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2711708013U/201907-00066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主题分类:
名称: 宣城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新三年(2019-2021年)建设规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19-07-19 发布日期: 2019-07-19
宣城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新三年(2019-2021年)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9-07-19 00:00 来源: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5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宣城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成为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四年来,基地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重一创”工作要求,多措并举引导基地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基地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层次大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目前,基地共有核心基础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16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各类省级创新平台37个,基地企业授权发明专利708件,基地持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现有主持、参与制修国家/行业标准74个,省级以上认定的有效期内新产品29件。2017年度“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已达到95.64亿元,较2016年度(26.57亿元)增加了69.07亿元。

第一部分   2015-2018年基地建设情况

一、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根据省政府与宣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基地2015-2018年度累计应完成目标任务为:产值1211亿元、税收4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实际完成产值1397.65亿元,税收57.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92.96亿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15%、118%、318%。

 二、工作推进扎实有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宣城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工作领导组,并设立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推进办公室(简称“基地办”),出台了《基地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为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制度等保障。四年来基地领导小组协调调度基地建设发展专题会议23次,举办了专题招商活动8次。

1.加强规划引领。基地立足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编制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产业规划。

2.加强合作交流。基地办先后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宁国)橡塑密封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8安徽橡胶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基地和产业的影响力及辐射力。

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省级专项引导资金2015-2017年补助基地创新发展重大项目113个(2015年度47个,2016年度60个,2017年度6个,2018年度项目审核中), 计划总投资54.4亿元。2018年底已竣工109个,完成投资45.73亿元。

项目建设是基地强大的永恒动力。

狠抓重大项目培育。坚持项目龙头,着力培育一批牵动性的重大项目,提升基地支撑发展能力。2017年新开工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共计3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个。2018年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

(二)狠抓重点项目调度。严格按照“四督四保”和“三查三单”要求,实行分层分级联系调度机制,全力推进中鼎关键基础件研发及生产基地、中德智造小镇项目(一期)、亚新科工业园等一批重点牵动性项目建设。

四、产业链条逐步健全

基地立足密封元器件、高端机械基础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领域,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环节,制定企业“招商地图”,对内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对外推进产业配套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围绕密封元器件领域,引进亚新科、库伯、威固等一批优质骨干企业,促进了密封元器件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围绕高端机械基础件领域,顺利承接了环创环保、施密特、蒂森五金等企业的入驻,带动了高端机械基础件产业的内部整合,提升了行业规模效应;围绕电子元器件领域,引进金瑞电子、井田机电、金鑫电机等企业,延伸了电子元器件产业的产业链。

五、联动发展效应显现

基地坚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协作企业集聚”的联动发展战略和“翱翔、腾飞、涅槃”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式的协作配套企业。目前,基地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家,10-30亿元企业4家,1-10亿元企业61家。

(一)积极扶持中鼎、亚新科、保隆等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其中,中鼎集团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出口创汇19746万美元,利润总额13.12亿元,上交税费8.19亿元,获评2018年度中国橡胶工业百强企业(非轮胎类)第一位,位列“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20强”第13名、“中国汽车工业30强”第29名。

(二)大力培育安泽电工、晨光精工、裕华电器等优质协作配套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实现腾飞计划。目前,基地已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1家。

六、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一)加快推进平台建设。累计投资2.8亿元,建成14万平方米电子信息产业园;省级耐磨材料检测中心、宁国赛宝实验室、宁国华测检测等公共创新平台相继建成,实现三大主导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全覆盖;科创中心与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达成共建宁国分园暨宁国双创平台战略合作协议;汪卫华院士工作站成功入驻。

  1. (二)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截至目前,共招引注册落户基地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家,累计获得国家、省级扶持资金3126万元。

    (三)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基地90余家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发区已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十余所省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七、环境保障持续优化

    (一)政策扶持保障。严格落实《宁国市扶持产业发展“1+1+5”政策》,开展基地专项、新型工业化发展等各类政策奖扶资金的审核兑现工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引领作用。出台了《宁国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成立了中安创业投资(基金规模10050万元)和金禾工业投资(基金规模20000万元)两支基金。截止目前,两支基金共募集资金4.65亿元,实现股权投资16214.4万元,其中投资基地主导产业11614.4万元。

