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宁国市人民政府网站!

智能问答问答知识库 无障碍 关怀版繁體

您当前所在位置:巩固国家卫生城市 > 法规标准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的通知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发布时间:2021-03-04 15:03
【字体:    

国健推委办函〔20213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办公厅(秘书局、办公室、综合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议事协调机构:

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各地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积极出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着力建设健康细胞,努力打造健康环境,大力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创新开展健康服务,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有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为进一步发挥典型经验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办在各地推荐的180个经验案例基础上,组织初步遴选并经健康中国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最终选出18个案例作为全国推介的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这些案例各具特色、各有侧重,集中展现了各地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实践探索和工作成效,为扎实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提供了有益借鉴。现将18个案例予以推介,供各地在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工作中参考借鉴。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

2021223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一

健康手拉手“街巷小管家在行动”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

为充分调动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为总抓手,立足于文明健康家庭创建,实施“街巷小管家在行动”项目,积极号召618岁学生注册志愿北京,加入新街口街道街巷小管家行列,参与社区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促进行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社会实践,以小手拉大手带动整个家庭从净化、美化身边环境开始,营造地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守护的社区治理氛围。

一是组建“街巷小管家”队伍。以“积分记录兑换志愿时长”的方式鼓励社区青少年注册加入“街巷小管家”,主动走进社区参与街巷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公益行动。截至202012月,新街口街道已在志愿北京平台上实名注册街巷小管家”353名,参加清扫楼道杂物、清除卫生死角、清洁身边环境、报告安全隐患、家庭垃圾分类、旧物改造、制作健康宣传手抄报等活动达3300余人次,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是动员“街巷小管家”参与实践。深化“街巷小管家”项目服务工作,动员“街巷小管家”成为街巷治理的小主人,增加“街巷小管家”居家劳动教育。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于线上组织“街巷小管家”通过“21天新家务劳动打卡的形式,开展家庭卫生清洁、垃圾分类、摘菜做饭、文明就餐等居家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培养街巷小管家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健康生活的良好品质,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以小手拉大手、让孩子拉起爸爸妈妈的手,带动整个家庭参与社区治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三是吸引多方力量广泛参与。积极协调辖区学校支持参与,以“四个一”行动(一次文明宣传、一次家庭行动、一次绿色实践、一次环保课堂)带领辖区“街巷小管家”从收拾自家客厅开始,参与到楼门环境、街巷治理等志愿服务之中。动员社区志愿者以废旧木板制作文明提示牌、开展社区卫生大扫除,动员学校参与社区尊老敬老健康文明行,动员家长改造院落花池、践行垃圾分类,动员辖区单位做旧物改造、绿色兑换,动员在职党员传授健康生活理念、垃圾分类等健康卫生知识,形成了共建共治的良好格局。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二

卫生健康副校长 健康优教守门人

——河北省保定市

为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推进实施“健康中国·保定”行动,保定市紧紧围绕“优教保定、健康保定”总体定位,将配备学校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作为推进“健康中国·保定”行动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以提高学校卫生健康管理水平为抓手,以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为目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建立健全学校健康教育和管理体系,加强早期干预,提升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进而带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的学习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20204月,保定市卫生健康委、教育局印发了《关于配备学校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的实施意见》,为全市40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全部配齐了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

一、主要做法

(一)严格选聘程序。中小学校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的选聘工作由各级卫生健康部门按照任职条件在全市公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健康执法监督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单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中推荐,并会同各级教育部门进行审核、确定选聘人选。各级教育部门将选聘人选明确到所属学校,由各学校颁发聘任证书,并报同级教育、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任期为三年,可连续聘任。

(二)明确工作职责。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接受学校所在地卫生健康、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协助学校依法依规落实学校卫生健康工作,实施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和师生健康教育工作,协调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助制定学校卫生工作规划和计划,参与、指导、督查学校卫生管理工作;指导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向师生及家长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协助抓好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控(近视防控、口腔健康等)、心理健康等重点工作落实,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协调与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沟通,促进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三)完善工作机制。卫生健康副校长坚持落实“六个一”工作制度,即每月至少到学校现场指导一次学校卫生健康工作;每季度至少为学校全校师生上一次健康教育辅导课;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学校行政例会,研究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课程设置、健康校园建设、常规工作落实情况等方面工作;每学期召开一次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或举办知识讲座;每学年向学校提交一次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每年梳理一次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制度全方位推进学校健康工作。

二、推进成效

保定市配备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以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卫生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提升疾病防控意识和能力方面作用发挥明显,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一是师生健康素养得到大幅提升。通过落实“六个一”制度,对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特别是增强疫情防控意识和能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并已显现成效。

二是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配备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建立起了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派出单位)的深度沟通机制,派出单位与学校建立了信息、就诊、急救、应急处置等绿色通道,为学校卫生应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推动了全社会健康理念转变。通过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健康意识从学生传递到家庭、影响到社会,为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健康中国·保定”行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三

“一早、三优、五到位”中西结合抗新冠

——山西省

山西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救治和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坚持“一早、三优、五到位”,注重使用好治愈患者的有效验方,及时推广成功诊疗方案,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不同体质,从医学观察期、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康复期等各类人群的全周期,研制形成了益气除瘟颗粒、益气祛毒颗粒、除湿清肺颗粒、解毒护肺颗粒、葶苈泻肺颗粒、补肺健脾颗粒及清肺排毒合剂等中药制剂,提出了有效控制疫情、覆盖疫情防治全过程的“中医药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积极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全部成立领导小组、专设中医药应对工作组。中医药专家参与临床救治专家组,并专门组建疫病防治中医药专家队伍。各中医医疗机构全部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力量,随时做好临床救治和支援一线准备。将中医专家纳入省卫生健康委疫情防控专家组,专门成立了由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组建的中医药防治专家组。11个市至少有1名省级中医药专家包点指导,各定点医院临床救治专家中配备至少1名中医医师,确保确诊和疑似病例第一时间服上中药,确保中西医联合救治第一时间实施到位。研究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医学观察期处方,各市积极指导密切接触者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扶正祛邪,有效降低发病率。

二是全力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救治中的协同作用。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专项应急救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密切接触者中药服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完善新冠肺炎防治中西医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作用,成立了专门的省级中医专家救治组,全程参与新冠肺炎中西医协同救治工作。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安排省中医院统一配置中药汤剂,统一及时配送到位。对重点地区平遥县、重点病区太原四院派出全国名中医驻点指导,“一人一方”,全力保证重型、危重型病例及时救治。山西治愈出院的133名患者中,中医药参与了救治132例。

三是努力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组织专家,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制定了康复期处方,要求各市指导患者使用,帮助患者扶助正气,恢复脏器功能,清除余邪,防止反复、促进痊愈。除了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中药,还指导治愈患者配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一些传统的中医理疗功法,增强机体功能。

