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宁国 > 畅游宁国 > 名胜古迹

孔子井

发布时间:2021-01-04 08:16 信息来源:宁国市 浏览:
字体大小:

  宁国县仙霞镇内有孔夫村、孔夫关,还有一处古迹----孔子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2500年前孔子入吴时凿此井。《太平环宇记》(宋乐史撰)“宁国县”条目下记载:“县南一百一十里,按吴地志云:旧吴兴郡安吉县南界,道旁有小井,乃是孔子入吴时凿此井,今属宁国县。”鲁迅先生于1909年8月结束日本留学生活后回国,开始辑录已散佚的唐以前的古小说,历时两年多,约在1911年基本完成,定名为《古小说钩沈》,全书共辑录先秦至隋代的古小说,分为五集。在《小说》集中写道:“安吉县西有孔子井,吴东校书郎施彦先后居井侧,先云:‘仲尼聘楚,为令尹子西所谮,欲如吴未定,逍遥此境,复居井侧,因以名焉。’”

  鲁迅先生辑录的小说,依据是[南朝*梁]《殷芸小说》,殷芸(471--529),字灌蔬,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

  据仙霞镇东安村程海生先生介绍,孔子井在仙霞镇东安村孔夫关关口旁,距今孔夫山泉水(源)厂500米。听长辈说: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从楚国牵着驮书的毛驴到吴国去,经过宁国与安吉交界处(今孔夫关关口),又干又渴,便在路旁寻水喝,怎么也找不着水。此时,路旁的毛驴用蹄子扒出一个坑,奇迹发生了,坑中涌出一股泉水来,泉水清洌甘醇,常流不断。孔子喜欢水,认为此泉水与自己有缘,便在泉水旁结庐而宿。孔子还到距关口山上约四里路的一处石壁山游玩。此山似锯开一样,上、下面非常平整,孔子称其为“仙人锯板”。后来一直就叫“仙人锯(当地人念“Gai”)板”了。孔子走后,此泉水因此得名为孔子井。仙霞镇孔夫关、孔夫村(又名路旁村),后来由“孔子井”推衍而来。以前,过往行人经过此地,都要喝几口泉水。特别是大人带小孩经过此地时,要小孩喝几口此井的水,意思是喝了孔子井的水,读书会更聪明。

  传说现在县城里的“夫子巷”(今公安局及东边一带),明嘉靖《宁国县志》云:“夫子巷,在治(县衙大堂)南五十步。”仙霞镇仙家村还有一处名叫“孔子堂”的房子,孔子也曾到过。孔子堂,《舆地志》(南朝陈吴人顾野王编)云‘宁国县南一百里,堂下有马跑泉’。吴晦之《嚼蜡集》(吴晦之,宋时隐居千秋岭,约1120年在世)诗云:‘滔滔哀世南行道,历聘诸侯几十年。试向荒祠寻旧迹,一泓堂下马跑泉。’”

  明嘉靖元年(1522)由举人来宁国县任训导、教谕的王皞,过孔夫关和南宋兵部侍郎虞俦的家乡(今仙霞镇虞家村)时,赋诗《过孔圣关访遗井柬虞上舍》:先圣千年曾过化,尘迹今日幸登临。

  井泉不必论通塞,野老犹能记浅深。

  自信斯文犹未坠,可教遗迹遽难寻。

  知君久饮源头水,故遣诗奴问信音。

  清乾隆时期宁国县举人仙焘,仕至安庆府学教授,留有诗文《孔夫堂》:

  “古庙枕关前,衣冠尚俨然。山堂无礼器,马迹有灵泉。一岭分吴越,千秋仰望贤。当时讲学地,谁祠李椿年。”

  当时,孔子井以东(关口、孔夫村〈路旁村〉、水口一带)归吴兴郡安吉县管辖,后划归宁国县管辖。

  安吉县的地盘为什么划给宁国县管辖呢?经访问孔夫山泉水厂江辉先生,得知:南唐时期宁国县东南与吴越国安吉县西交界,界线大概在今宁国县境内孔子井一带。由于界线混淆,难以勘定,附近的两县村民,常为此发生矛盾。加上两国经常交战,两地村民矛盾加剧,经常发生群殴械斗,前后延续数十年。北宋统一后,矛盾仍然不断,双方上告到了江南东道。江南东道派员下来调查,也无法分清界线。经江南东道官员协调后决定:双方县令各自于卯时起(早晨5点),从本县衙大堂向孔子井进发(两地到孔子井距离大体相等,约110里),两马相交地就是界线,两县都尉到对方监督同行。结果,宁国县令的马壮,多跑了五里路,在安吉县水口村前,两马相遇。在江南东道官员的见证下,两县令就地签好契约,立下界碑,水口村以西(包括孔夫村、孔子井)归宁国管辖了。此“跑马为界”的传说在宁国、安吉两县交界的一带流传。

  明嘉靖六年(1527)修的《宁国县志》(志未刊行),学士邹守益撰序云:“宁国虽僻,固吾孔圣过化之地也。圣人之盛德光辉,当时固已倾而仰之,故巷曰‘夫子’,井曰‘孔子’,关曰‘孔夫’历数千载而弗谖。”

  明嘉靖二十八年宁国县令范镐编纂的《宁国县志》记载:“孔子井,在孔子关下,相传夫子游吴时所凿。”而县令范镐撰《孔迹辨》认为:宁国县内孔子井、孔夫关、夫子巷,是“履其迹想见其人”,“固弗病夫冒者之俑也?”“非其固也夫!”非孔子履迹矣。

  范镐县令之《孔迹辨》乃是主观想象,缺乏事实依据,我认为《孔迹辨》谬也!

  孔子井是宁国县历史最悠久的古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