    (二)设施配套保障。大力推进道路桥梁、绿化亮化、水电配套、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环保设施建设,汪溪污水处理厂及电镀中心、南山污水处理厂一期、港口生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中德智造小镇污水处理厂正在规划建设。

    (三)资源要素保障。以亩产、创新、绿色等指标为核心,依托工业高质量发展大数据平台,对规模工业企业进行分类综合评价,加快推动土地、资金、用工等生产要素向基地内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

    八、资金分配形成合力

    基地办按照“年度统筹、切块管理、动态调整”的分配原则,将历年专项资金切块分为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建设补助、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奖励、智能制造补助、市场开拓、产业高峰论坛和资本市场培育等,分部门统筹实施形成合力。2015-2018年,累计获得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奖励资金2.67亿元,按照超过1:1比例累计拨付基地配套奖补资金3.227亿元。

    多年来,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压力:

    (一)外部环境的压力。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基地内汽车零部件、电容器等主要出口产品均在征税清单内,导致相关企业订单减少、利润率大幅下跌。(如中鼎集团1-4月出口下滑同比下降25%,海外新产品中标率下降10%,整体销售下降15%,利润下降10%。)另一方面,国内汽车市场持续低迷,今年1-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38.9万辆和835.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和12.1%,短期内下滑趋势将不会改变,对基地内汽车零部件产业企业影响较大(如中鼎密封件今年1-4月销售额同比下降20%)。

    (二)转型升级的压力。基地内三大主导产业产品大多以零部件为主,较大部件和总成件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门类较为单一,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滞后,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与国内先进基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后劲不足的压力。作为县域基地,在政策扶持、人才引进、招商选资等方面,与合肥、芜湖等地级工业强市相比存在先天劣势,难以吸引“大好高”项目落地、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牵动性项目布点,重大项目支撑不足。同时,基地所属的国家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供建设用地仅243.8亩,目前签约项目落地尚缺土地近2000余亩,“项目等地”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处于停产、半停产或兼并重组状态,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配置,用能、用工等要素资源成本居高不下。

    第二部分   2019-2021年基地建设规划

一、总体思路

为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皖政〔2019〕30号),按照“政府引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特色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引导并加强宁国市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对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精准发力,着力聚焦“重要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三要素,积极推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发展基地建设,加快打造创新企业集聚、创新活力迸发、产业生态系统良好、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创新高地,实现“提高经济总量、壮大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总体要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

    二、主要目标

(一)工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到2019年,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310亿元,实现税收1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亿元;到2020年,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335亿元,实现税收1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亿元;到2021年,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363亿元,实现税收1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亿元,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以上。到2021年,力争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度显著提高。

    (二)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

 

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关键基础零部件行业协会,鼓励企业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成立产学研或成果转化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新尖”方向统筹发展,继续推进橡塑密封件、电子元器件、精密铸件和特种金属材料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向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延伸。到2021年,力争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基地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0家以上;全国单项冠军企业或小巨人企业达到3家以上;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达到10家以上;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达到2家以上。

1.产业聚集跨入新阶段。

努力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骨干企业梯队。基地内企业实力更加雄厚,示范带动效应更加强劲,全链条发展态势更趋完善。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皖字号”知名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壮大新的产业集群,把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即:着力打造以中德智造小镇为引领,以中鼎、保隆、亚新科等为龙头的千亿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凤形、聚隆等为龙头的百亿级耐磨铸件和精密制造产业集群,以金瑞电子、安泽电工、源光电器、飞达电气、裕华电器等为龙头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工业制造进入新模式。

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积极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专项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装备工艺,着力构建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完成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智能化改造,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增多,绿色低碳不断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1、橡塑零部件:以中鼎集团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提高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以高端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整机配套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推动发动机、底盘、车身附件、充电产品、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产品的发展,加快满足下游行业对产品极端尺寸、组合化、集成化、系统化、轻量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等方面要求。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主动或被动安全系统所需的各种橡塑密封件和减震件。鼓励在工程机械、现代农业装备、石油化工、核电、风电、高铁、航空等新兴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