四是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山西力量”。在山西省委统战部等部门统筹部署下,及时安排省级中医专家为意大利侨胞提供中医远程视频诊疗,并安排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一时间配制新冠肺炎中药方剂,紧急驰援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应我国驻多哥使馆需求,组织山西援鄂专家与多哥使馆、在多中资企业、华人华侨进行远程视频,开展新冠肺炎有关知识讲座,在线答疑互动,帮助他们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与泰国、新加坡卫生部门远程视频连线,共享抗疫经验,宣介我国抗疫成果;成功举办山西国际友城抗击新冠病毒经验分享会,组织省内新冠疫情防控、救治专家分享山西在政策制定实施、开展群防群控、确诊病例救治等方面的做法;紧急调配新冠肺炎预防性中成药运往亚美尼亚,帮助他们渡过抗疫难关。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四

发挥中医药(蒙医药)特色优势

构建健康惠民新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健康中国行动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内蒙古17个专项行动,新增了中医药(蒙医药)振兴行动,持续推动全区中医药(蒙医药)事业在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创新科技发展模式、拓展对外交流等方面快速发展,中医药(蒙医药)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提升,社会效益不断显现,持续向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蒙医药)服务目标迈进。

一是建立中医药(蒙医药)振兴行动推进机制。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印发《振兴蒙医药中医药行动2019年推进方案》《振兴蒙医药中医药行动2020年推进方案》等文件,分别部署了多项行动与工作任务,与盟市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制定《振兴蒙医药中医药行动2019年推进工作台账》和《振兴蒙医药中医药行动2020年推进工作台账》,对推进中医药(蒙医药)振兴发展的任务实行季度、半年和全年目标管理,并纳入健康内蒙古盟市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印发《关于推进健康内蒙古蒙医药中医药振兴行动的通知》,统筹推进健康内蒙古中医药(蒙医药)振兴行动。

二是在全区同步举办中医药(蒙医药)振兴行动启动活动。2020731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通过草原云手机客户端在全区同步开展了中医药(蒙医药)振兴行动启动仪式,向社会各界介绍健康内蒙古中医药(蒙医药)振兴行动相关内容,宣读活动倡议书,同步转播了12个盟市启动活动,每个盟市确定了一个启动节目、一个健康盟市中医药(蒙医药)振兴行动启动口号的创意展示,同步上传云平台。

三是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普及中医药(蒙医药)防病治病知识。结合“中医药(蒙医药)便民惠民行动”、“健康促进月”、“世界传统医药日”等活动,运用电视、网络、微信等多种方式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常见病、慢性病蒙医中医防治等养生保健知识科普宣传。向全社会普及推广《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和《内蒙古自治区公民蒙医养生保健素养38条》,开展中医药(蒙医药)便民惠民举措,推广普及中医药(蒙医药)养生、保健、康复知识和技能,提升基层群众防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四是组织开展中医药(蒙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组织中医药(蒙医药)文化科普专家深入农村牧区、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等地,向基层农牧民群众与企事业单位职工普及推广中医药(蒙医药)健康文化、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常见病、慢性病蒙医中医防治等养生保健知识科普宣讲。组织印制特殊体质健康处方,派出医务人员开展健康讲座,讲解蒙医中医保健、饮食养生、日常调理等蒙医中医小常识,结合65岁老年人健康体检进行中医药(蒙医药)体质辨识,深入基层开展中医药法宣讲活动,解读《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五是开展中医药(蒙医药)“医疗服务企业行”活动。推动中医药(蒙医药)传统文化和知识进企业。2020717日,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自治区科教文卫体工会在内蒙古伊利集团举行医疗服务企业行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动员全区百家蒙医中医医院,走进千家企业,指导疫情防控、开展义诊活动、举办健康讲座、推广养生适宜技术、发放健康处方、进行文化宣传,让企业职工了解、感受中医药(蒙医药)科普知识和健康养生文化。

六是探索具有蒙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旅游模式。以中医药(蒙医药)为抓手,积极探索打造具有中蒙医药特色的健康旅游模式。鄂托克前旗阿吉泰健康养生园以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为支撑,开展健康旅游文化节、“健康万里行”骑行活动等具有特色的养生、养老、医疗、旅游等服务项目,接待来自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方的养老、度假疗养和健康旅游人员3万多人次,并入选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敖汉旗温泉城依托氡温泉资源优势,与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积极开展合作,共建集医疗服务、养生保健、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医疗联合体,引入蒙医心身医学互动和蒙医温泉疗法,打造具有蒙医中医特色的综合性旅居康养基地,吸引区内外游客120万人次。

七是组织普法宣传知识有奖竞答活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在全区中医药(蒙医药)系统范围内,围绕《中医药法》《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法律法规等知识,开展答题活动,共有18000多人参与了活动。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五

社区营养厨房赋能合理膳食行动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桂林街道

吉林省长春市大力推广合理膳食行动,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吉林省营养学会、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省食物与营养咨询指导委员会在长春市朝阳区桂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建设了吉林省社区营养厨房示范(培训)基地,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调整了居民饮食习惯、饮食结构,提升了膳食营养水平,成为集健康指导、科普宣教、慢病管理、教育培训、实践操作、推广示范六位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和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基地。

一是以社区营养厨房为阵地,整合优势资源开展科普宣教。整合省卫生健康委宣传中心、吉林大学和省营养学会等优势资源,发挥营养和食品安全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技术作用,依托社区营养厨房,开展营养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指导演示、营养科学知识问答等活动。打造营养健康科普专题节目,全年为吉视公共新闻频道的《健康吉林》栏目录制24期科普节目,主题涵盖合理膳食、三减、健康生活方式、全民分餐制、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等居民关注的话题。

二是以慢病管理为核心,开展个性化膳食指导和食谱制定。针对患有慢性病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组织吉林大学和省营养学会相关专家,为这些居民进行专题或专场的健康咨询和合理膳食指导(例如“高血压专场”重点讲解“减盐”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为居民制定营养食谱,结合慢病患者的患病情况和营养状况,计算每日的能量需求,进行一日三餐的食谱编制,并指导居民在其每日食谱的基础上,进行鱼、肉、豆、奶和果蔬等品种的调整和互换。食谱的制定同时考虑每个人患病不同程度和营养状况等。

三是以实际操作为基础,让居民更加直观的理解营养知识和科学配餐理念。在社区营养厨房进行实际操作,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便于社区居民理解和掌握。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如何选择食用油”“如何选择餐具和厨具”“如何避免病从口入”等专题活动,推广健康烹饪模式,加强对传统烹饪方式的营养化改造。

四是以培养营养指导员为契机,推进营养人才培养工作。在社区营养厨房举办全省首期营养指导员师资培训班,邀请省营养学会和省饭店餐饮烹饪协会相关专家,围绕膳食营养与健康、生命早期营养、老年营养、糖尿病营养管理、厨房的细化管理及合理烹调、营养宣教传播技能等相关内容,培养营养指导员师资,更广泛推进营养膳食行动开展。

