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看宁国

宁国市致力打造乡村振兴“宁国样板”

发布时间:2021-12-23 08:21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 浏览:
字体大小:

  近年来,宣城宁国市围绕“先行示范”标准要求,重点突出“健全体制机制、明确工作重点、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巩固拓展困难群众帮扶成果,扎实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致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宁国样板”。
  困难帮扶持续巩固。针对不是扶贫任务县,没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现状,该市重点开展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目前75户194名困难群众已全部实现脱困。今年以来,该市严格落实“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全面发力进一步巩固困难群众帮扶成果。据了解,该市在成立乡村振兴局、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结对帮扶单位,强化落实困难帮扶责任;通过多网融合建立网格3212个,对全市92632户农村人口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集中排查,对摸排出的困难户及时纳入动态监测,并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要求,制定就业、社会兜底、医疗和社会帮扶等帮扶措施;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家庭为重点,建成覆盖全市、统筹城乡、部门协同、定期更新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截止目前纳入低收入人口共计10082人,进一步强化了监管能力。
  农业产业提标提质。以建设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引领,积极引进首农集团、广东海大集团、紫燕食品等龙头企业,打造了全产业闭环模式,初步形成以山核桃、畜禽养殖加工为主导的农林产品深加工和家禽百亿食品产业链,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8家,累计产值达124.8亿元。加快“三品一标”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拥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8个、绿色食品认证30个、有机认证23个,宁国山核桃、宁前胡、宁国笋干、宁国牡丹、黄花云尖茶叶、宣城铁皮石斛等6个农产品获原产地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詹氏山核桃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福庆全获评安徽老字号企业。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全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亮点,其中,港口镇西村村通过挖掘农耕、皖南花鼓戏等文化元素打造艺术乡村,现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并晋升2A级景区,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推动民宿经济加快发展,形成了云梯、方塘、中溪、青龙、万家等7大片区农家乐集群,全市农家乐(民宿)达612家,星级农家乐53家,精品民宿20家,农家乐(民宿)从业人员近3000人,农家乐全年最高收入超70万元,全市农家乐年平均收入近20万元。
  美丽乡村深入推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共建成省级美丽乡村 28 个,完成 6.1万座卫生厕所改造,全市常住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率达90.1%;投入资金 8682.4万元完成4.6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了县级畅通工程52公里、乡级畅通工程240公里、村道硬化项目330公里、村道加宽项目92公里,以及吴越古道、夏霖风景区等4个共计32公里景区道路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253.53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8处,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7.4%。持续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争取3500万中央预算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资金,建设畜禽粪污综合治理设施22处;累计投入2000万元开展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项目区测土配肥施肥技术覆盖率100%,实现全市化肥农药连续6年负增长;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全市集镇建成区整治覆盖率100%,农村垃圾处理率100%。深入推动示范点建设,按照地域分布和发展特色,将全市划为“田园精品区、生态秀美区、康养体验区、红色养心区、传统文化积淀区”五大片区,以“乡村产业提升、乡村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提升、农村改革提升”五大专项行动为抓手,以“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善用优势、因地制宜”为理念,分类推进、分批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和示范点,有效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农村基层“1311N”组织体系,获评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通过国家试点县创建中期评估,并代表安徽省完成农业农村部专家组乡村治理评价指标体系验证工作。105个村(居)全部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消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空壳村、薄弱村,经济强村达17个,占比17.1%。(宁宣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