专栏1  橡塑零部件产业提档升级

    1. 推动橡塑零部件产品向高端装备、新能源和军工领域拓展,加强高附加值的密封件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

    2. 重点发展风力发电装备密封系统、海洋石油设备密封件、航空航天器密封件等产品,加快发展油井钻探装备用关键橡胶元件、盾构机及掘进机主轴承密封件等;

    3. 加快完成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套减振降噪制品项目”和“亚新科工业园二期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安徽蛟龙机械有限公司的“蛟龙工业传动减速机生产项目”和安徽得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年产20000万件汽车金属零部件项目”竣工投产;

4. 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协作企业集聚”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中德智造小镇,依托中鼎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2、高端机械基础件:大力实施耐磨铸件产业战略重组,推动精密铸造、电泵、模具、紧固件、弹簧、液力和气动元件、传动件、工程机械等高端机械基础件产品研发与生产。推进产品品质向高端化和多样化提升,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将耐磨铸件产业由单一生产耐磨材料向专用机械铸件、机械装备制造、模具制造、再生资源等产业延伸发展,以符合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精尖”要求。

专栏2  高端机械基础件产业转型升级

    1. 依托凤形、聚隆、莱恩电泵、志诚机械等铸造企业,重点围绕耐高低温、耐腐蚀、耐磨损精密铸件,推动精密铸造、电泵、模具、紧固件、传动件、工程机械等高端机械基础件的研发与生产;  

    2. 加快建设安徽汉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年产3万吨精密铸件及加工项目”,安徽永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精密铸造及加工项目”和宁国津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数控机床零部件项目”;

  1. 实施“铸造企业绿色化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安徽凤形股份的“绿色制造智能化改造项目”,促进骨干企业转型升级。

3、电子元器件:充分发挥宁国在薄膜电容器领域的优势,壮大薄膜电容器、电热器件、微特电机、磁性材料等现有优势元器件产业。巩固在节能灯、传统家电、燃油汽车等传统产品市场。引进和发展连接器、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等适宜本地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家电产业配套体系,重点开发变频家电、智能家电用电子元器件,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应用于工业的电力电子、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高铁、城市轨道机车、新能源汽车、国家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军工装备等领域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培育以安泽、源光、飞达为龙头的百亿电子元器件产业,鼓励优势产品参与国防配套,推动基地电子元器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新业态。

专栏3  电子元器件产业规模升级

    1. 壮大薄膜电容器、电热器件、微特电机、磁性材料等现有优势元器件产业。依托飞达电器、源光电器、裕华电器和安泽电工等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产品向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低能耗的方向转变;

    2. 加快超高温HID灯用电容器、新型抗高温高湿环保电机电容器、抗高温高湿机械防爆干式电力电容器、聚丙烯薄膜电容器等特种电容器件的研发和生产;

    3. 尽快推动安泽电工“蓄热式电采暖装备绿色关键工艺系统集成项目”建成投产,大力支持宁国市裕华电器有限公司的“电子元件数字化生产技术改造项目”;

4. 加大对电子元件企业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扶持力度,鼓励通过兼并、招商、参资等方式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补齐产业链条,增强关键环节。

4、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共性基础材料。针对高端装备、轨道交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用高温合金材料、粉末冶金、增材制造等技术进行重点攻关。依托龙晟科技及省内外大学、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发挥产学研用和人才集聚效应,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石墨烯原材料生产技术顺利产业化。加快发展石墨烯粉体、石墨烯聚合材料、石墨烯薄膜等智能材料及下游产品,引进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打造完整产业链。顺应汽车产业向能源多样化、材料轻量化发展的趋势,鼓励研究和发展轨道交通和汽车用铝型材等新型轻合金材料。

专栏4  新材料产业创新升级

    1. 以华成金研、龙晟科技等企业为重点,着力培育发展高温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石墨烯应用等新材料产业集聚;

    2. 加大新材料技术产业的技术储备,积极推动宁国市龙晟柔性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攻关进程,加快推进产品市场化进度;