五是以营养改善为目标,拉开一老一小营养干预序幕。将营养厨房作为理论教学基地,开展了“幸福开启生命早期营养”“合理营养重在三减”“中医老年人保健等专题讲座,为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膳食指导和营养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六

坚持“健康大礼包”发放打造健康样板城市

——上海市

2008年以来,上海市政府以广覆盖、低成本策略连续13年向全市800多万户常住居民家庭免费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实用健康工具,覆盖2400多万市民。健康读本的内容从食品安全到交通安全,从心理健康到中医养生,从科学健身到营养均衡;健康工具从控盐勺到控油壶,从腰围尺到保健梳,从膳食宝塔冰箱贴到公叉勺,注重科学、权威、实用、趣味,涉及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13年来共发放超过1亿份健康大礼包1本《上海市民居家健康知识读本》和2本健康上海全景地图)。

一、主要做法

(一)贴合市民需求,聚焦居家健康主题编写读本。《居家健康知识读本》针对目前上海市民普遍关心的居家健康问题,围绕营造健康、安全的居家环境定位,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及科学解读。全书包含13个模块(厨房与健康,卫生间与健康,卧室与健康,装修、布局与健康,室内空气与健康,饮水与健康,照明与健康,常用电器与健康,植物与健康,宠物与健康,病媒生物与健康,天气与健康,居家安全)53个主题,数百个知识点,图文并茂,注重读者阅读体验。

(二)拓展健康内涵,跨领域绘制健康地图。健康上海全景地图包括医学院校、各级医疗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精神卫生机构、视觉/口腔健康机构、医保中心、献血屋、智慧健康驿站、体质监测中心、市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共标注了20余类医疗健康机构及健康服务设施,涉及1000余个点位,为市民提供实用、全面的健康领域信息,帮助市民方便、快速地获取医疗健康服务,享受健康生活。地图绘制过程中根据健康机构和设施承担职能的不同,归纳整理为不同类别,在地图中设置不同图标加以区分标识。此外,协调民政、体育、医保等相关部门获取数据,拓展健康外延。为适应健康上海全景地图在移动端的使用需求,配套开发电子地图,内容更丰富、信息更详尽、使用更便利,其中信息不断更新。

(三)前期大力宣传推广,后期跟进发放落实。为进一步扩大“健康大礼包”发放的传播效果,上海市在发放前、发放中和发放后精心策划一系列集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公益宣传于一体的宣传活动。20201月举办健康大礼包首发式,活动现场上海市副市长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员等市民代表发放健康大礼包,中央和上海数十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掀起市民学习健康读本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健康技能的热潮。首发式后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逐区分批发放,发放过程中委托第三方同步开展电话调查,共进行四次调查,动态监测健康礼包的发放情况,市健康促进中心对健康礼包的发放效果进行科学评估。通过科学评估,不仅能全面分析发放效果,而且进一步了解市民需求,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二、推进成效

通过发放“健康大礼包”,上海市在健康知识普及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健康礼包发放到位率创历史新高。5月底,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委托第三方对上海全市16个区的134个街道的健康大礼包发放情况开展电话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材料接收率98.75%,发放工作质量高。二是市民对健康大礼包的满意度高。健康大礼包整体阅读率达到82.4%,其中健康上海全景地图的整体查阅率80.5%。市民对居家健康知识读本和健康上海全景地图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有效性、有帮助和喜爱程度等维度的好评率均在90%左右。三是健康礼包发放有效提升居民认知水平。居家健康知识的问卷调查评估显示,第二阶段平均作答正确率为59.8%,相比第一阶段的摸底(54.5%)整体提升5.3个百分点。健康知识读本发放有效提升上海市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2年连升2019年底达32.31%,始终居全国领先水平。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七

全方位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浙江省嘉兴市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浙江省嘉兴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全方位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形成了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

一是“五个最”掀起爱国卫生运动“嘉兴热点”。最强专班实施疫情期间环境整治爱国卫生运动。嘉兴市增设环境整治爱国卫生组,由分管生态环境副市长任组长,市生态创建办、市爱卫办等六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构建市、县、镇、村四级组织体系,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最长时长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嘉兴市委办、市府办印发《“我爱我嘉·清洁家园”环境整治爱国卫生运动方案》,提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行动、卫生创建提升行动、全民心理健康提升行动九大专项行动,围绕九大行动把“爱国卫生月”延升为“爱国卫生年”。最高规格召开爱国卫生运动工作部署会议。嘉兴市高规格召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暨爱国卫生运动推进视频会议,市长主持会议,书记做工作部署,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各县(市、区)、镇(街道)设立分会场,村(社区)负责人参会。最广泛发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市委组织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作用的通知》,全市92600多个微网格加入到爱国卫生运动大潮中。最强宣传助力爱国卫生运动。嘉兴新闻综合频道开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栏,嘉兴日报开设《聚焦最精彩板块嘉兴绿》专栏、头版推出“聚焦生态示范创建:找短板、定目标、看成效”系列报道,嘉广新闻频道开设《一线调查·打好生态保卫战》栏目,每周连续开展媒体监督报道。

二是“三到位”炼出爱国卫生运动“嘉兴特点”。措施落实到位。书记、市长多次亲赴各县(市、区)开展现场督导,推动“清垃圾、整环境、治乱象、改陋习、健身心、提水平”爱国卫生工作。暗访督查到位。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队赴所联系县(市、区)、镇(街道)开展督导检查,35位牵头市领导对全市范围内所有镇(街道)进行督导检查,并对各组反馈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交办。工作评比到位。制订人居环境优胜奖村(社区)评选和黑榜发布的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共公布了获得人居环境优胜奖村(社区)41个,黑榜名单13个村(社区)。

三是“四率先”打造爱国卫生运动“嘉兴亮点”。国家卫生镇创建比例率先争创100%。市委书记、市长将九大专项行动以任务清单形式列入县(市、区)党政目标责任制考核。目前,嘉兴市国家卫生镇创建比例85.71%,其余镇国家卫生镇创建2020年已通过省级暗访;省级卫生村创建比例87.34%,其余村也已通过省级暗访。嘉兴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病媒生物防制试点扩面率先大幅度推进。每个镇(街道)至少以一个社区(村)为单位建立病媒生物防制自治机制并实体运作;50%街道达到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B级水平;每个镇完成一个无蚊村建设,每个县(市、区)开展一个无蝇村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病媒生物防制社区(村)自治单位85个;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B级街道20个,B级镇11个;无蚊村68个;无蝇村28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率先成为国家试点。嘉兴市被列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面建成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心理服务平台,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浙江大学-嘉兴心理健康联合研究中心,上线全国首个公益在线互动心理服务平台嘉兴心理抗疫平台,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嘉心在线”正式启用,建成健心客厅“嘉心在线”线下服务站。“三大十招”率先综合各方力量助力生态环境整治。建立生态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群众查、镇村网格自己查、市生态办暗访回头查、有关部门条线查、电视曝光媒体查、环保组织民间查、无人机(船)高科技查、县(市、区)交叉查、公检法环联合查、重点区域盯住查”的“三大十招”信息系统,发动各级、各部门上报环境问题49971个,整改49808个。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八

