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宁国市人民政府网站!

智能问答问答知识库 无障碍 关怀版繁體

您当前所在位置:巩固国家卫生城市 > 健康城市建设

深入开展健康城乡创建的指导建议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爱卫漫谈 发布时间:2025-05-08 08:59
【字体:    

健康城乡创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从顶层设计、环境整治、健康服务、治理创新等维度,系统提出健康城乡创建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为构建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新格局提供实践指南。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环境整治、健康服务、社会共治为主线,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到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

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0%以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建成300个国家级健康县区、1000个健康乡镇、5000个健康村

二、实施路径

(一)环境治理:筑牢健康城乡生态根基

1. 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

深入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污,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提质年工程,按照《农村户厕卫生标准》,分类推进水冲式厕所、粪尿分集式厕所建设,2025年前完成200万户问题厕所整改。推广厕所革命+沼气利用模式,在南方地区建设三联通沼气池式厕所,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2. 城市健康环境提升工程

开展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行动,实施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强城市水体治理,到2025年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新建社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健身步道、口袋公园等健康支持性环境。

3. 病媒生物防制体系建设

建立监测-预警-处置全链条防控机制,在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安装智能鼠情监测系统,运用无人机喷洒、生物防治等技术,将鼠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3倍以下。推广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防制策略,2025年前完成全国90%以上行政村的病媒生物防制达标验收。

(二)健康服务:构建全生命周期保障网络

1.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50%达到推荐标准。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实现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影像、心电、检验结果互认。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行动,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5%以上。

2.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容提质工程,新增心理健康评估、老年认知功能筛查等服务内容。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到2025年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5%以上,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开展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动态更新机制。

3. 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

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2025年前实现全覆盖并配备中医医师。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项目推广活动。

(三)健康促进: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1.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构建“1+N”健康科普体系,组建国家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开发针对青少年、老年人、流动人口等不同群体的定制化科普课程。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建设500个国家级健康科普基地。实施健康素养监测哨点工程,建立分区域、分人群的健康素养数据库。

2. 健康细胞建设工程

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创建活动,到2025年实现全国30%以上的社区(村)建成健康社区(村)。推广健康家庭评选标准,将健康生活方式纳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指标。建设1000个健康促进医院、2000所健康学校,打造健康促进示范标杆。

3. 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

实施“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工程,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体育公园、5000个社区健身中心。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到2025年实现80%以上的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免费开放。开展运动促进健康试点,建立体医融合服务模式,培养5000名运动健康指导员。

三、创新机制

(一)数字化赋能健康治理

1. 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建设

构建国家---四级健康管理平台,整合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公共卫生服务等数据资源,实现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开发健康城乡”APP,提供健康自测、预约诊疗、健康科普等服务,到2025年注册用户覆盖全国60%以上的城乡居民。

2.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对慢性病、传染病等健康问题进行早期预测。开发智能健康管理机器人,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监测、用药提醒等服务。

3. 物联网技术应用

在社区、学校、公共场所安装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环境指标。推广可穿戴设备,实现对居民健康数据的动态采集和分析。

(二)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1. 政府主导机制

建立健康城乡创建联席会议制度,由卫生健康、住建、环保等部门组成,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将健康城乡创建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2. 社会参与机制

鼓励企业参与健康产业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健康管理机构、康复护理机构。推行公益创投模式,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健康促进项目。建立健康积分制度,对参与健康城乡创建的居民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3. 群众自治机制

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作用,制定健康公约,开展卫生清洁日”“健康家庭评选等活动。建立居民健康议事会,定期收集群众健康需求,推动问题解决。

(三)区域协同发展

1. 城乡结对共建

开展城市带农村、强区帮弱县结对共建活动,建立城市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城市社区与农村行政村的帮扶机制。实施万名医师下乡计划,组织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开展巡回医疗、技术培训。

2. 跨区域联防联控

建立流域性、区域性健康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传染病、环境风险等跨区域协同治理。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健康一体化发展,实现健康政策互通、资源共享。

3. 乡村振兴衔接

将健康城乡创建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实施健康乡村建设三年行动,重点支持脱贫地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开展健康帮扶工程,对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实施精准健康干预。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全国爱卫办成立健康城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创建工作。地方各级爱卫办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将健康城乡创建纳入地方政府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落实。

(二)完善政策保障

1. 法规制度建设

推动《爱国卫生条例》立法进程,将健康城乡创建纳入法治轨道。制定健康影响评价制度,对新出台的政策、规划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2. 财政投入保障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健康城乡创建,地方财政要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预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产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项目的信贷支持。

3. 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爱国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在省、市、县三级爱卫办配备专职人员。实施健康卫士培养计划,培养10万名基层健康管理师、公共卫生医师。

(三)严格考核评估

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健康城乡创建评估标准》,包括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社会、健康文化等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实行年度考核+中期评估+终期验收制度,对创建工作进行动态监测。

2. 强化结果运用

将创建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资金分配、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对创建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滞后的地区进行约谈问责。

3. 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定期开展健康城乡创建群众满意度调查。开通举报投诉平台,接受社会各界对创建工作的监督。

五、典型案例

(一)浙江省健康大脑建设

浙江省依托浙里办平台,整合全省居民健康数据,构建健康大脑,实现健康信息一人一档、健康服务一键直达。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提升至85%

(二)四川省厕所革命经验

四川省推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改厕模式,创新以工代赈”“积分兑换等机制,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018年的65%提升至2023年的92%。推广厕所革命+沼气利用模式,建成农村沼气工程10万处,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

(三)江苏省健康社区创建

江苏省开展健康社区创建活动,将健康元素融入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建立社区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健康监测、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导等服务。全省建成健康社区3000个,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8%

六、结语

健康城乡创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全国爱卫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系统施治,推动健康城乡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