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民政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市民政局> 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索引号: 11341702003255124U/202012-00096 组配分类: 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发布机构: 宁国市民政局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名称: 2020年宁国市民政局任务分解及执行落实情况工作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20-12-31 发布日期: 2020-12-31
2020年宁国市民政局任务分解及执行落实情况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0-12-31 15:39 来源:宁国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执行落实情况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提升民政兜底保障能力

  一是城乡低保全面统筹。2017年7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认定条件、申请审定程序、管理制度、保障标准等方面全面统筹并轨。2018年3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并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低保核查,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019年6月,我市被列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力推进社会救助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建立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标准逐年增加。目前,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为月人均640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2亿余元。二是特困人员供养进一步规范。对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实行系统平台信息化管理,规范特困人员审核审批,加强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动态管理,开展特困人员清理核查,切实保障特困供养人员合法权益,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建立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标准逐年增加。目前,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1140元/月•人,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850元/月•人,“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生活救助金8600余万元。三是临时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大资金投入,科学确定救助标准,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明确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要求,将家庭成员因病、遭遇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其家庭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十三五”期间,共实施临时生活救助5000余户次,发放救助金530余万元。四是核对机制全面建立。2016年9月,宣城市民政局整合人社、税务、工商、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建立了宣城市居民家庭经济情况核对信息系统。我市成立了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全面开展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保障各类社会救助对象准确、高效、公正认定。平台建立至今共核对各类申请救助对象6.6万余户次15万余人次。
    (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十三五”期间累计发行福利彩票4.70亿元,筹集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4809.5万元用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一是残疾人保障体系和老年人福利制度全面建立。2020年全市保障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服务对象6501人,发放补助资金459.1万元;发放高龄津贴1.17万人,资金431万元。发放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2851人共420.4万元。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35家,养老床位3842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4张。完成70家社区(村)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覆盖率已达100%。三是养老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共发布27项安徽省民政地方标准,其中养老机构精神慰藉服务规范作为全国行业标准立项,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市社会福利院改革改制工作和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等持续推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市社会福利院提升工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三)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民政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婚姻登记管理规范,登记合格率100%。市婚姻登记处首批被民政部授予“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称号。被省妇联授予安徽省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殡葬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按照“五年三步走”的总体工作思路,从2016年8月起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乱埋乱葬专项整治工作,加强新增骨灰集中安葬引导和重点区域旧坟综合治理,实现了全市遗体火化率、村级公墓覆盖率、惠民殡葬覆盖率三个100%目标,新增骨灰集中安葬率逐年提升,2020年底已超过90%。2017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0个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加大了殡葬基础设施投入,全市102个行政村共建成村级公益性公墓126处,实现了村级公墓的全覆盖。投资1050万,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一期30亩及骨灰堂项目,已完成总工程进度的70%,预计2021年初投入使用。殡葬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市殡仪馆、经营性公墓全面使用安徽省殡葬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火化、安葬数据的实时录入。
    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市救助管理站按照三级站标准进行建设,融家庭暴力庇护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一体,人员、设施配备齐全。2016年至今共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651人次。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转型升级有序推进,积极推动救助管理站向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转型升级,探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新模式。开通“1235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并整合并入“12345”市长热线服务平台,提供未成年人问题倾听、心理咨询转介、法律咨询转介、困境儿童“工单”派发服务。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困境儿童的走访、评估、救助工作,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联动机制。
地名管理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地名设标工作,为城区55个老旧小区和103条背街小巷设置了199块地名标牌,为19个乡镇(街道)、102个村设置了107块村镇地名标牌,在全市73个村设置了6万余块农村住户门牌。开展城乡地名标牌专项整治,对26条道路52块不规范地名标牌进行了整改、对51条没有地名标牌的道路增设了143块地名标志。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全市共采集11大类64个子类各类地名信息6千余条,全部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大力开展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编制出版了《宁国市行政区划图》、《宁国市地名文化集锦》,编制了《宁国市标准地名录》,即将正式出版发行。完成了宁国市与周边县市界线及浙皖边界线的联合检查工作,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加大边界纠纷调处力度,有力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
强化社会组织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全市累计登记各类社会组织355家,通过不断健全规章政策、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等措施,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明确、政策完善的社会组织发展新格局。
    (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能力设施逐步完善,全市102个村、18个社区全部建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32平方米。二是服务内容逐步丰富。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打造了一批高标准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增设各类便民服务设施,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办事流程,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社区公共服务扩大覆盖,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蓬勃开展。三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每年举办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职业水平考试,按照初级100元/月、中级200元/月、高级300元/月标准予以职业津贴,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社工人才及社区志愿者数量不断增长。四是信息共享正在形成。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逐步普及,西津街道凤凰社区、南山街道白云社区等积极探索智慧社区建设并逐步推广,信息化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提高了公共服务便捷性和群众办事满意度。五是体制机制持续创新。社区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机制初现雏形,社区协商工作成效明显。六是村民自治持续深化。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协商示范点”创建活动,西津街道金桥社区、港口镇港口村被评为第七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港口镇山门村、梅林镇对山村分别入选全省第一批、第二批社区协商示范单位。2018年9月,顺利完成全市村和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在选举中继续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