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打造权威健康科普平台

——浙江省宁波市

浙江省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本地数字电视服务商合作,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电视机这一传统健康教育阵地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升级改造,以“宁波健康教育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为品牌名称,以“总体控制、分级播放、市县联动、过程评估”为功能特点,着力打造出“全市同步、一网到底、自主管理”的宁波市权威健康科普电视宣教平台。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完整平台架构。

1.完整的平台架构。平台利用大容量云服务器、专网及机顶盒设置,建立健康科普视频共享云资源库,并实现多机构电视机终端点位的后台分级管理功能。平台由后台管理系统和前端播出平台两部分构成,运行主要包括多媒体资源审核和上传、服务器转码存储、网络传输、接收和播送五个环节。

2.一体化的后台管理系统。后台管理系统集云服务器、转码中心、播控中心功能于一体。健康教育资源首先通过专网上传至后台云服务器,后台转码中心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后,保存至云存储的资源库,之后后台播控中心再完成资源的下发和实时监控,并实时收集视频资源在前端播出平台产生的相关数据,在后台管理平台中将播放数据以统计图表的形式呈现。后台管理预设市级、县级、本地医疗机构三级端口和三级管理员权限,市、县、本地三级云资源库实时共享。

3.丰富的前端播出平台。利用医疗机构现有的电视机、机顶盒及数字电视专网,运营商可针对市级、县级及本地医疗机构打造个性化电视播出应用系统,即可根据本级健康宣教需求及特色工作,独立开发一套电子节目指南(ElectronicprogramguideEPG);各级医疗机构的电视机终端也可以不开发本地EPG界面,直接加入为市级网点,终端开机即为市级定制的EPG页面。

(二)平台功能设置完善。

1.实行分级权限管理。市级管理员为一级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登录后台管理系统后可实时掌握全市所有终端网点信息和播放数据,也可对各板块节目内容进行编排和调整。区县管理员为二级管理员,可对辖区内的区级网点终端进行实时监控和播放内容管理。本地管理员为三级管理员,仅对本机构的网点终端有管理权限。

2.实现多媒体信息分类存储及定向发布。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可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集中分类存储、管理和远程发布。前端播出平台根据后台管理平台的操作指令实现内容同步更新,并具有信息定向发布功能,即把多个电视机终端分成不同组别,向指定终端(组)发布指定信息。

3.采用分频分时视频播放技术。分频管理技术即在后台管理端可以设置不同的栏目频道,如卫生政策宣传频道、预防接种专题频道等,播放端可以在这些备选频道内按需点播。分时管理技术即根据播放需求,将平台某个或某组播放终端定义在特点时间段受控于指定级别的管理端,这样便于各级之间合理分配宣教时间,在管理权限上实现了统分结合,多方共享。同时,平台还具备定时定点开始播放和指定时间段插播相应电视节目等功能。

(三)平台特点突出。

一是专网架设,安全性高。平台网络架设全部为数字电视专网,不通过互联网,并配备专机管理;设置访问及控制权限,软件加密;平台明确视频添加、视频审核、视频直播方面的工作制度及技术保障手段,视频经过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专业性审核及浙江省广电集团的播出适用性审核“双重审核制度”。二是建设周期快,运营成本低。平台基于医疗机构已有的电视机终端,无需改造医院的硬件,只需安装指定的数字电视运营商机顶盒或将已有机顶盒升级即可实现前端播放,成本效益高。三是资源整合,全市共享。平台实现了全市健康宣教视频分类资源库实时共享。四是统分结合,市县联动。平台市级、县级、本地医疗机构可以在日常的健康宣教中独立管控,实现了全市健康宣教的统分结合,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五是实时监控,效果评估。平台后台可对前端机顶盒开机状况及播放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收集,在后台管理系统中展现,并将播放数据导出进行定量统计分析。

二、推进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应用,平台已经实现了全市10个区县187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全覆盖,终端电视机数量达到2300余个;并在此基础上于2020年底实现了进酒店项目,覆盖宁波市核心区域63家酒店客房的2万多台电视机;2020年全年度平台累计播放次数达到6500万次,累计播放时长达到380万小时;平台有效解决了全市健康宣教视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目前平台已分类上传各类健康宣教视频1400余部,涵盖全年卫生宣传主题,并保持视频资源持续更新。2018年平台被授予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科普基地称号。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九

以健康促进条例为契机

全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山东省

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山东省专门出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为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目标,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了法制保障。各部门积极推动落实各项措施,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高,合格率及优良率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学生近视率也初步得到控制。

一是配套出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制定印发《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推进计划》,明确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计划目标、推进方案和保障措施。教育厅制定出台《山东省初中体育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意见》《山东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等,逐步形成以条例为依据、政府规章为辅助、部门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制度体系。

二是全面精准落实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通过加强视力健康管理、积极开展卫生与健康教育、减轻学业负担、强化户外锻炼、科学使用电子产品、家校合力防控等措施,遏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上升过快的势头。济宁、潍坊、青岛3市成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并有10个县(市、区)成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积极应对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省体育局、团省委和教育厅联合发起超体重学生健康夏令营活动,每年均有5000余名学生参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改革体育中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加快改革体育中考制度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建立“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的体育考试评价新机制;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齐开好体育课,确保每个学生均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构建运动项目超市,实施一校多品工程,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项目,全面落实体育大课间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制度;进行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依据《山东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方案》对山东省所有高校体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价,督促高校强化体育工作,全面补足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短板。目前已完成54所本科院校的体育评价工作;以山东省校园足球训练营和山东省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抓手,以三赛、二证、一注册、一嘉年华工程为牵引,以提升山东省校园足球教师和教练员为发展重点,做好四大基础和八大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山东省校园足球整体工作。

三是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公开发布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了完善的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机制,每年定期对全省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情况进行实地抽查复核,发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抽测报告,将其作为评价高校和地市、县(市、区)教育部门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年下降的地市、县(市、区),在对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中按降低一个档次处理。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十