    3. 加快建设安徽金瑞电子玻纤有限公司的“电子级玻纤布生产项目”和安徽品志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年产16000吨高性能铜合金材项目”;

    4. 推动先进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市场推广应用,加快宁国市华成金研科技有限公司的特种高温合金材料及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产品应用到航空航天、舰船、核电及武器装备等军工领域;

5. 鼓励企业由传统应用向高端市场升级转型,支持安徽宏宇铝业有限公司的“年产8000吨汽车铝型材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要素,聚焦安徽省在智能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突破前沿性和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健全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创新体系,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专栏5  构建全面技术创新体系

1. 通过建设由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组建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制造业创新联盟。面向核心基础零部件多功能、高精度、性能强以及高可靠性等重大技术需求,整合人才、信息、技术、标准、资本等创新资源和要素,突出协同创新,加快突破净尺寸成型、一次成型、循环利用、经济环保等先进工艺技术以及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设计和制造等瓶颈制约,共同攻克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并推动成果转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2.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加快电容器用基膜、特种橡胶、工程塑料,高性能金属粉末和模具等核心原材料和关键产业环节的引入和培育,推进零件向部件乃至整机的延伸,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和培育新增长点;

3. 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通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加快对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橡胶减震、智能减震及新能源汽车用密封件和电子元器件等技术的协同研发制造,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4. 健全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完善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质量与可靠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性能、环境适应性、环保水平、电磁兼容性、可靠性等检测工作,逐步形成原材料、元器件、核心部件和整机等检测能力,推动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提升; 

5.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推动主导产业掌握标准“话语权”;推动企业制定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切实以技术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加强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标准制定,从全产业链综合推进标准化工作。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瞄准国内外在高端装备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精密加工、精密铸造、新材料应用等领域的先进企业,大力实施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组团招商活动,积极争取引进和落地一批新企业、新项目。 

专栏6  招商引资全面出击

1. 编制招商地图和目录。以地图的形式展示核心基础零部件基地的发展基础、空间布局、规划方向和政策落地情况,便于意向投资方查询;制订《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招商引资目录》,引进符合目录要求的制造业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积极与招商引资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先进企业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机制; 

2. 坚持项目招商。积极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进行招商洽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推动重大投资项目落地; 

3. 加强环境招商。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招商全程负责制,为每个重点投资企业提供一位全程代理员、一个服务部门和一名联系领导,为企业的引进、投产和后续发展提供全程服务; 

4. 完善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  

    (四)加快国际化发展。

支持基地内中鼎、保隆等龙头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对国外先进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推动企业产品和技术服务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国际化、高端化引领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  

专栏7  国际协作积极推进

充分利用全球优势科技资源,通过龙头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搭建国际性创新平台,共享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加快开发先进技术和产品,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以及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的跨越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开展横向并购,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益;鼓励企业通过开展纵向并购,强化产业链的整合,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相关行业的高端论坛、展会等活动,加强核心功能部件和关键技术、产业链上下游、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全球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积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申请国际专利。 

   四、方法路径

(一)加强统筹谋划,落实科学管理。

根据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发展策略。统筹推进基地、项目、人才总体布局,将已有项目与新任务有机衔接,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梯次接续,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环境营造协同发力,构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深入贯彻安徽省《关于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皖政〔2019〕30号),以加强基地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着力建设权责明晰、精简效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明确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工作领导组(简称“基地领导组”)的机构规格和内设机构,优化基地的机构设置。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管理,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合理确定与区域战略定位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提高宁国基地开发建设运营能力和水平,完善治理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和人员管理方式,提升基地管理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产业集聚。

按照“汽车零部件抓产业集聚、电子元器件抓产业龙头、耐磨铸件抓产业整合”的总体思路,积极争创国家级耐磨铸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密封元器件产业领域,依托中鼎、亚新科等优质企业,重点加强特种行业用密封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在高端机械基础件产业领域,整合和引进优质企业,加快推进战略重组,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支持铸造机械基础件类企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在电子元器件产业领域,引导飞达、源光、裕华、安泽等优势企业向军工、航天、高铁等高端领域进军。

