设计日供水规模在20吨/日以下的供水工程,因地制宜提出标准化提升改造方案,分年度组织实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完善制水工艺、改造供水管网、增设安防设施、美化厂区环境等,以解决部分规模较小的农村水厂净化消毒设施落后、输配水管网老化等影响工程效益正常发挥的问题。
4、完善机制,长效运行
全面推进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明晰工程产权,落实工程管理机构,保障工程管理经费,制定工程管理制度,明确水源地保护、水质检测、水费征收、维修养护等工作要求,强化工程自我造血功能,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问: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宁国市农村居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主要是从水源保障、水质保障以及管理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因此本规划主要从此几个方面进行:
水源保障方面,主要从水源水量、水源水质以及备用水源三个方面进行规划;水质保障主要是制水设备、工艺与水质监测控制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相关措施;管理保障主要从农饮工程建设的标准化管理,以及供水工程运行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设备运用等方面进行规划。
至2022年:
全市农村供水保证率达到95%,水质达标率达到85%,达标饮用水人口覆盖率95%,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行政村比例达到50%,规模化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达到50%。
至2025年:
全市农村供水保证率达到95%,水质达标率达到90%,达标饮用水人口覆盖率95%,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行政村比例达到75%,规模化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达到60%。
问:规划期限如何?
答:宁国市“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范围为宁国市域内8个镇、5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城镇供水管网未覆盖的区域,
现状水平年为2020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2年,远期规划水平年2025年。
问:组织保障是什么?
(一)强化组织领导,逐级压实责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效益长远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建议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及饮用水安全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制订并公示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人名单,定期召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加强部门联系与沟通。
(二)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资金。根据建设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资金政策。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行城市水厂自筹资金为主的政策。乡镇供水工程采取业主投资与政府投资结合的政策。村庄供水工程采取政府适当补助的政策。同时制定有利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融资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吸引社会各界资金的投入,为民营资本进入工程建设和经营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BOT等多种形式参与投资。
(三)规范工程建设,确保建设质量。执行“四制”制度,压实项目法人、参建各方和项目主管部门责任,抓好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监管,健全水利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管,抓好前期工作、设计变更、质量管理、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等环节的监管,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行政执法覆盖率达到100%,水利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做到制度到位、宣传到位、检查到位、措施到位、台账到位,无重大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安全事故“零死亡”。
(四)加强运行管护,健全机制体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计量收费,通过加强水费征收等措施保障维护工程正常运行。在短期内水费收入不能弥补工程运行费用支出的情况下,可采取财政补助和水费计提等组合方式,建立县级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五)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是基层,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尤其缺乏水质卫生方面的知识,饮水安全意识薄弱,不利于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亟待加强技术推广工作,可通过举办讲座、实地指导、组织外出考察等培训手段,建立示范工程等形式,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适时有效地开展供水工程科技培训和宣传指导工作,培养乡村供水工程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上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