坚持预防为主大方针构建健康管理新模式

——河南省郑州市

河南省郑州市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健康方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健康中原行动在郑州落地落实,加快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探索构建健康管理“郑州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思想引领,构建具有郑州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印发《关于加强郑州市健康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郑州市疾控中心挂牌成立“郑州市健康管理指导中心”,市内二三级综合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时转变思路,大力推进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郑州市人民医院围绕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针对门诊人群、住院人群、体检人群、职工健康、社会群体五大服务对象,建设涵盖健康体检、健康体验、精准健康传播、健康管理、慢病防治、特需服务、家庭医生服务、中医药保健等八大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心,打造具有郑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二)注重职能转变,推进健康管理“防、治、管”一体化融合。一是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各级疾控中心成立健康管理指导中心,收集、整理、分析居民健康相关数据,指导基层积极开展健康高危行为干预活动和疾病监测调查工作,定期发布健康预警信息,为大众健康提供指导意见,为政府“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二是优化医疗机构职能。在二级以上医院成立健康管理服务中心,针对医院门诊、出入院病人及其家属、医联体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疾病筛查、体检诊断、康复治疗、健康宣教等,提供院前、院中、院后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郑州市中心医院成立集教育、宣传、体验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心,采取“三师五方”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三师”即全科医师、专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五大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构建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三是优化基层卫生单位职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成立健康管理办公室,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开展针对辖区居民和家庭的健康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三)注重职业人群,推行三个一健康管理服务。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推行三个一健康管理服务(在单位、学校建设一间健康小屋作为开展健康管理的场所,设立一名健康管理员负责本单位健康管理工作,由签约医疗机构组建一个健康管理服务团队),为单位职工、学校师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三个一健康管理模式以健康小屋为载体,对服务对象采取健康筛查、分类管理、个性干预等三大措施,对筛检出的低危、中危、高危三类人群实施六个精准服务(精准预防、精准预测、精准预警、精准诊断、精准干预、精准康复),最终实现提升服务对象健康水平的目的。目前,全市已在120家单位建成健康小屋,开展三个一健康管理试点服务。

(四)注重信息应用,打造智慧型健康管理品牌。全力推进郑州市智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目前,郑州市智慧公共卫生5大业务应用系统,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初步实现了传染病疫情实时监测预警、疫苗全程可追溯、检测检验智能化管理、应急决策支持、实时大数据分析利用及面向公众的APP服务,有效推进了疾病管理向以人为核心的健康管理转变,政府科学决策更高效、服务群众健康更贴心。荥阳市积极探索互联网+整合式健康管理模式,组建荥阳健康管理专家团队,开展全人群健康体检、出院准备服务以及健康扶贫等多项服务,形成一整套立体的健康和慢病管理医疗服务管理专业团队及网络。

二、推进成效

截至目前,郑州市成立健康管理指导中心17家,健康管理服务中心34家,健康管理办公室176家,初步建立了三级健康管理体系。截至202011月底,已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16.2万份,建档率91.75%,全市健康管理签约家庭共2313126户,管理高血压病人597329例,血压控制率88.67%,及时随访率98.60%;管理糖尿病人242868例,血糖控制率86.57%,及时随访率97.42%;管理重症精神障碍患者26210例,规范管理率93.64%,及时随访率97.54%。全市健康管理签约家庭数、健康管理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各项工作指标均有明显提高。郑州市“三级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和“三个一健康服务”的健康管理“郑州模式”,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十一

全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23日,武汉封城。市民拨打热线电话求助资源、询问政策、健康医护、心理援助、情绪安抚等多方面需求激增,民众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加大。为有效缓解民众心理压力,武汉市在全市部署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全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帮助医生、患者、市民群众、重点人群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为促进社会稳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迅速启动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应对机制。疫情初期,成立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工作方案》,组建心理救援专家组、心理救援医疗组、心理援助热线咨询组等专业小组;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服务志愿组织合作机制,形成连续完整心理服务链条。举办针对下沉干部、街道(乡镇)/社区干部的心理危机干预和灾后心理重建专业技术培训20期,培训人数8000余人次;编发心理保健宣传折页50余万份;编印痊愈患者康复手册,心理服务资源、社工服务资源、精神卫生服务资源海报等向市民群众发放。

二是着手构建心理服务体系。指定市精神卫生中心、市武东医院、市武昌医院为市级心理援助技术指导单位,成立市级心理专班,与国家心理专家组团队集中办公;区级成立以区疾控中心、区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的区级技术指导单位,设立心理援助服务专员;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心理专干,负责辖区群众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筛查评估、一般心理支持。扎实推进“心理服务进社区”活动,按照划片包干原则,每名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负责1个街道,每周至少下沉1次,会同家庭医生团队、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主管、心理专干、社区工作者等对重点人群提供全覆盖、常态化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与心理健康服务。

三是积极畅通心理疏导渠道。运用电话热线、网络平台、媒体专栏等方式,为重点人群提供心理服务。疫情期间,专设抗疫心理援助平台接受访问127218人次;市卫生咨询热线12320、市心理医院心语热线、团市委12355热线电话、各区妇联15条心理咨询热线为市民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累计接听咨询电话超19万余例。武汉广播电视台连续投放心理疏导相关宣传报道,每天有近50万人次收看,开展居家战文化活动,全媒体超过1000万人点击收看。心理咨询类广播节目《馨歌的心语村》,播出近70期,节目时长超500小时。团市委推出56期公益心理直播,观看达1100多万人次。火车站、机场、地铁站滚动播放社会心理服务宣传公益广告累计近10万次。疫情发生以来,在接受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案例中,未发生人员自杀、情绪失控等个人极端事件。

四是全力聚焦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干预。持续追踪随访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病亡者家属、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评估,筛查出有心理疏导服务需求人群,全部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服务与干预。公安部门为民警开设网络视频心理讲座,组织心理咨询师累计为1000余名民警提供心理服务。教育部门开展心理健康公开课累计2481节,180万人参与,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2023年武汉市中考科目。团市委开展暖心陪伴向阳而生疫后心理帮扶计划和暖心有爱疫后青少年心理支持项目,累计服务青少年11万余人次;组织1494名青年志愿者,采取多对一”方式,与全市1136名一线医务工作者子女结对,每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帮助学习辅导和心理关怀。市委党校在党政干部、社区(村)干部培训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课程,目前已培训400人。

五是广泛寻求多部门、多渠道支援。邀请全国知名心理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和马弘教授来汉指导心理疏导工作。支持陆林院士设立“创伤后应激障碍诊疗中心”、“陆林院士疫后综合征工作室”;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心理咨询师及志愿者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全面支持武汉心理疏导工作;链接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等资金支持,组建“社工+社区工作者+心理服务专业力量+志愿者团队,累计开展50多个社区项目,为重点人群提供服务。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十二

龙头带动打造智慧医疗养老益阳模式

——湖南省益阳市

湖南省益阳市从1996年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截至2019年底,全市常住人口442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91.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0.07%,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目前,城乡老年家庭空巢率已超过50%,全市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近11万,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员人口患病率的3倍,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家庭托老压力大。为化解老龄化难题,益阳市以康雅医院为龙头,打造智慧医疗养老模式,探索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新模式等领域多端发力、提前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互联网+”为手段、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规划引领,高标准构建医养服务体系。《益阳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明确以益阳康雅医院为龙头,建立市级医疗养老中心,通过龙头示范,带动全市各综合医院周边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通过规划引领,多元化增加医养床位供给、创新模式提升医养服务质量,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安。

