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通知公告

关于公开征集《宁国市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意见的公示

发布时间:2017-11-24 09:12 信息来源: 浏览:
字体大小:

  《宁国市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2016-2030年)》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为推行阳光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及《安徽省城市规划公示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现将《宁国市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2016-2030年)》方案予以公示。公示方式为建设大厦公示栏、宁国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方案公示期限:自即日起,公示时间为15天。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如对规划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公示期间2017年12月8日下午5:30前将意见和建议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并署名的形式反馈至宁国市城乡规划局。
  联系人:周工、刘工
  联系电话:0563-4037070
  电子邮箱:ngscxghj@163.com
  地址:建设大厦四楼宁国市城乡规划局

 

《宁国市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主要内容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与内容:
  本规划范围与《宁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中确定的规划范围保持一致,规划区面积432.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4平方公里。
  三、地下空间开发规模及规划目标:
  (一)开发规模
  近期地下空间用地规模为104.13万平方米,按照近期27.7万人计算,近期地下空间人均用地面积3.6平方米。
  远期地下空间用地规模为161.94万平方米,按照远期34.0万人计算,远期地下空间人均用地面积4.76平方米。
  (二)远景规划目标
  沿宁国大道—宁阳路等城市道路预留建设地下干线综合管廊,使城市地下空间不断补充完善,逐步开发综合化、大型化、深层化地下空间,促进地下空间点线相连,线面交错,形成网络多样化的地下空间体系。
  四、规划总体结构与布局
  (一)总体结构
  宁国城市地下空间总体结构为“一核、两副、多节点”。
  “一核”:城北片区未来城市商业中心,形成地下空间主要开发中心。
  “两副”:西部新城中心和港口新城中心,为地下空间次要开发中心。
  “多节点”:结合地面片区中心形成多个地下空间开发节点。
  (二)规划布局
  1、平面布局
  地下空间平面布局分为规划有地下空间(集中分布在主城区)、规划无地下空间(主要分布在老城区现状保留地块、南山河沥港口片区工业用地等区域)及现状有地下空间三个层次,并为下层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2、竖向层次
  规划期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以浅层(0~-15m)为主,远景时期,随着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部分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深度可达次浅层(-15~-30m)。
  (1)0~-6m的地下空间,主要安排地下人行交通、地下停车、地下商业服务业、地下其他公共服务、电缆管廊、市政站场等。
  (2)-6~-10m的地下空间,主要安排地下人行交通、地下停车、干支线综合管廊、地下商业服务业及其他公共服务、地下仓储物流等;人防功能根据人防工程布局及配套要求安排工程类型。
  (3)-10~-30m的地下空间以保护预控为主,随着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部分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深度可达深层,在适当情况下可安排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和战略能源、物资储备设施等。
  3、功能类型
  地下空间功能按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分为三个层次:
  (1)简单功能:地下空间的功能相对单一,如地下停车、地下市政设施、地下仓储功能等。
  (2)混合功能:不同地块地下空间的功能会因不同用地性质、不同区位、不同发展要求呈现出多种功能相混合。
  (3)综合功能:地下空间功能复合性,同时与交通枢纽及其它用地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形成功能综合、联系紧密的综合功能。
  五、地下空间专项设施规划
  (一)地下交通设施规划
  1、地下步行设施:由地下步行街(地下连接通道)、地下人行过街通道两种类型构成。其中地下步行街主要位于城北与城西片区;地下人行过街通道主要位于人流密集的行人过街点。
  2、地下社会停车场:规划期末实现社会停车50%—70%的地下化(不含住区、企事业单位停车场),按照宁国的人口规模及机动车发展趋势,地下社会停车面积约20万平方米。
  (二)地下商业设施规划
  分地下综合体与地下商业步行街。规划结合城市主要的商业、商务、交通枢纽等公共活动聚集区域,连通地面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间,规划建设三处地下综合体。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商业习惯,在中心城区规划三处地下商业街。
  (三)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1、综合管廊:根据宁国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城市路网结构、各种市政设施的现状情况及要求,确定综合管廊的规划为:中远期预控综合管廊干支线。
  2、地下市政站场:一是地下变电站:建议35KV和10KV变配电设施可结合居住区的人防工程或地下停车场进行建设;二是垃圾处理设施地下化:远景建议新建高档居住区,积极进行生活垃圾管道收集系统的试点,近期可将垃圾收集、运转设施地下化;三是新建的供(换)热站、给水加压站、污水泵站等市政设施应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建设。
  (四)居住区地下空间规划
  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为三种:一是附建式地下空间(将建筑箱型基础改造作为地下室进行利用);二是单建式地下空间(利用居住区的广场、绿地和道路修建地下空间);三是系统式地下空间(根据该居住区所在的位置及其周边环境特点,结合附近地下交通枢纽进行连通,改善地面交通状况)。
  六、生态保护与地下空间协调规划
  (一)绿地地下空间开发控制引导
  1、生态廊道等区域生态绿地原则上禁止地下空间开发。
  2、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限制地下空间开发。
  3、片区公园、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宜进行地下空间开发。
  4、在城市重要风貌区、商务区或中心区的街头绿地,鼓励地下空间的开发,功能以地下交通、商业、市政为主。 
  (二)水系地下空间开发控制引导
  1、防洪排涝为主要功能的河道及其两侧防护绿地内原则上禁止开发地下空间,在特殊要求下允许地下建设,如过河通道等。
  2、其他功能为主的河道及其周边绿地限制地下空间的开发。
  3、景观水系可进行少量地下空间开发。

  清晰版图片请下载后查看:规划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