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河沥溪街道桥西社区嵩合路13号迎来历史性时刻:随着吊机长臂挥舞,脚手架层层卸落,三栋小楼呈现出全新面貌。阳光映照下,洁白的墙体、黛色的屋顶显得格外清新雅致。
半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房屋楼龄已近50年的老旧小区,随着我市首个老旧房屋“自主更新”项目的实施,这里正书写着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范式。
原宁国县食品厂职工宿舍小区位于老城区的核心地段,建于1979年,原本是两栋楼房及若干平房,占地约1160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老楼破败不堪,部分房屋被鉴定为D级危房。
“房子确实太老旧了,大部分居民也没有条件买新房子。”河沥溪街道桥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华莹说。
转机出现在去年年初。2024年1月,我市按照“政府政策引导、业主自愿参与”的思路,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通过业主自筹资金在原址拆除重建的方式,探索该小区实施老旧房屋“自主更新”改造。
“这个政策好,居民可以实现改善住房的心愿,又不用承担太大的资金压力。”华莹立刻组织街道、社区开会,为争取老旧小区“自主更新”试点项目做准备。
作为全市首个实施老旧房屋“自主更新”项目的小区,在居民出资方式上创新推出“均等出资+民主自治”方案:每平方米2200元的统一出资标准,居民推选五位业主代表全程监督,设立共管账户保障资金安全。
从项目启动以来,每一次食品厂宿舍小区居民开会,网格员舒秀娟都在场。在她的工作日志里,记满了温情瞬间:有业主筹措资金困难,邻居主动提出愿意借款;异地业主委托事项,大家争相代劳;选房产生分歧,大家坐下来
据了解,居民自筹资金占总成本的80%左右,政府补助主要对小区雨污水、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此外,在规划建设方案时,规划设计单位根据居民的意见,对原来的方案进行多轮优化,最后确定建设3栋楼,其中,两栋为3层、一栋为2层,房屋面积从原来的每户70平方米左右增加到每户近95平方米。项目现场负责人孙福斌介绍,居民们最快7、8月就可以入住新房。
“大家看看现在的新楼,马上就能拿到钥匙了……”4月22日一大早,居民黄绪荣便在微信群里向邻居们“汇报”新房建设的最新进度。一条简短的视频,引来邻居们纷纷“点赞”。
原地建起新楼,作为我市首个实施老旧房屋“自主更新”项目的小区,食品厂职工宿舍小区的改造,也引起了其他小区居民的关注。
4月初,食品厂职工宿舍小区还迎来了一批组团而来的参观者,他们是西津街道城西社区原农科所宿舍小区的住户。“听说食品厂宿舍小区新楼建得差不多了,过来看看。我们农科所宿舍与这个小区情况差不多,建得早,房屋老旧,很多房子都成了危房,大家都盼着能早日住上新房。”居民刘军说,看了食品厂宿舍的新楼后,她对“自主更新”更期待了。
2025年,我市将老旧房屋“自主更新”工作纳入深化改革创新事项予以推进,继续在城区选择改造意愿强烈的区域开展老旧房屋“自主更新”,其中位于西津街道城西社区、房龄超50年的原农科所宿舍小区初步被确定为新的试点。
今年3月下旬,专班单位及街道、社区已经组织全体业主召开了老旧房屋“自主更新”启动会,目前16户中已有15户业主明确同意签署申请书,大家都在等待建设的设计方案。
“原农科所宿舍小区地段好,学校、医院等周边配套都不错,大家不想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又盼着能改善居住条件。而河沥溪街道桥西社区原食品厂宿舍小区原址拆除重建,居民出钱不多,但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提升明显,这很符合居民们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期待。”西津街道城西社区“两委”委员、网格员陆璐说。
从一个破冰“试点”,到一个经验“样板”,我市正积极总结原食品厂宿舍老旧房屋“自主更新”的经验,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优化各项工作流程,更好解决老旧小区居民“不愿搬、搬不起”的现实问题,让更多危旧房屋实现“原地重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