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宁国 > 社会

复明贫困白内障老人:感谢人民的好医生

发布时间:2016-09-01 08:19 信息来源: 浏览:
字体大小:

  日头烈烈,蔡坤龙老人从近百里外的偏僻乡村赶到报社,这位七十三岁的老人精神奕奕,双眼炯炯有神,他激动地告诉记者,要感谢市医院眼科的医生,特别吴士勇主任,让他患白内障的左眼重获光明。“他技术精湛,服务周到,看见光明真的很幸福!”他身心似有说不尽的愉悦。

  复明老人:感谢党的好政策 感谢人民的好医生

  据了解,白内障是致盲的首要原因,在我市的发病率也很高。因患白内障,从2010年起,蔡坤龙老人的左眼渐渐失明了,世界的一半陷入了黑暗。孑然一身的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曾遭遇车祸导致左臂残疾,属四等残疾,靠着补贴和救助生活,左眼失明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加影响了他正常的生活,特别是日常劳作谋生。想上山砍柴,无奈山路高低不平;想下地种菜,行动也不十分不便。何尝不想再见到整个世界,可对他这样的五保、残疾老人来说,生了病不敢进医院,更做不起复明手术。在缺了一半的世界里,他紧紧抓着苟延残喘的光明。他并未想过有天希望再次降临,今年我市“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启动,他所在当地的民政部门为他争取到了名额。7月25日,满怀着希望,他紧张地躺上了市医院眼科手术台。

  “医生说我左眼的疹子很厚,手术比较难做。”蔡老说,原本只需十几分钟的复明手术花了约四十分钟,而手术过程中,为减缓他紧张的情绪,吴士勇主任耐心地陪着他聊天。当内植镜片安装到他左眼的那一瞬间,他感受到了一束亮光,希望驱散着黑暗。手术结束时,还听见吴主任勉励协助他完成手术的医生说“手术很成功,但得到好的成绩不能骄傲。”次日凌晨两三点,他起身如厕,不小心蹭掉了左眼上的纱布,那缺了一半的世界陡然落入左眼,激动的他再没睡着,被久违的幸福感包围,让他苍老的心勃然跳动。“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医生的好技术、好服务!”蔡老激动有余地对记者说,自左眼复明后,他心情特别好,能自己正常劳作,再不用求助于人。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人深受感染,他还告诉记者,复查时,他左眼达到4.8的视力,与右眼基本无差。吴主任还叮嘱他,要按时用药,要杜绝饮酒等等。“他是人民的好医生!”说不出华丽的恭维,老人这样反复夸赞着吴医生。来之不易的光明,让他更懂得感恩和珍惜,他表示,今后,会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眼睛。

  主治医生:常怀敬畏常怀慈悲 把光明带着贫困患者

  是日上午九点左右,记者来到市医院眼科,已有不少市民在候诊。而门诊室内,吴士勇主任的诊台已被围住了。从半大的孩子到年岁已高的老人,有宁国市区居民,更多的是来自十里八乡的农民,他亲切地接待着一位位病人,仔细地为他们看诊,用温柔的话语抚慰着心灵之窗的伤痛。他几乎抽不开身来,时不时指导别的医生,遇到“老患者”追着询问,他仍抱以微笑,耐心地回答。“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好几幅锦旗挂在他们忙碌的身影后。据了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该科特色,还曾受到安徽省立医院眼科顾永昊博士的首肯,赞其称无论技术还是效果都是皖东南地区最好的。为实施国家“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切实减轻贫困白内障患者的经济负担,今年市残联联合市医院,共补助一百多例白内障免费手术名额。吴主任告诉记者,截至7月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一百多例免费复明手术已全部顺利完成。实际上,今年他们通过在各乡镇开展白内障筛查,发现前来检查的2500名村民中有400人患有白内障。怀着慈悲怜悯之心,想真正把光明带给贫困患者,他们严格地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主要为五保户、低保户及优抚对象等。

  都说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眼睛,作为治愈心灵之窗的医者,他说承载了患者沉重的期盼,眼科的工作精细而琐碎,压力也如影随行。“于丹在解《道德经》时讲到,为人需要有三颗心:敬畏心、慈悲心、平常心。”在他看来,同样适用在这个徘徊在黑暗与光明之间的职业。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首先对生命敬畏、对患者敬畏,抱着敬畏心才有更加珍惜生命,解除病痛的责任感,而不忍心看他人疾苦的慈悲正是发自内心的动力。曾有位30多岁的女患者,因患白内障双眼失明,身处黑暗的绝望使她的精神渐渐失常。她一开始不让医生碰,甚至手术中还不停地扭摆着头,他试着让她通过语言感受到安全,不安的心情在他温和的声音中慢慢安静下来,他终于完成这个巨大风险的手术,患者渐渐恢复常人生活,重回社会也重获生命的价值。

  二十年来,他每天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自1996年7月毕业到市医院,如许年来,他坚持每天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据了解,眼科门诊平均每天接待60到100人左右,他们往往从早上看诊到下午一点左右才结束上午的工作,再继续下午的看诊或手术。“把患者当作亲戚朋友,当作隔壁邻居。”他在科室倡导亲情服务,模糊医患之间的界限,同时把患者当作战友,给与他们同情与鼓励,也给他们信任与信心,共同抵抗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就像毕淑敏说的,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让他记忆犹新的是,高中时曾步行16里路到镇医院看沙眼,可等见到医生却因到了下班时间被打发,内心的忿忿与悲哀交织,在少年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推己及人,又或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每每看着眼前的患者,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甚至来自方塘等边远农村,颠簸几个小时才能赶到医院,“很不容易”,他心疼患者,于心不忍。“毕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当医生不厌倦、排斥、打发患者,在任何时候都能用真诚的态度,方能获得患者的尊重与爱戴。”他的话颇有几分哲人的味道。

  他始终记得20年前初进市医院,曾立下志向攻克几个难题,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等,如今均已实现。其中,2009年市医院成为安徽省首批实施该技术的医院,这种目前最先进的白内障手术方式自此惠及宁国百姓。自2010年开始他担任眼科主任,为让优质的技术造福更多的患者,他特别重视科室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平常心对年轻医生毫无保留地“传帮带”,倡导奉献精神,“比付出而不比获取”。如今科室有4名主治医生,3名住院医生和医技等8名人员,他总是鼓励每位医生培养自己的领域,如有的专诊眼底疾病,有的擅长波切手术,细分出亚专科,向着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为的是真正造福当地百姓,让群众免于转诊奔波之苦。(黄瑞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