(三)引导战略方向,对接产业转移。

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达地区合作,选准承接重点,谋划重大项目,构建“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承接模式。基地依托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特色、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注重“招大引强”,有所侧重地承接适合的产业。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重点着眼于中鼎、聚隆等优质企业及石墨烯柔性储能材料等新领域,挖掘、引进优质项目,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科技型、总部型企业,不断健全完善产业链条,将基地打造成全省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积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

(四)健全服务体系,加强省市协同。

积极搭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到2021年,力争顺利创建国家级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泵类产品检验检测、电子元器件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化、社会化创新中介服务体系。面向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咨询评估、知识产权资本化、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

此外,抓住安徽省五大区域板块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的机遇,深入实施协调发展行动计划。基地要跟踪对标我省在机器人、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发展领域的政策、技术和产业发展步伐和需求,加强对本省新兴工业的支撑力度,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

(五)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保障。

以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建设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政策保障,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放管服”,建立行政集中审批制度,提升服务效能。优化服务环境,体现责任担当,推进一站式服务。注重精准帮扶,由“保姆式”服务向“营养师”服务转变,为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

  五、工作机制

  1. 强化组织领导。

    基地领导组负责统筹协调基地产业集聚的规划、政策、项目等重大事项,加大对资金、技术、人力、自然资源等资源的协调力度,统筹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有关产业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基地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2. 健全推进机制。

    积极探索统分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条块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加强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配套、统一政策的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积极性,合理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基地领导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建立信息交流和定期报告制度。基地办要及时总结建设进展情况,分别在年中和年末向基地领导组总结报告。建立基地统计监测评价制度,依据建设总规划和年度任务分解,制定综合考评办法,定期对基地建设开展自我检查和考核评估。

    (三)出台扶持政策。

    为促进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在土地、环境、财税、资金、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推进机制等方面,深化细化政策措施,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加强政策实施工作,明确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发挥政策在推进基地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政策举措

  1. 加强基地组织领导。

    发挥基地的统筹协调作用,解决重大项目布局、用地保障、科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势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联动。加强各部门、园区间的协调配合,建立重大问题协商机制。健全规划实施考核机制,将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布局以及重大项目进行细化和分解,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

    (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引导协会在调查研究、信息发布、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市场引导、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作用。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推进三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会展、电子商务等服务。

    (三)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完善市领导联系推进重点项目制度和各种有效调度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项目联系制度,完善项目服务保障,建立“四督四保”(督新建保开工、督续建保竣工、督竣工保投产、督储备保转化)推进机制,着力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和转化率。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科学管理,完善引进、准入、建设等决策机制,规范运行程序。强化项目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项目评审、考核和验收的制度体系。建立专项资金切块管理体制,组织开展项目评审工作,对入选扶持的重点项目实行“合同制”和“标签化”管理,建立严格的动态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做好项目评审、跟踪、管理、验收等工作。

    (四)完善政策资金保障。

    落实新型工业化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市本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两化融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机器换人”技改项目等。增加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借助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对接活动,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降低或减免地方性税费,加快共性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切实为企业减负。加强金融机构与项目对接,拓展金融服务渠道,发展资信评估、经纪、租赁、代理等金融中介服务。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继续实行企业上市奖补政策,对于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因改制、重组等补缴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征管费用后返还给企业;完善企业上市“分阶段奖励”办法,鼓励上市企业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发债等形式再融资,支持“新三板”和“新四板”挂牌企业转板上市融资。

    (五)构筑各类人才高地。

    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和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继续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充分发挥“英才苑”、“学士苑”、驻外人才工作站等作用,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研发人才。继续开展“宁国发展功勋”、“宁国发展贡献奖”评选活动,组织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工程。积极争取相关大学在基地设立一批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鼓励企业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等实用型人才。加快建设职业实训基地,创办技术培训基地,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围绕核心零部件智能工厂、智能产品设计及智能管理,加快引进并培养本地的智能型技术及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综合评价。

    继续推行企业综合评价工作,对基地目录内的企业同步实施综合评价、分类管理机制,从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等指标,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从资金、政策、要素资源等方面推行差异化引导和倒逼机制,推进基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