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乡人民政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南极乡人民政府> 政策文件
索引号: 11341702764753563W/202003-00014 组配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南极乡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南极乡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方案 文号:
成文日期: 2020-03-05 发布日期: 2020-03-05
有效性: 有效
索引号: 11341702764753563W/202003-00014
组配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南极乡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南极乡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方案
文号:
成文日期: 2020-03-05
发布日期: 2020-03-05
有效性: 有效
南极乡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0-03-05 09:44 来源:南极乡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南极乡基本情况

南极乡位于安徽省宁国市东南部,距市区40公里,辖杨狮、永宁、龙川、南极、梅村5个村。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土地确权面积4986亩。全乡现有111个村民组,总人口1.15万人。南极乡素有“中国山核桃第一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安徽省第八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乡、镇)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宁国山核桃”实施原产地域保护,2009年“宁国山核桃”成功申报注册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2014年被评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所辖梅村村,是“中国山核桃第一村”,2011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9年成功创建“电商安徽”并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乡镇,所辖梅村村被认定为省级电商示范村。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主导产业规模情况南极乡山场总面积近16.5万亩,其中山核桃种植面积 9.5万余亩,正常年份年产量3000吨,占全市产量的三分之一,农业产值约1.8亿元,山核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近4亿元,山核桃主导产业总产值近6亿元。南极乡80%的农户从事山核桃生产,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山核桃,2018年宁国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6元,南极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近年来,南极乡通过实施山核桃标准化生产,打造质量水平高、影响力大、质量可追溯山核桃知名品牌;通过支持山核桃加工企业发展,依托企业开展品牌策划营销、电子商务营销,进行产品宣传推介;通过对山核桃从业人员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人员从业素质;通过产前的人员培训、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宣传推广等各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山核桃支柱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南极乡依托当地资源,按照《南极乡2019年度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工作方案大力发展山核桃产业,形成了山核桃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及可持续发展的一村一品格局。

2、加工企业发展情况随着南极乡山核桃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全乡兴起山核桃产品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2000吨,年加工产值4亿元。主要品牌有詹氏、龙香源、孟仔、徽林、梅记、家乡源等。其中于1995年创办的安徽詹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是行业内获“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詹氏”山核桃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安徽名牌产品”、“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龙香源公司是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安徽省著名商标”龙香源品牌的山核桃系列产品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梅记”品牌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智超”牌山核桃被评为“宣城市名牌农产品”。其中:“梅继”“家乡源”“子宏”食品于2019年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正在创建中。

3联农带农机制创新在龙头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南极乡先后成立了宁国市南极乡梅村山核桃专业合作社、贵农山核桃专业合作社、龙鑫山核桃专业合作社7家专业合作社,其中贵农山桃花专业合作社2014年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乡参加合作社社员662人。注册成立以山核桃生产经营为主的家庭农场近103家,其中宣城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4家,省级示范家庭林场1家。从事山核桃原材料购销、山核桃炒货消费市场拓展为主的经纪人队伍超过4百人,在淘宝网开设山核桃网店30余家。2018年南极乡创建安徽省电商小镇,摸底网上交易额过亿元,2019年度获得省级示范电商小镇,所辖村梅村村获得电商示范村称号。

三、建设思路目标

1高度重视乡村产业振兴。市委市政府印发《宁国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方案》,明确2019-2023年工作目标18项具体行动计划以及3项具体保障措施。

2集中支持乡村振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任务目标,实施产业兴旺特色乡村生态宜居绿色乡村乡风文明文化乡村有效治理平安乡村生活富裕幸福乡村“五大行动”,建立“四位一体”投入机制,健全财政支持政策,将乡村振兴建设专项资金纳入本级预算,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村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向重点建设村倾斜,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建设,集中支持乡村振兴建设。

3、产城融合基础具备。南极乡生态环境优美,全乡森林覆盖率87%,有牡丹园、周吉小峡谷、宁昌古道、江南悬空寺、南极漂流等旅游景点,有杨狮村、永宁村两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有学校、银行、卫生院、超市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较好,能够基本满足全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4、规划科学合理。已编制《南极乡总体规划(20182030)》,功能定位:宁国市一般乡镇,做强做优以山核桃为代表的农土特产生态加工业链,打造宁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5、区位优势明显。乡域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1.18万人,规模适当。南极乡位于宁国市东南部,距市区40公里,南与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接壤,056县道穿境而过,距最近的高速公路“宁千”高速中溪出入口仅15公里。周边1小时车程内有4A景区浙西大峡谷和3A景区华东大裂谷、吴越古道,距“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浙江临安市龙岗镇仅43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6、基础设施完备。南极乡具有基本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及支农服务功能,公共服务设施按11+4”基本完善,11项公共服务包括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及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4项基础设施即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

7体制机制创新发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2016年底南极乡全面完成外业航拍、外业调绘、内业处理、成果公示、数据入库、颁证、档案归档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乡辖5个村、111个村民小组,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3943.559亩,确权登记面积4986亩,测绘地块数7205块,涉及全乡农业户数2631户,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631本。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17年永宁村启动并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剩余四个村2018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培育乡土经济、乡村产业,实现山核桃产业转型升级

1、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坚持“适度、优质”的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控制发展面积和方式,加速推进山核桃林生态修复与重建,加强山核桃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知名品牌,将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特色乡村旅游等结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林下种植绿肥补贴政策,每年春季对种植油菜、白三叶、百喜草、紫穗槐等草灌植物的予以验收并给予补贴。对于山核桃林生产用割灌机、植保机、无人机、脱蒲机等积极申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山核桃林地退出补偿机制,对因病虫害等原因成片死亡的山核桃林地,制订奖励补偿政策,鼓励林农改种毛竹、香榧等其他林木。

