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2711708013U/202003-00039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主题分类: 其他 / 其他
名称: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十三五”规划评估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20-03-20 发布日期: 2020-03-20
索引号: 11341702711708013U/202003-00039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主题分类: 其他 / 其他
名称: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十三五”规划评估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20-03-20
发布日期: 2020-03-20
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十三五”规划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20 15:42 来源: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管委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期间,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开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实谋至上、实干至上、实绩至上,抓住规划引领、创新驱动、项目带动、精细化管理等关键环节,园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完成了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现结合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如下:

一、期间发展情况

(一)综合实力更上台阶

1、经济总量稳步攀升。期间,开发区克服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不利影响,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基本实现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到“十三五”末实现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总量突破200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2%;财政收入23.8亿元,年均增长6.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4%

2、基地建设强力推进。2015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宣城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下简称“宣城宁国基地”)为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十三五”期间,基地深入实施“1238”计划,大力加强产业研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持续增强创新发展,基地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到2020年底,基地将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税收收入超1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

3、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期间,开发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升级一方面依托中鼎、司尔特等上市公司“资本+技术+市场”的叠加优势,加快实施并购重组和反向投资,实现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中鼎集团先后并购美国MRP、德国KACO、法国 TFH等海外企业13家,累计投入并购资金60亿元。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基金引导、科创中心孵化、融资贷款等“政策包”,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预计到2020年底,全区三大主导产业企业总数达780余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数的70%以上。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成为开发区首个百亿级产业链。同时,积极培育发展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4项目建设质效并举开发区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环节,制定企业“招商地图”,对内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对外推进产业配套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十三五”期间,开发区签约项目累计达18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协议资金371.6亿元;新投产项目累计达125个(亿元以上59个);新开工项目累计达139个(亿元以上73个);紧密围绕三大主导产业上下游引入项目89个。

(二)园区特色更加鲜明

1、产城融合走向深化。期间,开发区注重产城融合发展,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3余亿元,新建道路28余条,总里程近31公里,新增绿化约11.3万平方米,新建渠道约13900,新增场平面积约为6308亩;建成标准化厂房18.5万平方米、农贸市场1座、水厂3座、学校2、污水处理厂3中德智造小镇主干路网全面贯通,中鼎减震迁扩建项目、污水处理厂、环形道路等配套项目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

2创新驱动持续发力期间,开发区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绿色园区、全国橡塑密封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安徽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批准筹建安徽(宁国)中德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2019年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宁国经开区位列全国第80位(共219家)、全省第5位(共12家)。中鼎集团入围201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保隆公司排气尾管产销规模居全球行业内前三位,安泽电工跻身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榜单预计到2020年底,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56家、亿元企业达8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5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各类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5

3、对外合作不断深化。加入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依托其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推进全方位合作,获批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举办“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调发展峰会”,特邀清华大学、慧尔智能、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等行业知名专家现场把脉坐诊;广泛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博会、上海法兰克福国际汽配展等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抢占市场先机。依托中鼎集团海外并购合作优势,探索与发达国家合作的新模式,推行政企合作和跨区域合作,精心筹划并启动建设安徽(宁国)中德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吸纳德国和欧洲关联企业反向投资,全力打造全球领先、产业鲜明、三产融合的国际合作产业园。

4、品牌驱动成效明显引导和扶助企业提升质量管理和品牌创建,鼓励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以技术标准的话语权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着力构建以产业品牌为龙头、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质量体系。2018年获批筹建“全国橡塑密封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司尔特股份获安徽省政府质量奖,现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安徽名牌产品44件,宣城市长质量奖企业9家,宁国市长质量奖企业19家,宁国市政府质量奖企业2家,宁国市卓越绩效导入奖企业9家,主导或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00余项。 

5、环境保护持续加强。宁国经开区多年来始终坚持绿色集约发展,走低碳循环发展路线,并于2017年8月成功获得国家绿色园区荣誉称号。持续开展“双随机”日常检查和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回头看”以及饮用水源地、有机废气整治、“蓝天行动”、固废整治、水清岸绿产业优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项目建设源头性把控,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目录,禁止淘汰落后类产业进入开发区,对现有落后产业项目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措施。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渗透,推进企业管理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绿色生产、低碳消费。

