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现代农业
索引号: 1134170276475761XE/201812-00026 组配分类: 现代农业
发布机构: 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宁国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规划(2016-2020)中期评估情况的报 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18-12-17 发布日期: 2018-12-17
索引号: 1134170276475761XE/201812-00026
组配分类: 现代农业
发布机构: 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宁国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规划(2016-2020)中期评估情况的报 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18-12-17
发布日期: 2018-12-17
宁国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规划(2016-2020)中期评估情况的报 告
发布时间:2018-12-17 00:00 来源: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宁国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2016-2020)》(宁政办〔2016〕31号)经市政府2016年7月26日印发实施,目前已执行两年时间。为进一步提炼经验、剖析问题、提出对策,确保规划任务顺利完成,更好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将规划中期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及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及实施路径按规划方向执行,部分核心思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力指导了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201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3亿元,较2015年34.8亿元,年均增长3.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02万元,较2015年1.4万元年均增长8.5%,农民就业比较充分,农村创新创业氛围浓厚,2018年5月份,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称号。

河沥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河沥街道,完成主入口、主干道等工程建设,已初步建成,于2017年7-9月通过省农委委托第三方验收,考核等次良好。

青龙湾绿色农业示范区:涉及方塘、青龙、竹峰、胡乐、甲路等库区五乡镇,山里仁渔业公司通过无公害认证5万亩、黄花云尖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方塘优质粮油基地试验稻鸭共育模式获省农交会推广、川藏线沿途果园多数获有机或绿色认证(世京果园、宁一果园、慧明农场)、宜黄线沿途蔬菜基地获无公害认证(胡乐、竹峰)。青龙湾示范区内三品一标认证率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粮食单产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18年预计粮食种植面积20.5万亩,较2015年20.9万亩略有下降,单产预计达到414.6公斤/亩,较2015年399.5公斤/亩,年均增长1.8%。

推广生态健康循环养殖方式,推进种养结合协调发展,建立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按照种植业和土地承载能力布局畜禽养殖和规模,引导农户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健康饲养”的原则,推行以适度规模饲养为重点,以标准化养殖为基础的养殖模式,已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50多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2016年至今生猪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病死猪37575头,屠宰场无害化处理生猪309头、家禽73047只,严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发放无害化处理补贴。市兽医实验室通过省级验收,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畜牧工作连续多年获省市表彰。

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使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农用化肥使用量11082吨,农药使用量327吨,2016年化肥使用量9898吨,农药使用量246吨。

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宁国市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协调小组,出台《宁国市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农作物秸秆收储运销体系的通知》等相关文件,2017年,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27%,秸秆综合利用民生工程满意度100%。

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达80%以上:该项工作已调整到环保部门,废弃农膜多数收购再加工成塑料粒子。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覆盖率45%以上:截止2018年5月底,我市认定的基地占耕地、水面比重为58.41%。水产养殖认证4.7万亩、山核桃认证30万亩、茶叶认证5.7万亩、粮油认证0.85万亩、设施蔬菜认证0.1万亩。

发展家庭农场1000家:已发展到1300家,家庭农场发展速度超过预期。

规范发展宁国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00家,上市农企2家,股权交易中心挂牌20家: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7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詹氏、天行健),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家。

发展规范化合作社示范社100家:工商注册登记合作社429家,经认定宁国市级以上示范社132家。

发展示范产业化联合体20个:已培育产业化联合体16个,其中省级示范产业化联合体9个。

修订或制定地方标准、规程20个:已制定或修改生产技术标准、规程18个,其中种植业9个、养殖业9个。

国家级标准化种养基地达到20个、省级30个:国家级养殖小区4个、蔬菜标准园2个、茶叶标准园1个、健康养殖场1个。省级养殖小区6个、蔬菜标准园6个。共计完成国家级标准园8个、省级标准园12个。

每年认证“三品一标”个数不少于10个:2016年通过三品一标认证14个、2017年通过三品一标认证15个、2018年已通过6个绿色认证,申请待批无公害认证5个。

争创国家质量安全示范县:2016年9月我市成功创建首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7年3月成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试点单位之一,并获得农业部100万元创建专项资金。

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201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8万台(套),农机总动力26.31 万千瓦,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74 %,大中型拖拉机123台,联合收割机148台,山核桃取仁加工生产线11套,粮食烘干设备16套。

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30个:截止2017年,我市物联网示范点项目累计建成13个。

线上交易额突破10亿元: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于2009年,2016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68亿元、2017年为5.03亿。

建立较为完备的质量追溯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并运营宁国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2016年以来,我市在水果、茶叶、蔬菜、畜禽产品等优势产业率先开展了质量追溯试点,并建成10家追溯试点基地。现有60余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注册进入宁国市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平台,上传批次产品溯源信息100余条;9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注册进入安徽省农产品追溯平台,上传批次产品溯源信息60余条。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到2020年,拥有专利300个,省级以上科技成果50个:已获得专利259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9项。

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3.5:1:2018年,省农委与省统计局调整了规上农产品加工业统计口径,调整后我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5家,总数位居宣城市首位,1-5月份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值43.1亿元,总量位居宣城市首位,增长9.5%。

养殖业改造:2017年6月,全市启动禁养区划定和关闭搬迁工作,共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72处,总面积20829.3公顷,涉及17个乡镇,禁养区内关闭搬迁养殖场(户)145个,落实补偿资金1876.7万元。2018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宁国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4月初农委召开了规模养殖场粪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会议,全市600多个家禽规模养殖场在环保部网站填写了环境影响登记表,签订了粪污销售协议,争取2018年实现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0%、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78%的目标。