3、逐步改善林区基础设施条件。在梅村大坞林场和小坞村民组实施高山经济林节水灌溉体系建设,建设较完善的高山蓄水池及管网渗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同时在全乡林区实行硬化道路、上山机耕路建设补助。

4、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毒农药,积极推广生物农药,进一步减少各类除草剂使用量。对于违规、违法使用剧毒和高毒农药以及百草枯水剂的,设立举报电话,根据新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国家法规予以严厉打击并予以通报。

5、重点推广林地管理采收新技术。推广自然落果结合采摘网进行采收,对采取自然落果加采摘网(围网)进行安全采收的林农进行补贴推广病虫害飞行器防治,鼓励无人机、直升飞机开展病虫害防治并给予补贴。推广使用保水剂等林业抗旱新技术。

6、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保护现有林下资源,保护山核桃林下麦冬、南天竹、黄精、白芨的等野生植物。制定鼓励政策,在适宜地区重点推广幼林林下种植宁前胡,套种覆盆子、三叶青、猕猴桃等、成林下种植黄精、豆腐柴、白芨。开展技术研究,探索出符合宁国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二)规范壮大产业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做优做强山核桃产业链

1推进农工结合,做强山核桃产业。一是在产业链接上实现突破,由单一原料基地向产品基地延伸。通过招商引资、机器换人等措施,提升山核桃精深加工率,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大力培育山核桃精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申报绿色产品认证。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争创国家、省级示范社、家庭农场,提高现代化经营程度。二是推进规模经营。针对林农老龄化日趋严重、后继乏人现象,引导鼓励山核桃经营权流转,逐步实现规模经营、规范管理、标准生产。

2推进农旅结合,做大乡村旅游业。一是抓好融合联动,积极做好“山核桃+旅游”,鼓励发展山核桃民俗旅游、扶持建设山核桃文化体验中心、山核桃文化公园、森林食品一条街等,做好休闲农业、采摘体验与旅游联动发展。二是打造精品景点,立足牡丹园、宁昌古道、江南悬空寺、周吉小峡谷,吸引社会资本,打造精品景点,力争在五年内创建两个AAA级景区。三是发展民宿农家乐,学习安吉、临安模式,以开放的胸怀迎接工商资本的介入、连锁品牌的输入和外来文化的融入,将政府、投资者、村民等参与主体凝聚在一起,按照“提升、特色、规范、发展”的原则,推动杨狮板川牡丹园、梅村宁昌古道农家乐、民宿集群发展。四是做好挖掘推介。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民俗传说,促进旅游文化深度融合;依托网络,创新形式宣传造势。

3推进农商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是推进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加快山核桃、牡丹、宣石等特色产品旅游商品化。二是发展农村电商。盘活大市场存量资产,发展农村淘宝村、电商、微商。三是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依托特色产业和浙江龙岗坚果城,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

(三)创新农民利益连结共享机制,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创新。一是强化主体培育,大力发展农业联合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纪人队伍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发展脱贫产业,通过生产带动、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广大村民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通过政策扶持、贴息优惠、风险补偿等,加强银企对接,完善金融服务,着力向传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鼓励农民创业。三是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等,鼓励农民就地就业。

2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鼓励山核桃林流转,扩大和提升生产基地档次,使山核桃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转化为规模化、标准化的农场式生产,努力提高基地建设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

3、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在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稳定和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鼓励村集体盘活资产资源,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参股宁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五、建设资金测算、使用、管理

2019810日,南极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短时强降雨重大灾害,造成150余户房屋冲毁,300来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以及全乡范围内桥梁、道路、河堤、农田、坝渠等农业、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因此,南极乡产业强镇建设结合灾后重建进一步合理布局。计划每年林农购置新机具、采用新技术补贴300户,补助金额20万元;5年内上山机耕路建设250公里,其中道路硬化150公里,每年补助金额50万元;结网采收涉农80%2500余户,每年补助20多万元;计划禁伐天然林4万亩,涉农500余户,每年补助80余万元;以及企业发展设备更新及提升投资补助每年2000万元,做到逐年升级更新。通过各种项目申报,验收后补助方式,由财政统一管理,补贴到户、到企业。

六、效益分析

虽然项目建设实施后,山核桃林地不再扩大,但促进林农生产管理方式、企业加工生产技术、设备不断更新,不仅提高了山核桃农产品原生态品质,还极大地提升当地山核桃产业附加值,同时也解决了当地山核桃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和促进山核桃电商健康发展。

七、支持政策

根据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宁国市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宁国市乡村振兴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宁国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宁国市扶持产业发展1+1+5”政策体系的通知》等相关乡村振兴产业政策,南极乡因地制宜的制定了《南极乡山核桃产业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及《南极乡产业强镇实施方案》。形成全乡产业振兴有目标、有计划、更有具体的、切合实际的行动内容。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南极乡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领导组,明确分管负责人及具体经办人员,实行政府统筹、部门负责、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紧密的工作协作机制,及时印发工作方案,明确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建设条件等,并完善配套制度,强化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工作方向不偏、资金规范使用。

(二)强化资源整合。统筹用好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特别是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对农业产业强镇的资金保障。

(三)强化绩效考核。将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工作纳入机关干部及村级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切实加大督查督办和考核奖惩力度。对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与通报奖励,对工作成效不明显、工作推进不积极的给与通报批评。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多媒体多渠道宣传实施产业兴村强镇示范行动的重大意义和建设要求,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报道,全面展现示范行动亮点和成效,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