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 >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提醒】高考之后千万不要“撒欢”玩,这些安全提醒要牢记......

发布时间:2020-07-10 08:10 信息来源:健康教育 浏览:
字体大小:

  导读:
  目前,高考已经画上句号!

  无论考得如何,务必要保持冷静!

  小编提醒,高考结束后,在自己彻底“撒欢”之前,有些安全事项,一定要注意......

  一、信息安全
  高考结束后,考生们将会经历很多值得纪念的时刻,不少人喜欢拍照分享到朋友圈、微博与大家分享喜悦。但是,提醒大家有 6 样东西不要晒,要时刻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1. 准考证不能晒。
  高考结束了,准考证务必要保管好。如果考生把准考证晒到朋友圈,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复制。
  2. 身份证不能晒。
  即使对身份证号码和姓名作了模糊处理,但在稍懂图像修复技术的不法分子手里,分分钟可以恢复或加以改造利用。
  3. 考生号和密码不能晒。
  考生号是整个高考期间使用最多的号码,高考成绩查询、录取结果查询、体检结果查询都需要输入。
  4. 成绩单或成绩查询页面不能晒。
  考得不错的考生晒一下成绩似乎可以理解。但是,这类照片同样会暴露考生号、姓名等重要信息。
  5. 高考志愿填报纸质表不能晒。
  志愿填报除了要在网上操作,还需要考生填写纸质表格并签字确认。有的考生为了留念会对纸质表拍照,但是千万别晒出去,以免个人信息泄露。
  6. 录取通知书不能晒。
  录取通知书晒晒信封或封面还可以,内文就不要晒了。考生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录取专业甚至大学学号都在上面,如果被不法分子掌握了这些信息,考生被诈骗电话骚扰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二、身心健康
  专家指出,考后一周到放榜后一周是“考后综合征”最容易爆发的时段,考生要特别注意饮食、睡眠、心理问题,别被“考后综合征”击倒。
  心理五类心境最常见
  备试期间考生处于高压状态,心情紧张,生活作息、饮食各方面都是围绕考试安排的。从考试到放榜,压力急剧变化,考生难以调适,就会出现问题。
  每场考试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最常见的是自责、沮丧,发挥欠佳的学生不断懊悔“为何考场上犯傻/没有想起来”“为何考前没有复习到”。严重者沉浸在自责沮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情绪烦躁、抑郁,食欲差,睡眠质量差,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内,不愿见家人和亲戚朋友,不和同学聊QQ,也不接听电话。
  第二类是亢奋。发挥较好或者考前心情过于压抑的考生,考后处于放松的状态,急于摆脱考前的“悲惨记忆”,给自己“找乐子”。有人每天早出晚归,忙于跟同学聚餐,唱K,通宵泡吧、上网、打游戏,往往造成作息紊乱,出现失眠。
  第三类是空虚迷茫。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在考后第二天一早,依然坐到书桌前做模拟卷。备考期间生活规律,节奏紧张,奋斗的目标很明确。考后松弛下来,生活节奏变慢,一些同学可能因失去了奋斗目标而不知所措,感觉做什么都“无聊、没劲”。
  第四类是焦虑。多出现在放榜前,这种情况多见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优等生,他们常担忧没考好,或者没有被理想的高校录取,表现为睡眠质量较差。
  第五类是绝望,有可能出现极端行为,伤害自己。
  家长安抚
  1.向前看别回头,人生不因一场考试而终结
  对于因发挥不好而痛苦郁闷的孩子,有些家长会劝说:“没关系,不要在乎成绩。”其实,道理虽然没错,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性格、应对问题的方式,一句话并不能打消考生对未来的忧虑,改变对自身长期以来的期许。
  2.要允许考生“体验痛苦”
  家长、社会要允许考生“体验痛苦”,考后几天应让其充分释放心理压力,哭也好,笑也好,都比憋在心里好。家长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妥善解决情绪反应,避免问题持续发酵,对估分、填报志愿造成不利影响。
  专家强调,家长要告诉孩子,人生不会因一场考试而终结,“逝者不可追,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自责悲伤焦虑都于事无补,必须向前看。”需要注意的是,跟孩子谈心时莫纠缠于考试细节问题,而可以多问问孩子现在想做什么。如果孩子只是想独自静处,可以跟其约定一个“闭关反思”的期限,到时间就要出来见人,在此期间,家长要用心观察考生的表现。
  如果亲人长辈的话效果不佳,不妨请来与考生关系好的朋友和老师。有些考生忌讳见发挥好的同学,怕触景伤情,那么不妨请信任的师哥师姐、表哥表姐来现身说法。
  3.及时发现“异常信号”
  考后许多考生喜欢睡懒觉来放松,如果考后一周孩子还是精神疲惫,睡不醒,没食欲,不愿出门,或者平时很乖的孩子突然大声顶撞父母,可能就不单纯是考后休整放松能解决的问题。
  考生家长应细心观察,别放过心理问题的蛛丝马迹。如果孩子连续几天出现失眠、痛哭不止、胃口差、动辄发脾气、绝望冷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和人见面、交流,应考虑孩子陷入抑郁情绪的可能。家长除了多开导,更要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以免情况恶化。

