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国市积极探索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科技赋能,逐步健全水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推动水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整合资源,构建服务体系。面对水稻生产中的碎片化、低效化问题,宁国市积极整合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主体资源,发挥各类农业支持项目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补贴力度,增强项目资金的示范效应,整合项目资金90万元,支持水稻生产多环节社会化服务,共补助7个社会化服务组织、364个农户。引导服务组织积极对接服务小农户,形成“服务组织+农户”的合作机制,促进水稻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从事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23个,其中,6个主体提供耕、种、防、收多环节服务,17个主体提供无人机飞防环节服务;已建成运营农事综合服务中心7个,具备对外服务能力的有3个,服务面积达1万亩。
完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包括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作业环节,宁国市紧盯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从品种选育、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灭茬,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规范服务合同、优化服务流程、合理确定服务价格,进一步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努力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市场风险,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2024年,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防”环节服务面积62711.53亩。
科技赋能,提升生产效能。坚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产实际,从机械插秧到病虫害智能监测防控,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让水稻生产效能得到质的飞跃。一是坚持机械强农,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引入高速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设备,不断解放生产力,2024年,宁国市机插秧面积达1.2万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2.08%。二是坚持科技强农,提升信息化水平,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化信息技术,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对接产业链供应企业,针对性开发新模式和新服务,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瓶颈和难点问题,实现水稻生产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个智能化物联网平台,可实现农情远程化监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