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宁国市以林长制改革工作为抓手,聚焦“五绿”,加快兴林富民,三大效益彰显突出,林业发展可圈可点。
城乡绿化显著提升。五年来组织植树活动 78万人次,义务植树 186万株,共完成人工林新造24519亩,退化林修复5.5万亩,森林抚育150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577亩,建设省级森林长廊示范段 20 公里,提升市级森林长廊158公里;创成省级森林城镇3个,省级森林村庄9个,港口山门等6个村创建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加快推进城市绿化提升,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以上,城区公园绿地面积450公顷,绿地率34.5%,绿化覆盖率40.7%,人均公园绿化面积13.6平方米。全市林木绿化率由2017年的80.6%增长到2020年的82.54%。强力推进毁林种茶专项整治,有效遏制了毁林毁竹种植白茶势头,完成白茶种植山场生态复绿1.6万亩。
生态保护全面加强。启动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将全市8个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为4个,优化整合预案成果通过省级评审。积极争取自然保护地建设投入,五年来累计投入保护建设资金300余万元,完成了板桥自然保护区界牌界碑、防火视频监控等建设任务。加强以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一千万元,清理病枯死树5万余株,面积2.8万亩,打孔注药防治3万余株,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内。突出加强森林火灾宣传预防等基础工作,建设跨区域生物防火林带50多公里,2016年以来,全市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案件和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4‰以内;累计查处各类林业案件850余起。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严格落实林木限额采伐制度,2016年至今累计核准林木采伐蓄积量15.8万立方米,占下达年度限额的20.1%。全面实施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成天然林禁伐协议签订面积72.7万亩,签订天然林停伐和管护协议69.7782万亩,发放补助资金2200余万元。全市76.13万亩公益林全部纳入森林保险,商品林投保率达到90%以上,五年来累计发放国家、省和市级公益林补偿资金5710余万元。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完成全国第三次古树名木普查,对全市古树名木普查登记、挂牌保护和落实养护经费;探索开展古树名木冠名权公益拍卖活动,多渠道筹集古树名木保护资金。五年来,依托专业服务公司完成古树修复54株,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7年的77.76%增长到2020年的79.54%,森林蓄积量由871亿立方米增长到927.4亿立方米。
林业产业加快发展。巩固提升竹子、山核桃等主导产业,扶持发展香榧、林下经济等新型和特色产业。制定实施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印发山核桃产业转型发展年度任务清单和工作细则。探索山核桃林托管经营,推广自然落果张网采收600面积余公顷,引导建立新型托管模式经营的林地面积达0.3万亩,创成“宁国山核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截止2020年10月,全市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达23家,国家级重点林业龙头企业2家。林业合作社达198家,省级林业合作社12家,建设了恩龙、詹氏两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较好发挥了龙头示范带动作用。
兴林活力有效释放。深入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以完善金融支持林业制度为内容的改革试点工作,完成林地股份制经营面积1.5余亩。大力推动林权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广林权抵押贷款“一卡通”服务,促进林权融资规范化和便捷化。五年来办理林权抵押171起,面积92268.57亩,林权抵押贷款总额近54241.8万元。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胡乐国有林场步入规范化建设轨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