二是高位推动,打造温馨医疗养老特色品牌。益阳市委、市政府将医疗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益阳市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成立推进“医养结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任组长,定期研究“医养结合”产业发展工作;出台《益阳市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实施办法》,明确对居住小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场所参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标准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目前,全市共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9个,日间照料示范点4个,农村幸福院332个,养老服务机构245所;全市医疗机构申请养老床位6000张,养老机构申请医疗机构8所,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公立医疗机构开设康复医学科、老年病科,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设置了老年人挂号、收费、取药专用窗口,对老年人实施优先就诊、检查,提供老年人专用轮椅,设置了无障碍专用通道。

三是发挥龙头作用,全面打造医养服务全产业链生态圈。以优质医疗资源为依托,以“医疗+养老+康复+介护为基本定位,以康雅养生园(康雅养生园累计投入3.5亿元,设置养老床位2000张)、馨雅护理院为基础,配套国医馆、大药房、社区智慧医养服务中心、适老产品体验配送中心、营养膳食中心、职业培训学校、社工服务中心等医养服务项目,走出了一条智慧+医养服务的特色之路;康雅建立医疗与养老业务绿色通道,实现医养服务无缝链接,建立医养联合体15家(其中社区智慧医养服务中心3家),计划5年内建设社区智慧医养服务中心总数达到100家,服务老年人50万人以上;康雅医院经省卫生健康委审批已获得了互联网医院资质,投入4800多万元,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设互联网+医养服务大健康信息化平台,促进医养服务水平提档升级,助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实行集团一卡通,实现医院、养生园、护理院、社区医养服务中心、国医馆等服务对象健康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做到了用一张卡(含电子健康卡)享受康雅服务畅通无阻

四是多措并举,推动“互联网+医疗养老服务长远发展。益阳市卫生健康委与中国平安集团合作,投资6千多万元建设了智慧医疗项目,积极开拓互联网+医疗养老模块,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进老龄健康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全市30家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远程医疗、远程咨询、远程教学、在线预约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医疗活动。2020119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批准益阳市为全省第一批互联网+医疗健康试点示范城市。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十三

科学健身指导促进体医融合发展

——广东省深圳市

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17-2020)》等文件,持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市民身心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控制和康复照护等方面作用,积极推动体医融合发展。

一是强化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深圳高度重视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市、区两级共成立了9个指导站,市级指导站每年的体质测定及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人数都在1万人左右,为近50家团体单位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涵盖全市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街道、社区等,并开展后续跟踪咨询及针对性的健身讲座,每年举办全民健身大讲堂12场。同时,依托市区两级指导站共同建立体医融合青少年脊柱健康服务站,为全市有脊柱健康矫正需求的广大青少年服务,截至2019年底,累计为116万人次提供了免费的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二是强化体医人才队伍建设。20201月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运动处方师培训班,加强体医融合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国内外体育与医疗领域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提升全市医疗卫生、体育、教育系统人员开展体医融合工作的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科学、精准的健康指导服务。同时,深圳市常态举行体质监测工作人员上岗培训班,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培训了2294名持证上岗监测人员,确保体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三是强化国民体质监测的科学指导。深圳市国民体质监测研究中心负责承担体质监测的技术指导、培训、考核及监督检查的任务。每年制定《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核定测试样本量,并印发各区执行。在测试过程中选派专人分赴各区对监测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监督。推出和推广增强市民体质的“运动处方”,指导市民科学参与体育锻炼,不断提升深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努力提高市民身体综合素质和健康水平。

四是强化国民体质监测成果转化。充分运用深圳多年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成果,不断加强国民体质监测成果的转化,根据市民体质的变化规律,分析市民体质的变化特点,开展了多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发表了《深圳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研究》《深圳市成年和老年人身体成份的分析研究》《深圳市中年超重肥胖人群运动与营养综合措施干预研究》等50多篇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出版了《深圳市国民体质测定研究与应用》《深圳市国民体质研究报告》《深圳市国民体质研究》等书籍,同时,每年将市民体质水平纳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公布,让政府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市民综合体质水平及发展趋势。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十四

聚焦需求 创新模式

着力加强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重庆市

近年来,重庆市针对新时期妇女健康新需求,探索建立覆盖“儿童期、青春期、婚前期、孕前期、孕产期、育龄期、更年期、老年期”的妇女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通过“抓预防、抓安全、抓服务、抓管理、抓理念”,重点打造青春期、孕产期、育龄期、更年期领域服务模式,推动“中医+妇幼融合发展,核心健康指标持续改善。2019年,重庆市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0.7/10万、3.37‰,为历史最好水平,较2018年分别下降26%18%

一是抓预防,推进青春期保健。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财政、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促进项目”,指导区县妇幼保健院创建8个青少年健康关爱基地,规范开展青少年保健适宜技术和健康教育;市妇幼保健院在职业高中和高等院校试点开展校园门诊,指导学生预防艾滋病、非意愿妊娠。试点青春护航项目,培养年轻教师参与互动式课堂教学,累计完成2千余节,参与学生8.2万人次,被评为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十佳优秀案例。创新举办关爱青少年健康夏令营,引导孩子掌握健康知识。利用微信平台推送系列青春期知识近百篇,受众10余万人。

二是抓安全,推进孕产期保健。将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任务统筹推进,连续多年将母婴安全核心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党委政府的考核内容。市财政每年补助市级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260万元,各区县均建立贫困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专项经费。紧盯高危人群,加强对精神病、传染病和内外科合并症等高危孕产妇管理,落实专人负责监测和随访,确保高危孕产妇不脱管、不漏管。每月分析母婴安全形势,月均管理红色高危孕产妇100余名;依托12个市级和100个区县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通过分片管理、保底接收、双向转诊”的方式,畅通危急重症转诊绿色通道。该机制自2014年运行以来,市级救治中心累计救治转诊的危重孕产妇5万余人、危重新生儿6万余人。

三是抓服务,推进育龄期生殖健康。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免费药具发放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级服务信息实时查询。2019年通过16000余个服务点、2494台自助发放机提供免费药具自助服务132余万人次。将避孕服务融入孕产期保健服务中,抓住产前保健、分娩服务、产后访视、42天复查4个节点,进行一对一产后避孕咨询,避免过短生育间隔。沙坪坝区妇幼保健院成为全国四家产后避孕试点医院之一。将避孕宣传融入到日常服务中,利用孕妇学校、家长学校等进行宣传,服务对象满意度90%以上。市级统一制作10余类宣传材料,作品“科学避孕远离人流”入选国家“2019科普作品大赛动漫类十大优秀作品。

四是抓管理,推进更年期女性关爱。创新颜色预警机制,在健康管理中心和妇产科门诊中,参照孕产妇管理模式,针对40岁以上女性建立颜色预警机制和分级管理制度,绿色由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情绪评估及早期干预工作;黄色橙色由区县级医疗机构做好相关疾病诊治;红色由三级医疗机构进行多学科治疗和干预,改善疾病预后、预防远期并发症。完善管理网络,完善三级网络转诊绿色通道,对转诊患者实行托底挂号。对需要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医疗机构建立长期随访档案,并通过QQ群加强信息交流。注重学科融合,将更年期女性保健工作纳入医院总体规划,开展多学科参加的院内培训,强化非妇产学科对更年期疾病的认识和多学科的联合治疗。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被评为首批国家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