  自我调整
  及时树立新目标,可放松莫放纵
  对于亢奋型考生,要明白“放松不是放纵”。假期作息紊乱,会造成睡眠节律紊乱,甚至影响到大学入学后的作息习惯。专家建议,娱乐宜有度,莫挑战危险指数过高、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娱乐活动,作息可以比备考期间稍晚一点,但不宜晨昏颠倒,尽量少熬通宵。
  对于空虚型、焦虑型考生,最好的心理调适办法是树立新目标,让自己忙起来,动起来,将注意力从考试结果上转移开。此外,高考后的假期不是人生“放大假”,而只是高中到大学之间的一个非常“过渡期”。考生应尽快从考试的非常规状态回归健康生活的正常状态,为大学做好准备。
  专家建议, 随心所欲地睡懒觉、发发呆不要超过一星期,接下来应有序休整。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和同学们一起毕业旅行,但应在家长的协助下规划旅游线路,确保安全,且次数以一两次为宜。如果不愿外出旅游,可以进行积极的室外运动,尽量安排兴趣性课程,适度同学聚会,考驾照,帮家长做家务,看名著“杂书”、观赏电影等。
  除此之外,不妨利用中学阶段最后一个长假,学习一门新技能,开车、游泳、插花,或者进行社会实践,当志愿者、勤工俭学。这些都是转移注意力的好选择,同时还能开阔考生的视野,从狭隘的“考试世界”抬起头来,感受真正的生活。

  饮食,考后一个暑假胖五斤
  高考之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很享受胜利大逃亡的放松,在饮食上也会如此。高度紧张之后完全松懈下来,很多孩子都会抱着犒劳自己的补偿心理,再加上家长也彻底松懈下来,不再过多约束孩子,很多孩子在饮食上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加约束地暴饮暴食。很多孩子高考一结束,就天天呼朋引伴地“餐聚”,大鱼大肉,严重的患上急性胰腺炎,不得不住院治疗。即使没有严重到患胰腺炎,时间一长,体重就会猛增。所谓“过个暑假胖五斤”,正是这种毫无节制的饮食导致的结果。
  二是不注意饮食卫生,导致腹泻。每年高考结束,不少孩子喜欢跟朋友一起在街边小摊吃各种小吃,因此,每年这个时候,急诊科都会收到因为食用不洁食物导致腹泻的学生患者。
  三是三餐不定时,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由于高考结束,毫无压力的假期模式启动,孩子们不再像往年一样,寒暑假也需要上课外辅导班,再加上家长因为上班无暇顾及,很多孩子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吃饭时间毫无规律,有时两餐时间间隔过长,时间一久,就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疼、腹泻。
  四是垃圾食品摄入过多。突然放松,很多孩子就想把平时没有时间吃的零食“补”回来,结果,过多地进食蛋糕、饼干、薯条等垃圾食品,导致身体需要的营养摄入太少。结果是,体重虽然增加了,但抵抗力却下降了。
  五是盲目吃补品。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寄宿,在高考结束后,喜欢给孩子买保健品滋补身体。但事实上,盲目乱补,效果往往会恰得其反。尤其是患有癫痫的孩子,如果进补西洋参、红参、冬虫夏草等保健品,有可能会诱发癫痫的发作。其实,如果没有特殊的疾病,孩子没有必要补充营养素,从自然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最好。

  三、交通安全
  高考过后,很多考生会邀上三五好友或独自一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一次出远门,家长或多或少会担忧,如果实在没办法跟孩子一起出游,那么和孩子一起好好规划也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首先听听孩子的规划——想去的地方、想尝的美食、想看的风景,帮助孩子做一笔预算,给予充足合理的资金支持。
  其次,和孩子探讨旅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应对措施,确保紧急情况下依然有备用计划可供选择;
  最后嘱咐其与家人保持密切联系,人身安全始终是首位,旅途中也要注意饮食与财产安全。
  坐出租车时,要乘坐正规出租车,在上车前要记住车牌号码,乘车时要系好安全带,切莫贪图便宜搭黑车。
  家长不可掉以轻心,一定确保知道孩子去向、明确出行时间,提醒孩子尽量避免晚归、不去危险地方(废弃工地、危房、高压管线附近等)。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搭伴出游!

  四、预防溺水
  高考过后,气温比较高,由于缺乏安全意识,每年都会发生学生溺水的悲剧。
  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如果游泳,要到正规的游泳馆,不要到荒郊野外野泳,也不要到非正规游泳场所游泳。
  在游泳池或在海边游泳时,要弄清深水区的位置,若不是游泳高手,要佩戴救生圈加以保护。
  发现有人落水施救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不能盲目下水救援,要量力而行、科学施救。

  五、兼职安全
  漫长的假期,不少考生选择找寻兼职、实习等工作充实自我、积累经验。不过,初接触社会的孩子,社会阅历浅,容易被“高薪”虚假招工信息诓骗。
  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确一点——千万不要把赚多少钱当做唯一目标,打工的目的是接触社会、增长见识、提升社交能力。
  家长可以帮孩子鉴别一下打工地点、招工信息,防止孩子受骗上当,甚至陷入传销陷阱。
  提醒孩子,用工单位要用本人的有关证件作抵押时,一定要拒绝,谨防证件流失到不法分子手中。
  家长一定要及时提醒考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