种植业改造:把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纳入市定民生工程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全市挂牌保护的保障性蔬菜基地达3000亩,其中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近2000亩,设施大棚喷滴灌应用率达80%以上,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点4个,水肥一体化等节水节肥技术应用率近50%。加强病虫草鼠害监测和调查,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建立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2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40个。大力推广应用稻鸭共育、“一药(元胡)一稻”、“一菜(山蕗菜)一稻”、“一肥(绿肥)一稻”等绿色模式。在“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中切块一部分资金用于重点支持种植绿肥等培肥地力措施,凡种植绿肥5亩以上的,每亩增加补贴100元;流转土地50亩(含50亩)以上并按绿色生产方式种植粮食作物的大户,每亩增加补贴50元。

渔业改造:截止目前,全市放养面积7.37万亩,其中名特优养殖面积5500亩、精养池塘3000亩。正在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大力推广山塘水库休闲渔业养殖、山泉流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全市特色生态休闲渔业基地新增20余处。推进青龙湾水库网箱上岸相关工作,确保青龙湾综合整治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加强质量安全源头监控,规范行业行为,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禁用药物及滥用添加剂行为、抗生素使用等)和水产品抽样检测,2017年共检测1064样品。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工作,2016至今在我市三条河流及港口湾水库共放流草、鳊、鲫及鲢鳙共1501.1995万尾。狠抓禁渔工作、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仅2018年上半年,共开展执法检查次数65次,出动执法人数195人次,执法船45次,执法车55次,没收电瓶2台,机头1个,鱼鹰船1艘,立案查处1起。

培育省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力争到2020年,发展特色产业乡镇6个,发展特色产业村80个:已培育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省级以上示范点5家;发展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1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镇)12个;结合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乡镇4个,特色产业村44个;创建“全国十佳休闲农庄”1家;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1家、四星级企业4家、三星级企业1家;宁国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7家;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专业村3家。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强创新活力:一是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近5.92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0%。二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2015年起,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所有村开展常规审计,实行“三年一轮审”,确保三年内审计工作全覆盖。2017年已完成三年一轮的审计。二是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截止2017年底,全市20个试点村已全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召开了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除登记注册、股权证发放两项工作待上级文件出台后开展外,已全面完成股改的所有程序。在此基础上,选取较为成熟的甲路、长虹、姚高、汤村、青龙等5村实施“三变”改革。2018年以来,我市已全面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预计在6月份全面完成清产核资,9月底完成所有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开展的试验示范项目:种植业局在方塘等地建立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核心示范区,面积0.3万亩,辐射带动示范面积5万亩,在港口等地建立特色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2万余亩,大力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物理控害、生物防治等现代绿色防控技术。菜办在慧明农场开展葡萄—草莓和葡萄—樱桃番茄立体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能源局2016年、2017年连续实施6个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项目。产业化办公室实施1个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农机局连续实施省级宁前胡种植机械化示范项目、大力推广粮油种植机械化新技术,争取省级农机化产业发展项目,在中溪镇霖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了我市首条茶叶清洁节能自动化生产线。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有规划,无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实质性的举措不多,产业主要靠经营主体自身力量发展,发展速度不快。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灾、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机耕道路和灌溉设施建设缓慢。

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导致产品经营分散,产业带动力不强,机械化水平低,标准化加工水平较低,生产技术难以规范,经济效益不高

农业企业品牌效益不足,产品宣传不力,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造成优质不能优价。

农产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太大,极易造成跟风种植,不利于产业发展。

我市地处丘陵山区,耕地分散且田块小,机械化难度大,秸秆收储运销各环节成本较大难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处理量有限。

因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均将茶叶产品纳入食品管理,由于主体普遍单体规模偏小,没有相应的SC加工许可,无法开展相关的认证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振兴等系统性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缺乏一支人员专、业务精、执行强的农经队伍,少数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虚有其名,未能切实有效开展相关职能。

农业农村发展融资比较困难。农业投资周期长,利润低,普遍存在融资困难。同时,我市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有效的农业农村投融资平台。

 三、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总抓手,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化解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十三五”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各项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进一步树立规划先行意识,要重视规划、宣传规划、落实规划,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

加强规划执行中的督促检查,加大工作调度力度,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进规划实施。

加强政策支持。针对地方优势产业,加强基础性调研,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同时,加强对上项目争取工作,如适合南方的山核桃剥仁机争取纳入省农机购机补贴目录或争取宣城市购机补贴试点范围。

完善涉农项目整合机制,实现农业项目一个口子进出,重点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试验示范模式推广、加工业提升,创新农业政策性保险产品,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建立农业农村投融资平台,筹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奖惩联动机制,将项目扶持、奖励补助、示范评选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挂钩,不断形成正向激励、违法惩戒的信用环境。

加强品牌创建,培育优质优价的营商环境,申报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品牌。在市区或主产区建立专业化交易市场,破解优质农产品产销不见面的信息闭塞问题。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立足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专业化特色产业村镇,政府搭台,持续开展农事节庆系列活动。

进一步优化工作程序,结合机构改革,深入开展“微权力”治理工作,加强工作服务作风建设,完善项目安排程序,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提高政治认识,加强党性修养,改变农业工作者普遍存在的重业务轻党建思想,加强党对业务工作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