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不仅会瞬间摧毁大量建筑、基础设施,还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与卫生环境,为病媒生物的滋生与传播创造条件。震后若不及时、有效地开展病媒消杀工作,极易引发传染病流行,严重威胁受灾群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因此,掌握科学、系统的病媒消杀方法至关重要。
一、震后病媒生物滋生原因及危害
地震导致大量建筑物倒塌,废墟堆积如山,各类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混杂其中,形成了无数病媒生物的栖息场所。同时,地震可能破坏供水、排水系统,造成污水横流、积水聚集,为蚊虫、苍蝇等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温床。而鼠类则因栖息地被破坏,被迫迁移至人类临时居住区域周边,增加了与人类接触的机会。
这些病媒生物携带大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是多种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蚊子可传播疟疾、登革热、乙脑等疾病;苍蝇能传播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老鼠则可能引发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严重疾病。一旦这些传染病在受灾群众中传播开来,在医疗资源紧张、人员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将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二、震后病媒消杀准备工作
1. 组建专业消杀队伍:由卫生防疫人员、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等组成专业消杀队伍,确保人员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类消杀药剂的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以及不同病媒生物的消杀要点。对队伍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各小组职责和任务范围,如有的小组负责居民区消杀,有的负责垃圾堆放点消杀等。
2. 储备充足物资:根据受灾区域面积、人口数量等因素,足量储备各类消杀物资,包括杀虫剂、灭鼠剂、喷雾器、喷壶、防护用品(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物资质量合格,在有效期内。同时,配备足够的宣传资料,用于向受灾群众普及病媒消杀知识。
3. 开展环境评估:对受灾区域进行全面环境评估,了解建筑物倒塌情况、垃圾堆积位置与数量、积水分布、人员居住集中点等信息。绘制详细的消杀工作地图,标注出重点消杀区域,为后续精准消杀提供依据。
三、病媒消杀具体方法
1. 蚊虫消杀:针对蚊虫喜欢栖息在阴暗潮湿、有积水的环境特点,首先要清理各类积水,如倒掉盆盆罐罐中的积水,疏通下水道,填平坑洼。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如景观水体、地下室积水等,可投放杀虫剂,如双硫磷、倍硫磷等缓释剂,按照产品说明控制投放剂量。在人员居住区域,使用滞留喷洒的方式,将杀虫剂喷洒在墙壁、门窗、屋檐等蚊虫容易停歇的地方。可选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杀虫剂,按照合适比例稀释后进行喷洒。同时,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如傍晚),可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对室外环境进行空间喷雾,快速降低蚊虫密度。
2. 苍蝇消杀: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对垃圾堆放点进行定期消毒。使用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垃圾堆放点、厕所、畜禽养殖场所等苍蝇易滋生的区域进行滞留喷洒。在室内,可设置苍蝇粘捕纸、灭蝇灯等物理捕蝇设施。对于大面积的苍蝇滋生地,可采用热烟雾机进行烟雾消杀,药剂可选用氯氰菊酯、残杀威等,利用烟雾能够渗透到各个角落的特点,有效杀灭苍蝇。
3. 鼠害防治:采用物理灭鼠和化学灭鼠相结合的方法。物理灭鼠可使用鼠夹、鼠笼等工具,放置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如墙角、鼠洞附近等,定期检查并更换诱饵。化学灭鼠可选用抗凝血类灭鼠剂,如溴敌隆、大隆等,将毒饵投放于鼠洞周围、建筑物墙角、下水道口等区域。投放毒饵要遵循少量多堆的原则,避免儿童、宠物接触到毒饵。同时,要注意定期检查毒饵消耗情况,及时补充毒饵。此外,对建筑物的门窗、通风口等部位进行封堵,防止老鼠进入室内。
四、消杀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1. 个人防护:消杀人员在工作时必须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消杀药剂。在使用喷雾器等设备时,要注意防止药剂溅入眼睛。工作结束后,及时更换衣物,清洗身体。
2. 药剂使用安全: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稀释和使用,不得随意加大剂量。不同类型的药剂不得混合使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储存药剂要选择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远离火源和儿童。
3. 环境保护:避免在河流、湖泊等水源地附近使用过量的消杀药剂,防止污染水源。使用后的药剂包装要妥善回收处理,不得随意丢弃,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五、宣传教育与持续监测
1. 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手册、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向受灾群众宣传病媒消杀的重要性和方法。告知群众如何配合消杀工作,如保持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等。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病媒消杀工作中来。
2. 持续监测:建立病媒生物监测机制,定期对受灾区域的病媒生物密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消杀策略和方法,确保病媒消杀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密切关注是否有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做好震后病媒消杀工作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规范的消杀工作,能够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为受灾群众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助力灾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