(三)服务环境更加优化

1、机构体制逐步完善。一是推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实现传统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传统分配制度向优绩优酬的转变,加快形成想干事、敢干事、创新创业、充满活力的新机制新氛围。2019年正式出台《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产业园)岗位聘任管理试行办法》文件,聘任雇员192人。二是推动开发区和产业园深度融合。2018年11月宁国经开区与与原省级安徽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合并以来,建立了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在人员调配、资金保障、规划建设、授权决策等方面赋予了港口生态产业园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通过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总体运行平稳。三是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实行政府会计制度,建立开发区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规范开发区财政资金财务管理,完善财政监督制度,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程序。

2、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开发区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举办政策宣讲会415场,走访企业830余次,解决问题493个。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集检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科技创新服务为一体的宁国智谷实行一个领导牵头、一套班子落实、一个方案推进的企业联系帮扶机制全面精准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要素供给、项目建设、挂牌上市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倡导企业不跑我来跑、企业不会我来教的服务理念,由保姆式向营养师服务转变。围绕企业发展需要,加大“跑省跑部”力度,为企业争取项目和资金提供协调服务。“十三五”期间,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兑现企业重大项目建设补助1.62亿元;开发区财政兑现各类工业发展奖补资金1.86亿元,涉及奖补企业857家。

(四)要素保障更加有力

1、土地瓶颈破解见效。“亩产论英雄”为导向,“倒逼”企业增强“寸土寸金”意识,推动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为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发区一方面按照“兼并重组一批、破产清算一批、扶持发展一批”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僵尸企业”处置盘活。截止目前,开发区已成功处置“僵尸企业”50家,盘活土地2783.07亩;正在推动处置12家,占地面积974.56亩;尚未处置7家,占地面积614.46亩。另一方面,全面清理存量用地,“十三五”期间,累计报批用地指标5150亩,累计出让土地157宗5885亩,保障了一批重点项目落地。

2、融资能力持续增强。一方面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财政收入稳步攀升。预计2020年,开发区财政收入达23.8亿元,较2015年净增6.02亿元。另一方面以国有公司建投公司等为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融资98.4亿元,新增渠道融资39.36亿元。

3、人才工作卓有成效。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园区80%的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十余所省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二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科创团队,基本形成了引进一个团队,突破一项技术,创建一家企业,催生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态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开发区积极落实《关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生实践教育及就业奖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三津人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人才政策,完善创新型人才薪酬待遇、安家补助、子女入学、住房优惠、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配套政策。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开发区工业经济已步入行业洗牌和市场调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各方面风险和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经济体量小、总体质量不高的现状没有改变,特别是去年全区经济运行整体放缓,主要表现在工业总产值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外向型经济增长乏力等。

(二)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工业经济活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主导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体量大、牵动性强的项目来支撑和辐射。对经济总量贡献力度不足,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缓慢、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然任重道远。

(三)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一些企业受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是受今年年初的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实体企业步履维艰。担忧情绪、避险情绪、观望情绪上升,发展信心不足;银行慎贷、惜贷、抽贷屡见不鲜,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培育亟待加强,企业经营成本攀升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得到根本缓解,企业债务链、担保链风险逐步暴露,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增多。

(四)要素资源保障不足

目前招商项目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已远远超出土地供应量,“项目等地”现象十分突出,随着“僵尸企业”出清速度加快,今年可挖掘的存量资源也越来越少,新增项目与要素资源之间矛盾愈加凸显,当前具备开工条件的存量建设用地已不足800亩。

三、期间重点工作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重点强化园区发展引擎,并在空间拓展、综合配套、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统筹发展等方面全面发力,为开发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强化园区发展引擎

