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国市委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持续健全经济发展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广大干部在一线集聚、历练和考察,为经济发展一线提供坚强干部人才支撑。
坚持一线集聚 不断建强助力发展的生力军
始终坚持“工作围着发展干、干部围着发展用”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推动干部资源向经济发展一线集聚。
一是分门别类选。聚焦县域产业发展需要,系统梳理全市干部的专业学历背景,分门别类建立经济、项目类专业干部储备库,为精准使用干部、最大效益发挥干部特长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建立176名含经济金融、城建规划及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化工电子和材料物理类专业干部库。
二是人尽其才用。按照“事业需要、干部跟进”原则,大力选拔熟悉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产业经济等方面工作的干部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一线攻 坚。同时,把“干过什么、干成什么“管过什么、管得如何”作为重要依据,进一步细化经济部门领导班子的专业化配备重点,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工作经历的干部进行优化组合,不断提升经济部门领导班子整体功能。近年来,先后从全市科级干部中择优遴选14名经济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招商、开发区、国有企业担任班子成员。
三是有的放矢引。着眼破解产业人才匮乏困境,持续加大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近年来,先后从经济职能部门拿出20余个岗位,重点引进经济学、金融学、工程类专业干部人才。同时,积极对接中科大1名长期从事新能源电池领域研究的博士挂职担任化工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帮助指导新能源项目落地建设;对接安徽工程大学1名博士挂职担任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不断拓宽干部来源渠道。
坚持一线历练 持续提升经济工作的硬本领
聚焦补齐干部经济工作短板弱项,大力开展干部“四挂”锻炼,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经济发展一线岗位历练,切实推动干部快速成长为经济工作的“内行人”。
一是“上挂”增才干。积极对上衔接争取,每年从经济部门选派优秀干部到上级对口部门挂职锻炼,在“跟班”学习中熟悉政策、提升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12名干部到商务部、省统计局等省级以上经济主管部门锻炼。
二是“下挂”练真功。建立专岗挂职锻炼机制,先后选派120余名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到经开区、招商服务中心等经济发展主战场“墩苗壮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一线扛担子、吃苦头。
三是“外挂”拓视野。积极搭建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平台,创新实施“移山计划”,先后组织57名干部到安吉、临安等与宁国“一山之隔”长三角毗邻地区学习,引导干部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改革开放最前沿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视野。
四是“互挂”解难题。出台关于产业集群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建立5个产业集群党委,组织涉企部门干部担任集群党委班子成员。同时,组织11名优秀年轻干部和6名重点企业干部开展双向挂职,累计选派668人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担任1400余家企业党建指导员,在体悟实训和跟踪服务中帮助解决经营发展难题。
坚持一线考察 有效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坚持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一是精准考。建立健全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衔接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细化出台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工作方案,按照“全面扫描”与“重点聚焦”相结合的原则,不定期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线考察了解干部,逐人逐班子精准画像。同时,综合运用各级“赛马”“通报”等考核结果,多角度、深层次了解干部作风状态和实绩表现。近年来,先后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经济发展一线开展干部一线考察识别工作5次。
二是大胆用。坚持将一线考察结果与干部能上能下、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相挂钩,建立经济发展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优秀资源后备库,结合一线考察推荐情况,先后实时动态掌握300余人次表现优秀的干部,其中137人次得到提拔重用、职级晋升,80余人次在年度考核中直接评定为“优秀”等次。
三是坚决下。坚持动真碰硬,对在经济发展一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实行召回观察、集中教育等予以“回炉再造”,视情采取提醒、退回等措施,切实解决好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近年来,共对8名工作状态不佳的干部开展提醒谈话,7名干部被退回原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