五是抓理念,推进中医加妇幼融合发展。重庆市率先出台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基本标准,明确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科的数量,同时在人员配备、业务用房等方面做出要求,为妇幼保健机构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服务提供政策依据。在试点妇幼保健院开设中医妇产科、中医内科等亚专科,推广针灸、小儿推拿等技术,永川区、潼南区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全国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区域外病人就医达15%。丰都县妇幼保健院以鲁渝扶贫协作为契机,拓展10余个中医药服务项目,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标准化妇孺国医堂。全市75.61%的妇幼保健机构开设了中医科,提供中医药服务达到8.33万人次。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十五

探索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

实现规范化高血压健康管理

——四川省

四川省卫生健康部门通过调查发现社区高血压管理仍存在一定问题,社区医师对高血压管理的系统化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用药不规范,社区医生现有工作量过饱和,高血压管理的患者家庭血压自测方法不当,社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然较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血压的管理治疗。为实现规范化高血压健康管理,四川省积极探索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高血压健康管理的规范化。

一是将健康素养概念引入高血压管理。在高血压管理模式探索中,将国人健康素养量表运用于高血压管理。对于高健康素养患者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自我管理,缓解卫生资源紧张,使得社区医生能把有限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低健康素养患者的管理,提升这部分患者的管理质量。对于健康素养低但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可选择APP管理模式从而获得更好的高血压管理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有效的分层管理,最优化的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使得高血压管理事半功倍。

二是依托高血压慢病管理系统,实现“等级医院专科医师-社区医院慢病管理医师-患者一体化(二对一)管理。提出等级医院专科医师-社区医院慢病管理医师-患者一体化管理,开发了烛龙慢病管理系统(一种实现上下联动的高血压管理系统及方法)并申报2项专利。在华西-成华区域联盟中运用该系统在华西-成华城市区域医疗服务联盟中经过1年的运用,社区就医门诊量增加15%。高血压特殊门诊患者总体增长率为71.52%,血压达标率显著提升,实现等级医院医生对基层医生诊疗行为及患者血压情况的同步在线管理和实时分级诊疗,推行个体化、精细化的高血压管理,增加患者对社区的信任度,将病人真正留在社区;引入远程动态血压,整合基层医疗机构现有卫生资源,逐步推进同质化、标准化、智慧化的高血压诊疗及管理,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及对社区高血压管理达标率的有效监督。

三是总结经验,提升基层高血压诊治水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近30场高血压大讲堂,并精选了43个基层常见的高血压病例,编写了《社区高血压病例精粹》一书,通过对真实病例从社区到三甲医院诊治流程的分析,培养基层医生在实践中发现诊断线索,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同时结合国内外指南与前沿,进行思维发散和归纳讨论,有利于基层医生开拓思维,积累经验,减少误诊和漏诊,从而提高基层整体的高血压诊治水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社区医生在实战中积累经验,边干边学,系统提高社区医生高血压诊治水平,规范基层医生对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十六

激活健康家庭细胞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陕西省

近年来,陕西省妇联发挥家庭工作优势,立足家庭阵地,主动承担健康家庭示范建设任务,号召母亲行动起来,坚持四位一体(以“家家幸福安康”为目标、“母亲健康行动”为抓手、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为阵地、开展系列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为载体),实施三步走策略(启动部署、初期推进、滚动建设)推动健康家庭示范建设,带领家庭成员积极参与,通过培植健康理念、改善健康环境、提升健康素质、培养健康行为,让建设健康家庭、践行健康行动、崇尚健康生活成为妇女和家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截至2020年底,陕西省完成52302个省级健康家庭示范建设,市县级健康家庭建设率分别达到20%30%

一是让小细胞实现大健康,健康理念深入家庭。陕西省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带动广大家庭主动参与“健康家庭”创建行动,积极参加村、社区妇联组织的宣教活动,主动了解和掌握健康科普知识和技能。汉中妇联在全市乡村之间搭起了“巾帼美家行动”线上擂台赛,开展健康家庭随手拍活动,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创建,整治环境卫生、弘扬文明新风;积极争取1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200余个巾帼美家超市,表彰奖补卫生健康示范户。

二是让小阵地发挥大作用,健康环境不断改善。陕西省各级妇联组织号召全省48最美家庭130余万户五好家庭带头践行健康行动,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岐山县妇联探索出健康家庭+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家风家训+健身运动+志愿服务健康家庭1+5”建设模式;大荔县妇联成立家庭健康宣讲团,利用农闲时节集中开展整治庭院内外共建幸福家园清洁行动,定期评比展示,全县乡村100%建成了清洁村、30%建成了美丽村、10%建成了幸福村。

三是让小目标聚合大效应,健康素养显著提升。陕西省妇联注重发挥部门协同作用,先后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健委、省妇儿工委办等成功举办了陕西省首届家庭文化节,启动陕西省“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发起“健康陕西”母亲行动;开展“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主题活动;在婚姻登记处和医疗保健机构开设“父母课堂”;实施农村贫困妇女“两癌”检查救助项目等一系列家庭健康促进行动。西安市在11个涉农区县、开发区举办线上线下健康美丽课堂百余场,为7万余名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以小家健康美促乡村和谐美,追求健康生活方式以成为一种家庭时尚。

四是让小活动产生大影响,健康行为逐步养成。发挥“秦女子之声”全省妇联新媒体矩阵作用,实施“健康家庭成长计划”,联合省卫生健康委编印出版《健康家庭守护宝典》,争取20万元项目资金向全省村妇女儿童之家和省11个深度贫困县区覆盖赠书,掀起了读健康宝典学健康知识的热潮;推出《我们和你们——说说病菌那些事儿》绘本书,向全省儿童家庭普及健康科普知识;每年开展三秦父母大讲堂公益巡讲百余场,帮助家长提升健康家庭建设能力。

五是让小家庭筑牢大防线,发挥稳定社会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陕西各级妇联组织发挥家庭作用、凝聚家庭力量,努力让家庭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全省发起“守望姐妹情善邻一家亲家庭暖护行动,开展寻找最美宅活动、寻找战疫最美家庭”300户,发布战疫家书数百篇,开通小家大爱故事汇专栏,开设父母微课堂100多期;通过你们护大家我们暖小家关爱行动,联系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及因公殉职基层工作人员家庭1902个,推进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家政保洁、志愿服务、物资输送、典型表彰等多项关爱举措。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十七

