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看宁国

宁国市“三个三”构建法治乡村建设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0-12-03 08:21 信息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浏览:
字体大小:

  近年来,宁国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以普及法律知识和基层依法治理为抓手,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提升,法治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并于今年7月被推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
  建立三项机制,夯实乡村治理基础。落实普法责任制并推行普法责任清单网上公示制度,推动普法工作由“软任务”变“硬指标”,同时压实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将法治建设与中心工作相结合,解决“两张皮”问题。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治村、治事、治难、治安、治风上创新发力,重点抓好组织功能提升和运行机制完善,建立议题征集、充分协商、信息交流、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搭建便捷通畅的举报渠道,形成对“微权力”多元化、立体式监督,同时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七大平台,开展“以案释法走基层”等送法下乡活动。建立“月提示、季督办、年考核”机制,对重要法律法规纪念日、法治宣传节点、重点工作,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工作群等方式进行“月提示”,每季度公布各乡镇工作任务推进情况,每年年底赴各乡镇、村(居)实地考核,通过事前备案、事中指导、事后考评的方式,推进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四化”建设。
  创新三项举措,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结合国家、省、市创建标准和程序就创建工作进行再明确,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纳入美好乡村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动态管理,完善服务保障和奖惩机制。项目化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韵”法治文化阵地,在全省率先实现法治文化公园(广场)乡镇全覆盖,建成宪法、税法、财政、渔业等53个特色公园(广场),120个村(社区)普遍建立普法学校、设有法律图书角,并在广播、电视、报纸上开设专栏,开通宁国普法微博、微信、手机报,同时创作《化洽亭的故事》《妈妈的布鞋》等精品作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法治文艺作品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大力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队伍,实施法治家庭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提高群众意识、转变家庭认识、形成干群共识”,把“法治细胞”培育与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农民法治素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三治融合”等工作相结合,成功创建1500户法治家庭示范户、150户法治家庭标兵户、30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以及2个国家级、5个省级、50个宣城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
  构建三个体系,提升法治建设成效。建立“五纵三横”法律服务网络,参与12348安徽法网店铺建设,打造网络法律服务平台,利用平台提供的电商服务功能,建立个性化公共法律服务店铺和产品,同时打造三级“实体平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设置法律咨询、律师志愿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公证服务等便民窗口,设有业务审批、办理和自助查询区等功能区,为群众提供便捷、可选、有效的“一站式服务”。按照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派政法机关优秀党员同志挂任村(社区)法治副书记,发挥政法干警专业优势,提高基层法治化水平,同时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试点推行“家庭律师”,探索专业律师与农户“一对一”新模式,实现法律服务无缝对接。重视首创精神,推行“普法微积分”,设立积分兑换点,激发广大群众学法普法积极性,并鼓励各乡镇(街道)、乡村社区先行先试,打造特色活动品牌,建成“法治农家乐”“律师委员工作室”“义务普法宣传室”等特色品牌,同时加强社会组织孵化,汇聚民间法治建设力量,提供可借鉴、可复制样板,培育“山城社工”“普法亲子团”等社会普法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