一是积极运作一个平台。把开发区建投公司作为新形势下开发区发展建设的重要平台,按照“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滚动发展”的思路,使之在园区开发建设、资产经营管理、投融资、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突出工业地产这个主业:积极谋划实施“中德智造小镇配套协作产业园”“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G60科技创新孵化园”等工业地产;做强工程建设、水务两个板块:以众益城镇化、华仁路桥公司、港口市政公司等为主体,积极参与承接开发区乃至全市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拓展建材业务,进而向宁国市外拓展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市政道路建筑板块。以众益水务公司为主体,盘活汪溪水厂、河沥水厂、港口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以及原水、污水管网资产,提高水务板块市场化运营质量。拓展大宗贸易、云计算、产业基金及股权投资三个领域,依托宁川贸易公司,拓展建材、稀土、煤炭等大宗贸易;依托宁国云计算公司,抢抓政策机遇,拓展云存储、云桌面、云主机等业务;依托金禾创投和创盈一号基金,做强做优主业基金和工业股权投资,不断扩大公司盈利增长点。优化投融资渠道,打通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等渠道,争取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实现向市场直接融资。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业务流程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和规章,积极谋划上市挂牌。

(二)大力提升综合配套功能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重点工程为着力点,打造一批精品工程,以日常管养为抓手,以提升功能性、特色性、人文性为目标,提高经开区园林景观品质与内涵,积极推进园林绿化建设,打造生态园区。港口产业园坚持城市副中心新城、工业主战场新园区定位,以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起点的园区规划、科学的开发建设,建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配套超前的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生态新城,规划建设纬六路、山南路、太平路、经六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园区幼儿园、职工生活服务中心、标准化厂房、自来水管网、雨污水管网等配套功能建设。以中干沟、山南沟、杜迁公园等区域环境为重点,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发展目标,创造具有生态特色的水环境工业园区。加快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对南山园区、河沥园区、汪溪园区、港口生态产业园的雨水、污水管网进行修复改造,做到应收尽收,应纳尽纳,不留死角。建设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中控平台,完善经开区企业一企一档建设,对园区企业进行全面监督管理。认真做好开发区新建、改建企业施工用水用电及正式用水用电项目建设,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三)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橡塑零部件:以中鼎集团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提高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以高端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整机配套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推动发动机、底盘、车身附件、充电产品、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产品的发展,加快满足下游行业对产品极端尺寸、组合化、集成化、系统化、轻量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等方面要求。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主动或被动安全系统所需的各种橡塑密封件和减震件。鼓励在工程机械、现代农业装备、石油化工、核电、风电、高铁、航空等新兴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

高端机械基础件:大力实施耐磨铸件产业战略重组,推动精密铸造、电泵、模具、紧固件、弹簧、液力和气动元件、传动件、工程机械等高端机械基础件产品研发与生产。推进产品品质向高端化和多样化提升,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将耐磨铸件产业由单一生产耐磨材料向专用机械铸件、机械装备制造、模具制造、再生资源等产业延伸发展,以符合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精尖”要求。

电子元器件:充分发挥宁国在薄膜电容器领域的优势,壮大薄膜电容器、电热器件、微特电机、磁性材料等现有优势元器件产业。巩固在节能灯、传统家电、燃油汽车等传统产品市场。引进和发展连接器、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等适宜本地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家电产业配套体系,重点开发变频家电、智能家电用电子元器件,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应用于工业的电力电子、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高铁、城市轨道机车、新能源汽车、国家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军工装备等领域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培育以安泽、源光、飞达为龙头的百亿电子元器件产业,鼓励优势产品参与国防配套,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新业态。

(四)增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要素,聚焦安徽省在智能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突破前沿性和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健全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创新体系,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五)加大招商选资和项目落地力度

瞄准国内外在高端装备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精密加工、精密铸造、新材料应用等领域的先进企业,大力实施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组团招商活动,积极争取引进和落地一批新企业、新项目。 

(六)提高对外合作发展水平

支持内中鼎、保隆等龙头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对国外先进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推动企业产品和技术服务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国际化、高端化引领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 

(七)奋力建设和谐园区

围绕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打造独具经开区特色创建品牌,将创建工作向企业延伸;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做好国家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工作,巩固省级卫生单位,争创国家级卫生单位,扎实开展健康促进机关(企业)创建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各级责任,狠抓责任落实,明确党政领导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筑牢安全生产基础,加强源头治理,按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监管责任,认真抓好监管区域内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开创各企业、部门协作配合的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