立法先行共建共享无烟健康新生活

——甘肃省兰州市

甘肃省兰州市以“政府主导、立法先行,全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无烟健康新生活”为主旨,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突破性地开展了烟草危害控制综合干预行动。《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411日生效实施、同年3月兰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细则》(暂行)(以下简称《细则》),开启了依法控烟新篇章。2020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健康甘肃行动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了控烟行动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兰州市在既往控烟工作基础上,继续深入巩固控烟成效,积极推进实施健康甘肃行动目标任务,为建设健康兰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控烟工作机制建设。成立了兰州市控烟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市控烟工作的组织协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撑、技术服务。由公安机关、市场监管局、文旅局、交通委、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执法所五个部门联合执法、分类监管。设置了控烟投诉举报电话(12320),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日常投诉案件的转办处置。市控烟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全市控烟工作协调会、推进会,及时跟进各区县的控烟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阶段性控烟工作任务,并制定了区县、执法部门、非执法部门责任清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控烟工作氛围。结合特殊节点,开展无烟两会、世界无烟日、无烟春节等大型控烟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兰州电视台、户外楼宇大屏、出租车顶灯、电影院播放映前贴片等大众传媒平台播放《条例》宣传片、控烟投诉实时一张图系统等宣传视频;指导、督查各类公共场所规范张贴禁烟标识,实现了禁烟标识覆盖率90%以上。2020年全市共下发张贴禁烟标识(包括入口处标识、室内标识、海报、桌签、臂章)10万余份,媒体报道与转发控烟新闻500余条,发布微信公众号52条,营造了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控烟工作氛围。

(三)开展控烟知识培训,落实控烟法律法规主体责任。对执法人员、场所经营管理者、物业公司及保安公司等重点行业人员、控烟志愿者进行控烟法律法规及二手烟危害知识培训,因地制宜对各县区开展控烟轮训,提高各类人员对控烟法律法规及二手烟危害的知晓度与遵从度。

(四)加大控烟执法力度,强化控烟执法效果。不断加大控烟执法力度,每年多次组织开展大型控烟联合执法检查,加强对公众关注度高、投诉举报集中的办公、餐饮、文化娱乐等重点场所的督导检查,执法人员现场进行指导,对违反案件进行立案查处。通过督查,全民控烟意识不断增强,无烟环境建设稳步推进。2020年全市控烟执法检查场所共10206家,检查个人3051人,受理控烟投诉案件共395例,行政处罚场所数共34家,罚款金额83500元,行政处罚个人41人,罚款金额6550元,罚款金额总计90050元;拟处罚场所数7家,拟罚款33000元。

(五)开发“兰州市控烟办”微信公众号,不断升级公众号服务功能。为打造“控烟+互联网”模式,积极开发“兰州市控烟办”微信公众号。研发上线控烟投诉实时一张图系统,有效打造社会监督与执法工作协同网络。2020年适应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创新开发微信公众号场所经营管理者线上培训系统,强化场所经营管理者主体责任意识。

(六)不断强化控烟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兰州市社区网格员控烟志愿先行示范街道”创建活动,通过控烟宣传、巡查监督、摸底排查、暗访、指导、培训等工作,探索和建立社区控烟志愿者管理机制模式,夯实属地化管理与强化执法监督。聘请有公众影响力的控烟形象大使,开展《条例》主题宣传活动,创作《共创无烟场所共享健康兰州》控烟法律法规及二手烟危害公益宣传片和我为控烟代言宣传小短片。

(七)升级无烟党政机关建设,彰显政府主导、党员干部示范表率作用。积极贯彻落实《健康甘肃行动的实施意见》,2020年,按照省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印发了《关于全民控烟,机关先行兰州市无烟机关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把切实贯彻实施好《条例》《细则》作为全面推进无烟党政机关建设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在控烟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无烟党政机关建设作为文明单位、卫生单位创建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已经完成全市创建培训、区级督导和验收。

二、推进成效

兰州市紧紧围绕健康中国行动目标,以全面推进《条例》《细则》的贯彻实施,强化无烟党政机关建设,实现了全面无烟法规保护人口比例达到80%以上,为依法保护广大公众免受二手烟危害的健康权益,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推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政策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典型经验案例十八

社区治理齐参与 奏响移民健康曲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

银川市西夏区以健康社区治理为依托,通过开展健康社区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数明显增加,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效提升,居民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变,社区居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形成。

一是制订健康政策,建立工作机制。结合社区实际和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将健康社区建设纳入年度计划,制订健康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强化组织保障,建立了街道组织领导、社区具体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中心积极配合、志愿者服务联盟与热心居民共同参与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设健康环境,营造健康氛围。打造党群服务阵地,在室内配备跑步机、按摩椅,身高体重测量称和血压、血氧饱和度健康一体机等智能检测设备。在室外设置健身广场,配备漫步器、扭腰器、牵引器和太极推手等4类健身器材,设置健康阳光小屋、健康科普大讲堂、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室、书香阁、墨香阁文化书屋等健康文化传播阵地。开展无烟社区建设,结合每年世界无烟日宣传主题,开展居民参与式控烟宣传活动,在社区设置禁烟宣传栏2个,社区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部张贴了禁烟标识,成立了控烟监督员和巡查员队伍,每日开展监督巡查,保证社区控烟效果。营造健康宣传氛围,组织开展健康、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等主题讲座20余场,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结合季节特点,及时进行更新,利用业主微信群发布健康素养核心信息,利用社区闲置墙体以漫画和展板形式宣传健康素养66条核心知识,让社区居民入脑入心。

三是依托家医签约,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组成“三师三员”(三师即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护师,三员即社区(村)网格员、计生信息员、卫计专干)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开展居民健康需求调查,家医签约服务团队及志愿服务联盟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提供义诊咨询、随访管理、补充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发布幼儿常见病保健知识,对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价,提出健康改善目标和个性化健康指导方案,定期为居民提供血糖、血压测量。

四是创新社区管理,探索慢病防治。充分发挥各镇街、社区(村)网格员、计生信息员、计生专干作用,对管辖的网格区域内居民进行入户服务,并对居民血压、血糖进行初筛和日常监测、随访,同时将发现的重点人群名册报至“家庭医生”团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将确认的重点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形成监测服务网络。同时以智慧医疗进社区、“智能健康检测仪”进入家庭为契机,对居民的健康进行实时检测、实时上传、实时监测,拉近医生与患者的距离。通过发放宣传单、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手册等形式,向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者及家属广泛开展高血压等慢性病核心知识宣传,提高社区居民慢性病自我管理意识,推动社区管理向服务群众健康延伸。

五是建立志愿联盟,强化健康促进基础。整合社区志愿服务资源,创新“两站、一联盟、一屏、多员”+“四星五微服务模式(两站即社区e站、科普中国APP积分兑换站,一联盟即科普志愿服务联盟,一屏即社区e站触摸屏,多员即社区健康科普宣传指导员、健康科普广播员、“52”健康科普普及员,组建四支星志愿服务团队,实施五微服务)。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优势,采取微信群+小喇叭+科普e站+科普大讲堂、百草艺社人才拓展基地等形式,全面开展科普蓝+健康绿,社区“52”健康科普等健康科普宣传,从健康、养生、安全、孩子的健康教育、家长应知应会等方面入手,为线上居民普及健康素养核心知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